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接觸的許多家長中,普遍存在著一種補償心理和圓夢心理。這種心理越強烈,越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越容易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
所謂補償心理,就是家長將自己經曆過的一些苦難轉化為一種無節製、無原則的愛,把過多的關心、過度的嗬護傾注在孩子身上:自己兒時參加體力勞動受過累,所以就叫孩子遠離勞動,肩不擔擔,手不提籃,致使有的農村的孩子上了初中連鍬都不會使用;為了“補償”兒時吃穿方麵的欠缺,就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甚至不顧家庭條件和承受能力給孩子買高檔商品……其結果是孩子既不體諒父母的艱辛與勞累,又不知道珍惜勞動成果,養尊處優,任性貪婪,脆弱嬌氣,逐漸形成“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個性心理品質。最終必然是與父母缺乏親情,在生活中缺少能力,對社會缺乏責任心和使命感。
香港巨富李嘉誠家資億萬,他的兒子李澤楷在美國留學時,要利用課餘時間到高爾夫球場替人撿球賺錢。李嘉誠認為,如果子孫一味追求物質享受,留給他萬貫家財也隻會助長貪圖享樂、驕奢淫逸的惡習。不但一無所成,反而會變成名副其實的紈絝子弟。這在國外似乎已成慣例,孩子12歲以後大都在課餘時間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掙錢,大學生勤工儉學更為普遍,就連家庭非常富有的也不例外。
而我們的一些家長,連小康生活還未達到,卻在補償心理驅使下,讓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習慣,甚至過上了“穿講名牌,吃講高檔”的奢華生活。古語說得好,“橫逆困窮,是鍛煉豪傑的一副爐錘,能受其鍛煉者則身心交益;不受其鍛煉,則身心受損。”隻有幼年時打下勤勞儉樸的印記,長大後才能熱愛生活,疼愛父母;才能自強不息地去奮鬥,才能擁有充實美滿的人生。
所謂圓夢心理,就是把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夢想寄托於孩子身上,尤其以圓大學夢者居多。為了圓這個夢,無數純情爛漫的少男少女便“苦海無邊”了。文體活動不準搞,課外書籍不能讀,影視戲劇不許看,甚至連正常的交往權利也被剝奪了。
為了圓夢,南京3歲的胡丹丹因背唐詩忘了一個字,被父親踢死;貴陽7歲的謝曄因貪玩忘了做作業被其父用火鉤燙傷;青海的夏斐因未敢如實彙報考試成績而慘死在母親的木棍下……高中學生壓力更大,每每念及父母的一片癡心,就像心中壓著千斤巨石;估計圓不了父母之夢或考不上父母所期待的名牌大學,就會充滿恐懼與驚慌,走進考場更是高度緊張,手腳打顫,汗流浹背,甚至有人自愧無力為父母圓夢而結束了年輕的生命。這沉重的代價、慘痛的教訓真是令人觸目驚心。
原教育部副部長韋鈺特別強調,“家長應該改變教育觀念,將來重要的不是考大學,而是就業。現在就業看文憑,以後就要看能力,看綜合素質了。”家長對孩子要有正確的估計與評價,不可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
必須承認人的智力、能力是存在差異的,隻要孩子盡心竭力,沒有空耗光陰,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應把對孩子成績的特別關注轉移到道德的修養、人格的完善、生活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上來。這些方麵做好了,無論能否上大學,都會是一個對社會有價值、對家庭有貢獻、有所作為的人。
古人雲:“木可雕,而病於越度;金可鏤,而病於越冶。木越度,金越冶,雖有良工巧匠安施?”教育孩子也是同理,切不可“越度”、“越冶”。家長應拋棄補償心理和圓夢心理,給孩子理智的愛,寬容的愛,深沉的愛,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