第十一節 家長要授子以“漁”(1 / 1)

“魚”與“漁”音同意不同。授人以“魚”,可做一餐之肴;授人以“漁”(捕魚方法),則使人受益終生。

在教育子女上亦有授“魚”與授“漁”的區別。為了孩子取得良好成績,有的家長恩威並施,考好了笑臉相迎,大加獎賞;考差了冷言冷語,棍棒相加。有的不惜重金聘請家教,有的陪讀到深夜……這些措施也許能奏效一時,但不過是授“魚”之技。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授子以“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品質。

良好的學習品質,主要包括遠大的誌向、濃厚的興趣、堅強的意誌、良好的習慣。

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發展得就越快。使人偉大或渺小皆在其誌。偉大毅力隻為偉大的目標而產生。對於孩子來說,遠大的誌向也可以理解為明確的目標,這是搞好學習的根本。隻有立定誌向,才會有刻苦學習的力量,頑強拚搏的精神。

宋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說過:“人若誌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任弼時在《言誌》中寫道:“諺雲:世界無難事,隻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誌之堅者也,誌堅者則不畏事之不成。”由此看來,天資愚笨不足畏,最可怕的是沒有誌氣,無心求學。作為家長,應從發展孩子確定初步的職業興趣、職業理想入手,使孩子在求學過程中逐步樹立遠大的誌向和終身理想,並為之孜孜以求,不懈努力。

濃厚的學習興趣也是構成良好學習品質的重要條件。有人說:興趣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能使人從平淡中發現瑰麗,從困難中奮然崛起。興趣能賦予人以熱情和毅力,能增強人的勇氣和信心。縱觀古今中外有所成就者,他們的成功的幼芽大都植根於青少年時代的興趣愛好之中。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應首先使他們感到學習有趣,激發起學習的欲望和熱情,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進而把學習變為樂趣,最終成為終生的誌趣。

學習是人的意識活動,要靠堅定的意誌、頑強的毅力做依托。一方麵應培養孩子抵禦外界幹擾與誘惑的自製力。正如馬卡連柯所說:“假如你們的孩子,僅僅受到實現自己願望的訓練,而沒有受到放棄和克製自己某種願望的訓練,他是不會有巨大的意誌力的。”現在社會上對孩子們的誘惑實在是太多了,如果孩子不能克製自己,那將學無所成。另一方麵,要培養百折不撓、無堅不摧的毅力,使孩子在學習困難麵前能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直至獲得成功。

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有的家長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手把手地教孩子,學校老師講過的知識,回到家中還要再講一遍。暫且不說能否保證足夠的時間和質量,就從教材本身來說,小學的課程你能輔導,到初、高中你還能各科都“勝任”嗎?如果學校不在本地,你能跟著孩子去輔導嗎?即使具備了上述全部條件,你給孩子帶來的也隻是依賴父母的習慣,上課不專心的習慣——因為上課不聽也沒關係,回家父母還會再講呢!

正確的做法是培養孩子“先預習,後聽課”、“先複習,後作業”、“先思考,後請教”的習慣;“完成作業再玩”的習慣;“提前做好課前準備”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愛護學習用品”的習慣等等。有了這些良好的習慣,將會使孩子受益終生,獲益無窮。

要知道,“愛學”是“會學”的前提,而“會學”是“愛學”的保證。隻有“會學”才能“學好”。父母引導孩子愛學,教給孩子學習方法,使之“會學”,就等於授之以“漁”了,孩子良好的學習品質才會形成。

培養子女良好的學習品質,是一項艱苦耐心細致的工作,必須付出大量的心血與辛勤的汗水。願所有的家長從長遠計,變授“魚”為授“漁”,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才能獲得學習上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