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是專為讀者查考字義、詞義、字句出處和各種事實而編纂的書籍,是孩子學習的忠實夥伴和無言的老師。要及時為孩子準備並教會他們使用工具書,如《小學生字典》、《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高年級學生最好擁有《辭海》、《辭源》。遇到生字生詞,家長不要急於提供答案,而是要讓孩子先查工具書,努力尋求準確的解釋,以避免留下似是而非的印象。
在培養孩子良好習慣過程中,父母要把握好幾個主要原則。一是關鍵期原則。就如在前麵已經講過的智能發展關鍵期一樣,習慣的培養也有關鍵期。就習慣而言,幼兒期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從生理來講,7歲孩子的腦重約1280克,基本已經接近於成人的腦重量(平均為1400克);大腦皮層結構也日趨複雜化。神經纖維的髓鞘化也逐漸完成,這使神經興奮的傳導更加精確、迅速。總之,幼兒期已經具備了形成良好習慣的生理基礎,作為父母一定要把握這一關鍵期,來對孩子進行科學有效的習慣培養。
二是差異性原則。每個人的遺傳基因和後天的家庭、環境、教育都有所不同,這就造就了人與人之間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在許多方麵都存在著差異,所以在培養孩子習慣差異中,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個性特點,不能使行為習慣的培養與訓練成為簡單機械的固定模式。
三是一致性原則。任何習慣的形成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在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要求要保持一致,不能“公說公理,婆說婆理”。在與學校老師的關係中,要和學校的要求保持一致。否則都會影響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因為孩子對於自我判斷力還處於發展之中,往往要通過別人的判斷來進行自我判斷。成年人對他們的要求不一致,會讓孩子無從手足,難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有專家指出,科學引導孩子良好習慣形成的公式是: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譬如培養孩子讀書習慣,可結合孩子興趣特點選擇故事書,由淺入深,由短到長……貴在長期堅持。有位媽媽細心觀察剛剛上學的孩子寫作業,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撒尿,一會吃東西,不到一小時出來四五次。這位媽媽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前,給孩子提了個建議:坐下來前把該辦的事辦好,在寫作業時出來的次數要減少。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出來的次數果然減少了。過幾天媽媽又提出,最好在作業時不出來活動,孩子果真也做到了。家長的要求不斷提高,孩子出來的次數逐漸遞減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既幫助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也恰當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走出愛的誤區。過分嗬護會剝奪孩子獨立承擔困難與挫折的機會,而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誌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必由之路。家長退一小步,孩子進一大步,這才是成長的自然法則。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長,因為孩子習慣每天有人叫才能起床,所以不論走到哪裏,都要定點給家裏打電話提醒孩子起床,否則孩子上學就得遲到。而另一個家長就在家裏,眼睜睜地看著孩子鬧鍾響過依然沉睡,一直睡到兩節課後才自然醒來,麵對孩子的驚慌失措,家長平靜地告訴他: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來管理,自己的問題就要自己來解決。孩子從此再也沒有由睡過頭而耽誤事情,也從不將自己的事“分攤”給父母。
《漢書·賈誼傳》中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良好的習慣並非與生俱來,是在長期生活中逐步積累形成的,是由於重複練習而鞏固下來並且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是與家長的精心培養密不可分的。如果家長能夠在孩子入學的初始階段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雖然不能說是“畢其功於一役”,但也應該說是為孩子學習上的“多贏”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樣,他們就會在以後的學習進程中勤於學習,善於思考,敢於突破,富於創造,家長也會真正得到解脫,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