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禮貌教育不可少(1 / 1)

《三國演義》第一回有這樣一個情節:張角追殺董卓,被劉關張三人救回營寨。董卓得知三人均為平民百姓後,“甚輕之,不為禮。”張飛怒曰:“我等親赴血戰,救了這廝,他卻如此無禮!若不殺之,難消我氣。”提刀欲殺董卓,被劉備關羽勸住。董卓險做張飛刀下之鬼,隻因不懂禮貌。

京劇《楊門女將》第八場“探穀”寫的也是類似的情節:為了尋找昔日的棧道,以便繞道進軍,戰勝敵人,宋軍四處求助熟悉當地地形的山民,最後終於找到一位采藥的老人。楊七娘大聲喝道:“老頭兒,問你哪!”楊七娘如此傲慢無禮,使那老人裝聾作啞,一聲不吭,根本就不理她。正當楊七娘大動肝火,準備對老人動手動腳的時候,主帥穆桂英及時趕到,立即製止了楊七娘。穆桂英走上前來,攙扶老人,謙恭有禮地說明情況,真誠和藹地求教對方。這時的老人既不聾也不啞了,而且盡敘其詳,熱情地為宋軍做了向導,把她們引向了勝利的道路。這場戲不但說明,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講究禮貌的風尚早已成為人之常情,還告誡人們,在軍事活動中講不講禮貌會影響戰鬥的進程與結局。

講究禮貌,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謙虛恭敬的表現,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荀子早有“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的精辟見解。孔子告誡弟子,“不學禮,無以立也。”可見,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言語神色是否符合禮貌的要求,對於在社會上立身處事、建功立業等關係重大。

在國外,禮貌教育也受到了普遍重視。在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每年春季是新雇員工練習鞠躬、交談、坐姿、行走的時節。在他們看來,禮貌是嚴肅而又極為重要的事情。青年男女剛從學校畢業準備在社會上尋找工作時,一定要懂禮節講禮貌,要舉止高雅,言語考究,否則,“就是拿前途冒險”。

日本的許多公司都開辦“禮貌教育訓練班”,對新畢業的學生進行禮貌再教育。其主要訓練內容:一是鞠躬時掌握恰當的彎腰度數——遇到同等職務的人彎腰15度;遇到上級彎腰35度;遇到要員彎腰45度或表示敬意。二是給予和接收名片——恭敬地、輕輕地用雙手將名片遞給對方或接過名片,同時恰當地鞠躬。三是在接待室、餐廳、汽車、火車裏應當在哪個位置就座。四是怎樣以優美動聽的聲音接電話,怎樣恭敬地陪同上級、年長者或顧客在走廊裏行走和進出電梯。五是怎樣沏茶和招待客人。

在東芝公司,為期四周的禮貌訓練班還包括在公司裏待人接物方麵的“學學做做課”。受訓練的青年要記住典型的交談方式,在會見顧客和資曆較深的職員並和他們交談時,要顯得從容自然且彬彬有禮。還有一項嚴格的考試是給一位高級官員打電話約會,然後與他會見。如果能通過考試才算“禮貌再教育畢業生”,才有可能留任。

世界許多國家和民族都特別注重文明禮貌,對那些不講文明禮貌的人給予嚴厲的懲戒。在第十五屆世界杯足球比賽期間,德國著名球星艾芬伯格因為對觀眾做了下流手勢,被該隊主教練福格茨當即開除,遣送回國。美國東部新澤西州的小鎮拉瑞頓,其議會通過反複研究,最後通過了一項法規,規定當地居民不得使用“粗魯、鄙俗、猥褻、下流”等不雅語言。如果違反此項規定,便會收到法院傳票,並可能處以500美元的罰款和三個月的監禁。

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說過:“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意思是說話應注意言辭語氣,避免粗俗和汙穢。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和口吻說出來,效果則大相徑庭。與人交流,語氣溫和,語調平穩,語速適中,語言文雅,往往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教會孩子學習使用常用的禮貌用語,如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別客氣、您好、再見等,這些都有益於孩子文明禮貌行為的形成和良好形象的塑造。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明禮誠信”和“愛國守法、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一起作為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在全國推廣。這是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務。可以說,在這方麵家長具有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責任。孩子們的心靈是純真無瑕的,“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在幼年時期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將使他們受益終生。

禮貌教育也要從小抓起,從小事抓起,讓孩子通過上述事例懂得講究文明禮貌的意義,學會禮儀常規,並隨時付諸行動。家長更應以身作則,充分發揮表率作用,以自己高雅的談吐,文明的行為,良好的習慣,得體的儀容給孩子以熏陶、感染和影響,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讓文明禮貌的優良傳統深深植根於年輕一代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