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賦予孩子一顆孝心(1 / 1)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是我國傳統人倫關係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長期以來,“孝”一直被作為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所有教化的出發點。孩子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孝心教育,就會用高尚美好的情感去對待父母及長輩,並把這種情感遷移於他人,在學校尊師敬長,友愛同學;在社會尊老愛幼,助人為樂,進而升華到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境界。

孝心這種道德情感和意識,絕不會憑空產生,也要靠教育和影響。作為父母首先要以身示教,做出表率。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則故事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爺爺老了,吃飯時口水鼻涕不斷。兒子媳婦嫌髒,把他趕到灶邊獨自吃。有一天,爺爺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兒媳破口大罵:“老不死的,以後用木盆吃飯算了。”過了幾天,夫妻倆忽然發現自己的兒子在拿斧頭做一件東西。上前一問,兒子一本正經地說,我正在做木盆,等爸爸媽媽年老時用,免得打碎碗……孩子的話使夫妻倆猛醒,羞愧難當,馬上改變了對老人的態度。我國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類似的故事。這些故事無非說明,要孩子有孝心,家長必須身體力行,以身示教,做出表率。

除了身教,還要采取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式的教育。對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即可采取這樣的措施。下班回來,不急於開門進屋,而是敲門叫孩子來開門。進屋坐好後,對孩子說,我今天上班太累了,你去為我拿點水來。孩子拿來水後,再告訴他,媽媽做飯也很辛苦,也給她送點水吧。這樣,孩子就會在開門、倒水過程中懂得父母上班工作之勞苦,操持家務之艱辛,就會產生對父母的敬慕之情和孝順之心。

在吃穿等一些生活細節上,要避免把孩子當“小太陽”、“小皇帝”,長輩圍著孩子轉的不正常現象。“家裏有一個蘋果,也要每人一份”,這是國外家庭生活的一條重要原則。國內也有人提出“藏起一半愛給自己,奉獻一半愛給子女”的原則。這不是家長的自私行為,而是給孩子以更深沉、更理性、更科學的愛。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吃飯時隻要時間允許,一定要等父母及家人都到齊再用餐,好吃的東西一定要讓長輩先吃。即使把好吃好穿的給了孩子,也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是需要吃好的穿好的,隻是為了孩子才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讓他們體察父母的慈愛和奉獻。如果父母把全部的愛都無節製無理智地奉獻給了孩子,那麼他們的後半生將在缺乏愛的陰霾中度過。

要建立合理和諧的家庭關係,要使孩子明確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以及每個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知道父母是家長,是家庭的主人。絕不能本末倒置,主次顛倒。

要使孩子懷有同情、體諒和憐憫之心,把親人和父母的喜怒哀樂掛在心上。要從小教育孩子心中有愛,目中有人,學會理解父母及其他每個人,懂得人人都有權享受快樂和幸福的道理。不僅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有需要和願望,還應想到父母和親人。為了實現父母和親人的願望而克製、限製甚至放棄自己的部分願望和需要。有調查表明,68%以上的家庭有好吃的東西時,父母都是讓孩子吃夠,而把教育孩子與父母分享的品行拋在腦後。

要教育孩子盡早學會料理個人生活,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家中要有“一個誰也不能破壞的規矩,這就是孩子學會了走路就要學著幹活。不光為自己幹,還要為別人幹。”這樣可以使孩子從中體驗父母的辛苦,減輕父母的負擔,增強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和義務感。

要教育孩子把父母作為自己學習、尊敬甚至是崇拜的對象。一項調查表明,美國、日本的孩子都喜歡、崇拜父母,而中國的孩子卻沒有把父母列入最尊敬的人的前9名。這與父母對子女付出的愛和犧牲形成巨大的反差。究其原因,應該說是過分的溺愛淹沒了孩子的尊重的意識,扼殺了孝敬的幼芽。

此外,夫妻之間要相互尊重,在孩子麵前多稱道對方的優點和奉獻。不能抬高自己,貶低對方。更不能背後指責,損害父親或母親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望。

子不孝,父之過。為人父母者一定要言傳身教,賦予孩子一顆善良美好的孝心,這於人於己於家於國都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