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現在中小學生的家長是最辛苦的,一定會得到廣泛認同。他們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每天還必須按時接送孩子,工餘時間還要陪讀,或解題,或釋疑,或檢查,或督促,忙得不亦樂乎。那麼,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什麼才是家長應負的主要責任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提醒望子成龍的家長,成功教育要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隻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係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孫雲曉特別指出,如果我們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點滴不良習慣容忍遷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殘缺限製其發展。
教育實踐也在告訴我們,家長的責任不在於陪讀和輔導,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中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過:“人之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有大部分是在幼年時養成的,所以在幼年時代,應該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但是習慣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壞,習慣養成得好,終生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生受其累。”
國外的哲人也有不少類似的見解。他們認為,一個人小時候養成的一些好習慣,將會給他帶來終生的利益。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就宣稱,“正是一些長期的好習慣加上臨時的行動,才構成了美德。”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係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麵對知識驟增的時代,麵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很少有人能完全承擔基礎教育階段全部課程的輔導任務。即使具備這種素質和能力,受時間、精力所限亦很難完成。
家長對孩子過高的期望,過分的監督,過重的壓力,過多的輔導,往往會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孩子產生惰性和依賴性,妨礙他們全麵地、生動活潑地發展。不僅學習質量難以保證,甚至會導致親子反目,家庭失和。
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孩子的學習上,家長應著重培養以下幾種習慣。
按計劃學習的習慣 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同時還有勞動、文娛、體育、遊戲、交往等內容。家長指導孩子訂計劃,應該包括德、智、體各方麵的安排,學習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而孩子的學習計劃包括每天的時間安排、複習考試安排和雙休日、寒暑假的時間安排。計劃要簡明,什麼時間幹什麼,達到什麼標準。要特別注意周一至周五早自習和放學回家以後的時間安排計劃。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早自習可以安排背誦、記憶基礎知識、預習等學習內容。放學回家主要是複習、做作業和預習。周六和周日應安排小結性複習、做作業、勞動、文體活動以及參加課外興趣活動。對孩子的學習和活動的內容不應安排得太滿,否則會影響效果和孩子的積極性。製訂計劃家長隻應提出建設性和指導性的意見,而不應包辦代替。計劃一旦製訂,家長應督促孩子嚴格執行計劃。有時情況發生了變化,計劃可以做出調整,但不可隨意放棄。
尊重學習時間的習慣 德國的卡爾·威特嚴格規定兒子的學習時間,努力培養他尊重學習時間的習慣和專心致誌的學習精神。在小威特學習功課時,絕不允許有任何幹擾。在孩子小的時候,平均每天給他安排15分鍾的學習時間。在這段時間裏,小威特如果不專心致誌地學習,就會受到嚴厲的批評。在學習中,即便是妻子和女仆問事,他都一概拒絕。“威特正在學習,現在不行!”即使來了客人,卡爾·威特也會說,“小威特正在學習,請他稍候。”可見,老威特用心之良苦。
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在孩子學習開始前,總是先提醒她做好一切準備,包括喝水、撒尿、削鉛筆、找本子等。學習時間一開始,就必須專心學習,既不允許離開座位,也不允許幹任何雜事。即使大人有事也不準打攪孩子,一切事務都要等學習時段結束再處理。這種態度特別有利於培養“學習時間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