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也曾對孩子賞識過,為孩子蹣跚學步而歡呼,為子女牙牙學語而興奮,為孩子寫出第一個字、畫出第一幅畫而歡欣鼓舞……但從孩子上學後,便和孩子成了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成了“冤家”:埋怨孩子字寫得不好,批評孩子作業做得不及時……還有極個別的家長幾乎成了《漁夫和金魚》中那個貪婪的老太婆:孩子考一個百分不行,必須是“雙百”;一次考第一不行,必須次次第一;考了班級前十名不行,必須是學校前十名;當了小隊長、中隊長不行,必須是大隊長、學生會主席;考上一般大學不行,必須是重點、名牌大學……
為了孩子聰明,總怨孩子笨拙;為了孩子反應迅速,老罵孩子行動遲緩;為了孩子做事仔細,老說孩子粗心大意……經常用別人孩子的長處,比自己孩子的短處,甚至用“放大鏡”尋找孩子的缺點,揪住孩子的過失不放,使得孩子越來越自卑氣餒,原本亮晶晶的眼睛逐漸變得黯淡無光;把人類最快樂最幸福的求知過程異化為一種痛苦、悲傷和無奈。在本應享受人生美好時光的學齡階段,卻演繹出一幕幕人間悲劇。
家長對孩子是否賞識,可以通過一個測試進行了解:你的孩子有什麼優點?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有很多家長不能作答。因為在他們眼裏,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問題和缺點。孩子的優點在他們看來是理應如此的,而孩子的缺陷才是他們經常關注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陳慶祥曾提出“等級家長”的觀念,“如果你能說出孩子10個優點,你是個優秀的家長;如果你能說出孩子5個優點,你是個合格的家長;如果你連孩子一個優點都說不出來,那你就是個下崗的家長!”陳慶祥說:“通常有三等家長,一等家長用眼睛管教孩子;二等家長用嘴巴管教孩子;三等家長用拳頭管教孩子。”“作為家長,你有義務去發現孩子的優點!”
“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每位家長都應學習周弘的賞識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將欣賞的目光、讚賞的話語、滿意的點頭、善意的微笑毫不吝嗇地送給自己的孩子,始終用最得意、最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孩子每一個細微的進步,這樣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增強,學習態度就會轉變,孩子的學習生活就會充滿燦爛的陽光,家長和孩子就會共同享受到賞識教育的收獲和成功,品嚐到欣賞孩子帶來的樂趣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