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作業的習慣 一是及時作業。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們的“主業”,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完成作業是必須履行的職責。每天放學後的第一件事就該是完成作業。少年大學生柴允敏從小做作業的事就不需要父母操心,自小學到高中始終堅持在校完成家庭作業。這樣,他回到家中就可以專心閱讀課外書籍、學習書法、參加各種有益活動了。
在這方麵,孩子小的時候也可以采取“嚐試失敗”的做法。有位家長介紹經驗說,孩子剛上學時,一次玩昏了頭忘了做作業,直到晚上臨睡前才想起來,急得哭哭啼啼要去做作業。而父母堅決不允許:現在是睡覺時間,你必須去睡覺。作業時間不作業,睡覺時間不睡覺,那怎麼能保證健康成長呢!第二天,家長和老師及時進行溝通,使孩子受到了老師的批評與處罰,從而受到了教育,吸取了教訓,懂得了學習、作業是自己的事,必須及時完成的道理,從此再也沒有耽誤過作業,形成了及時作業的習慣。
二是專心作業。孩子作業的不良習慣有:寫生字要大人念自己聽寫;做數學得家長讀題;邊做作業邊看電視、聽音樂、擺弄文具或玩具;不時插入大人的談話;一會兒喝水、吃東西,一會兒又要去廁所……這種精力過度分散,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的作業方式,不僅把作業時間拖得過長,而且使學習效率和興趣大大降低。
孩子作業時必須達到專心致誌、物我兩忘的境界,不受外界任何幹擾。如果三年級以上的小學生每天不能專注地學習40分鍾(教育部限定1小時以內),中學生不超過90分鍾的話,那麼就說明良好的學習習慣尚未形成,學習成績也是難以保證的。
孩子能否專心作業,與哺乳期喂奶方式、幼兒期能否專注於遊戲活動密切相關。如果養成吃奶時邊吃邊玩,遊戲時不能全神貫注、完全投入的不良習慣,就會對學習產生負遷移。
獨立鑽研務求甚解的習慣 遇到問題刨根問底是好奇、求知欲旺盛的表現,說明孩子愛動腦子,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品質,家長應著力進行培養。最好能和孩子一塊“刨根問底”,能解決的自己盡力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去求教他人或查閱相關資料。在指導孩子學習時,不妨教給孩子每天學習之後,給自己提一兩個“為什麼”的問題,動腦筋去思考,最終得出合理的答案。
要鼓勵孩子一題多解。老師留的作業常常不止一種答案,一種解法。孩子完成作業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答案,別的解法。時間允許,可以將答案和做法寫出來,以增強孩子的印象和記憶。
科學的求知習慣 具體地說,就是要培養孩子上課前預習,作業前複習,請教他人前先思考,作業後認真檢查等習慣。要幫助孩子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使孩子在閱讀時或圈點勾畫,或摘抄筆錄,或寫讀後感受,真正做到每學有所得,每讀有所獲,不做無用功。
正視錯誤的習慣 孩子作業出現錯誤,不要讓孩子輕易地用橡皮把錯誤擦掉,最好是用筆作個記號。這樣可以提醒孩子在這個地方容易出現錯誤,以減少重犯此類錯誤的次數,避免在同一地方“跌跤”。要給孩子設立一個“改錯本”,用正誤對照的辦法記錄各種錯別字、錯句子和錯題類型,以便集中複習時強化改正錯誤的效果。考試前,把出現錯誤的習題重做一遍,就可以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孩子作業時出現錯誤而自己又不能解決時,家長也不要馬上指出或直接給出答案,而要啟發、鼓勵孩子自行檢查訂正。實在困難的,家長可以提出“讓我們共同去尋求答案”的方案,而不能包辦代替。要在共同努力中教會孩子學習方法,養成勤於動腦的習慣,避免孩子一味依賴家長“指點迷津”而“坐享其成”。要知道,“吃人嚼過的饃既無營養又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