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教育孩子珍愛生命(1 / 2)

據《中國青年報》載,年僅23歲的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生王某在寫下“畢業後連工作也找不到,我覺得對不起父母。為了不連累父母,我就坦然地離開這個世界……不要保留我的骨灰,將其撒進涪江就行了”的遺書後,在自己的家鄉自殺。

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匆匆地離開了塵世。據王某就讀過的中學校長講,他絕對是個好學生,也是一個心高氣傲的年輕人。他曾為考上名牌大學,放棄被一般高校錄取的機會而複讀。可以說,自小他就在讚揚聲中長大,一路平坦,一帆風順。他是當地百姓的驕傲,也是全家的希望與寄托。但就是這樣一個名揚故裏的大學生,因畏懼求職的屢屢失敗,現實的殘酷競爭,生活中的一點遭遇而選擇輕生,這是多麼令人惋惜和痛心呀!不難看出,在他的生命曆程中,雖然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但缺乏的是承受挫折和珍愛生命的教育。

承受挫折的能力又稱“抗逆力”,是人生重要的心理品質,也應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心理學家在做了大量的研究後發現,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麵的內容:一是有良好的自我認知,即了解自己、悅納自己、有自尊和自信;二是有歸屬感,能夠贏得理解和支持;三是有較強的解決困難和處理問題的技能;四是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對生活保持樂觀的態度。更有學者將其具體地細分為12條:(1)健康的自我形象;(2)有獨立思想和行動的能力,但又不怕向別人求助;(3)有良好的支持係統及傾訴對象;(4)有高度的自律及責任感;(5)對新事物開放,容易吸收;(6)敢於夢想;(7)有多樣的興趣;(8)有幽默感;(9)了解自己及別人的情緒,並能做出合適的表達;(10)認識及懂得發揮自己的才幹;(11)能忍受不快;(12)對生命有熱忱,有一套了解人生意義的哲學。

由此可見,家長有責任在孩子年幼時便給予一定的承受挫折的教育和訓練,讓他們吃些苦,受點累,甚至遭點“罪”。當他們考試失敗、希望破滅、心靈受傷、遭遇尷尬的時候,要引導他們主動找人去傾訴,要敢於表達和釋放自己的負麵情緒,要用科學的方法排泄自己心中的憤懣,要用強大的自信鼓起戰勝困境的勇氣。讓他們懂得“人生沒有絕望的處境,隻有對處境絕望的人”的道理,鼓勵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要看到希望和光明,相信自己一定會找到“突圍”的辦法。這樣,孩子即使有一時的情緒低落,也很少會表現出極端的行為來。

要特別注意防止孩子產生討厭、輕視、封閉、孤立自己的不良心理品質。日本的管理者培訓班有一個項目,就是把受訓者存在的弱點寫成紙條掛在身上,直到他徹底克服為止。其目的就是要增強他們的承受挫折和心理壓力的能力。

說到底,承受挫折能力隻是一個表層問題,最根本、最核心的是如何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問題。我們知道,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每個人隻有一次。生命是智慧、力量、理想和一切美好感情的唯一載體。然而,這方麵的教育,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還很少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