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從細微處教關心(1 / 1)

一次乘火車出差,坐在對麵的是一位年輕的母親和一個約摸五六歲的小女孩。過了一會兒,媽媽給孩子拿出一袋“旺旺雪餅”,小女孩打開口袋,並沒有直接把雪餅送進自己口中,而是先拿一塊送給媽媽,又拿一塊送給坐在斜對過的爸爸,最後自己才吃。後來她吃方便麵和火腿腸也是如此。鄰座的乘客都誇這小女孩懂事,知道關心疼愛自己的父母,這對年輕夫婦的臉上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從乘客們讚許的目光和話語中可以看出,人們是多麼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像這個小女孩那樣關心父母啊!但有的孩子卻不是這樣:有個農村孩子,母親蒸的饅頭都要他自己享用,而讓母親去吃小米飯;有的孩子家裏做了好菜往自己跟前一放,等大人上桌時他已經全部“消滅”光了;有的父母病了,孩子卻無動於衷,不聞不問,甚至連杯水都不肯倒;成都市一個16歲的高中生竟讓50多歲的父母給他磕頭,磕不響都不準起來……為什麼父母對子女關懷備至,孩子對父母卻冷若冰霜,不能給父母以相應的回報呢?

事實上釀成這杯苦酒的正是做父母的自己。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父母鐵石心腸的人都是生長在那些父母過分溺愛子女,對他們百依百順,一味遷就,對他們沒有任何要求的家庭裏。”有些父母把孩子捧為“太陽”、“月亮”,奉為“皇帝”、“公主”,而把自己當成圓規的一條腿,整天圍著孩子這個圓心旋轉不已。怕孩子吃不好、睡不香、穿不美、玩不樂。家中有了好吃的,首先給孩子;要買服裝,也是孩子優先。家長的言辭、情感和行為,潛移默化地催發了孩子“理所當然”的不良心態,逐漸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傾向,這樣發展下去,隻能是自私自利之心惡性膨脹,他們又怎麼可能去關愛父母、關注社會、關心他人呢?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有了好吃的東西先叫孩子送給爺爺奶奶,或者是父母首先品嚐;給孩子買了新衣服也應讓他們知道大人也需要穿得美觀漂亮,先滿足孩子是父母的奉獻和犧牲。要使他們從中真切體會父母的關懷、慈愛和深情;即使剛剛懂事的孩子,手中拿著食物,也要叫他給大人一些,最好讓孩子親自遞到嘴裏。大人也不必推卻,至少要吃上那麼一點點,給孩子從小打下心中有他人、容許他人分享幸福的烙印。絕不能養成大人假裝吃還可以,真要吃點就大哭小叫的毛病。

要使孩子學會關心父母和他人,夫妻之間要真誠相愛,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為孩子做出表率。換句話說,就是要用父母真摯的情感和踏實的行動喚醒孩子心中的愛。蘇霍姆林斯基非常讚賞這樣一個家庭,丈夫是位統計員,妻子是擠奶工,每天要早6點上班。丈夫不忍心妻子如此勞累,他總是早4點鍾起床為妻子做早餐,並親自送她上班。每天下班回到家中,他總是帶領孩子一起準備晚餐。並教育孩子:“媽媽多辛苦啊!今天她一定夠累的。我們要做出最可口的晚餐,把所有的活兒幹完,讓媽媽回家後能好好休息。”這樣,孩子們都把做家務作為表達自己對媽媽的關愛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們的共同目標是,“給媽媽精神和身體的力量,要讓媽媽天天快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孩子關心他人的情感要靠父母之間的情感激發起來。

作為父母,還要學會接受子女的愛,鼓勵、支持孩子付出愛。生病了,感激孩子端來的水,送來的藥;節日裏,感謝孩子送來的禮物和慰問;勞累時,接受孩子送來的毛巾和安慰;成功時,接受孩子的祝賀和問候……孩子的禮物未必值錢,孩子的語言未必華麗,但畢竟是孩子的一顆真摯的愛心。正如“知心姐姐”盧勤所說,“這顆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如果你想擁有一個愛你的孩子,你一定要在乎它、嗬護它、精心培育它。”

要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從生活的苦水中提煉出滋養人性、人格的乳汁。鼓勵支持孩子積極參加學校或社會舉行的公益活動和少年軍校等,引導孩子逐步學會承受和忍耐;學會了解他人的困難,回報他人的幫助。這樣,孩子就會深刻地領會到他們未曾走過而父母走過的那些艱辛道路,從而熱愛父母,熱愛所有經曆過和經曆著苦難的人,就能懂得在被愛的同時奉獻出自己的愛。

家長不重視培養孩子的“關心”意識,常常會導致孩子對事漠不關心,對人麻木不仁,這是十分有害和危險的。因為一個人如果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隻願受別人的關心嗬護,而不知道去關心幫助回饋別人,在家庭中就不會敬老愛幼,在社會上就會形單影隻,沒有人緣,缺少摯友,以致步履維艱,寸步難行。隻有具備了關心他人的意識、情感、願望和能力,才能被家庭和社會所接納,成為一個真正幸福、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