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父母辛勞讓兒知(1 / 1)

《重訂增廣》曰:“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上官雯霖注釋為“鳥雛長大後,銜食哺其母,尚知孝順父母;小羊吃奶時,前蹄跪於地,尚知養育恩情。”能否讓今天的孩子也具有“反哺跪乳”之意識,懂得“哀哀父母,為我劬勞”(《詩經》),並“事父母,以竭其力”(孔子語)呢?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讓孩子深知、領會、理解父母為他們所付出的勞苦、艱辛、奉獻和犧牲,懂得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道理,既要有感激之情,又要百倍珍惜。

在過去比較艱苦的環境中,家庭中子女較多,孩子們幫助父母操持家務,照顧弟妹,參與家庭生活的籌劃;知道父母維持生活之不易,主動承擔一部分責任;渴望為父母排解憂煩,並設法回報父母;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去贏得父母欣慰的微笑,正所謂“家貧出孝子”。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且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很少有機會和可能去體會、理解父母的艱辛和不易。那麼父母就應該主動敞開交流的大門,直接的或間接的,正麵的或側麵的向孩子講述生活的苦惱、家務的繁雜、工作的困惑、競爭的激烈……讓他們在品嚐愛的甘甜和親情溫暖的同時,產生對父母的崇敬、感激、體貼和牽掛,逐漸發展到替父母分擔憂慮,想方設法回報父母。作為父母一定要善於捕捉孩子的這種心態,肯定欣賞他們幫助父母的舉動,采納他們對家庭的有益建議,以激發孩子對父母的回報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在這方麵,夫妻之間要互敬互愛,互諒互讓,為孩子做出榜樣。要多在孩子麵前講對方辛勞和為家庭的貢獻,這要比自己去講效果更為理想。誠如列·尼·托爾斯泰所說,“教育孩子,實際上就是教育自己。父母的自我教育是影響子女的強有力的手段。”

在可能的情況下,也可以帶孩子到自己的工作環境看看。著名作家梁曉聲就是在一次去母親工作的作坊式小廠要錢買書時,發現母親正處於手腳並用的機械忙碌狀態。工作環境之惡劣,勞動強度之巨大,令他震驚,使他產生了強烈的心靈震撼。於是,他沒有用母親給的一元五角錢去買自己渴望的書籍,而是為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直到梁曉聲的第一部小說出版後,他“卻沒怎麼喜悅。避開人我躲在某個地方哭了,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親……”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是我的親骨肉,我隻想給予,從未想得到回報。應該承認這種境界的確是無私偉大的,但是從孩子的情感發展來看,卻是十分不利的。正是這種單一方向的施愛,造成了孩子的情感畸形,孩子逐漸形成了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意識。隻知道叫父母關心自己,不知道關心體貼回報父母,更不要說去關心社會和他人了。這樣發展下去,必然會滑落到唯我獨尊,無情無意,蠻橫自私,冷漠殘忍的深淵。

現在很多國家都把這種回報當做美德大力倡導。美國和法國的心理學家已經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叫做“心情教育”,主張從幼兒開始就要采取措施,教會孩子以愛心回報父母,學會關心他人。當孩子的心情素質在愛的熏陶下逐步發展成熟,當孩子長大成人,將這種人格素質運用到社會上,才會建立起友善的人際關係,構成和諧的理想社會。

其實這種回報父母的情感和行為就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始終倡導的孝道。孝是中國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最突出的特色。《孝經》裏明確提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並稱為“德之本也。”孝敬父母是每個兒女的義務,是對一個青年人起碼的道德要求,是對孩子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教育的起點。

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途徑,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構成孩子最初的社會經驗和對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初概念與感情。當孩子們在家庭中學會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對待父母和親人時,才能較容易地把這種感情遷移到他人身上,在學校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在社會上扶弱濟困,助人為樂,進而擴展、升華到愛國家、愛人民的高度。

應當說每個孩子都具有潛在的孝心的種子,隻待父母適時地給予陽光、水分和土壤,恰當地啟迪、誘導、教育和開發。雖然孩子現在還遠遠沒有能力承擔全部的家庭義務,但是培養這種“孝”的思想意識和情感卻是當務之急,必須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