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著名洞穴專家毛裏奇·蒙塔爾親身做了一項試驗。他在意大利中部內洛山上的一個地下溶洞裏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地下隱居生活。這個“實驗室”約有68平方米,不但有起居室、工作室、衛生間和進行科學實驗的儀器設備,還有一個小小的植物園。他可以在裏麵抽煙、看錄像、做實驗,還可以在健身器上運動。但結果令人難以置信:他在這一年的隱居生活中,共抽掉了180包煙,看了100多部錄像片,在健身器上“跑”了1600多千米……可是當他重新返回社會群體的時候,他的臉色蒼白而瘦削,思維呆滯而刻板,如果兩個人同時向他提問,他大腦就會糊塗,思維就會混亂,情緒也十分低落。盡管他重新回到了現實生活之中,但是已經不能和他人順利進行溝通了。可見脫離群體、缺乏交流對人的智商的損害有多大。
然而,國內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學生社交恐懼症患病率較高。在被調查者中,從未出現過社交恐怖症狀的不足兩成,有時出現社交恐怖症者高達80%,其中嚴重者占1.4%。歌星樸樹在接受香港電視台采訪時承認,他也曾有過一年多時間恐懼社交、心理抑鬱的經曆,甚至在家裏一兩個星期不說一句話。由於這種疾病多發生在青春期前後,使孩子的學習和社會技能鍛煉機會減少,人際交往能力下降,從而產生孤獨、封閉、鬱悶的不良心理現象。專家認為社交恐怖症已成為阻礙中學生正常心理形成和發展的一大障礙,這會直接影響他們今後的心理發展。
究其原因,出現這種症狀的根源在於,有的是由於父母工作忙碌,孩子從小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缺少交往與活動的機會;有的是獨生子女,整天生活在家庭的小圈子,缺乏必要的社交和溝通;有的是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使孩子產生了心理問題;有的是對孩子一味指責批評訓斥,使孩子感受到的隻是貶低和否認,讓他們覺得事事不如人,因而缺乏自信,產生焦慮;有的是家庭經濟上比較貧困,孩子易產生自卑和回避的態度。
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社交能力作為衡量個體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方麵,它所體現的不僅僅是一個人語言交流的能力,而是包含了很多諸如觀察能力、反應能力、處理問題能力、協調人際關係能力等等的綜合能力。所以說,讓孩子融入群體,學會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支持孩子廣交朋友 家長應盡量為孩子廣交朋友創造條件,如帶領孩子到親戚、朋友或鄰居家串門、作客,使孩子多結識眾多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性別的朋友,增加主動結交的膽量和能力,使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活潑、大方、合群,並逐步形成文明禮貌、謙虛謹慎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
促使孩子參加活動 鼓勵支持孩子參加旅遊、探險、演講、主持、競選、表演或體育比賽等。讓孩子盡可能多地接觸陌生孩子和成人,在觀察世界、參與競爭的同時鍛煉交際能力,開闊眼界,豐富頭腦。讓他們敢於在多種場合展示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克服羞怯的弱點,消除畏葸的陰影。
鼓勵孩子單獨交往 一是盡可能給孩子以實際鍛煉的機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升學報名、轉移戶口和組織關係等;二是外出不派人陪送,安排孩子購物、送信,代表家長隨禮、接待客人等。讓他們在實踐中見世麵,增閱曆,既嚐經曆考驗之甜,又品遭受挫折之苦,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成長發展。
培養孩子社交心理 交往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質和人格素養,例如善良率直、誠實守信、熱忱開朗、善解人意等。這些都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進行培養。
當好孩子交際參謀 在這一點上,家長必須充分認識到,孩子畢竟是孩子,交際方法、交際尺度及交際對象往往把握不好,家長既要把關,又要當好參謀。例如,不可結交不三不四的人,不可輕信陌生的人,不可泄露個人隱私和家庭秘密等。
當進入青春期後與異性朋友交往過密時,家長要曉之以理,告之以害,導之以行。當出現為個人或小團體利益而欲違反道德和法律的萌芽時,要堅決扼製,及時製止。當孩子沉迷於交際而影響學業時,必須適時適度地潑些冷水。當他們選擇的交際活動可能對身心發生不利影響或傷害時,必須果斷地予以製止,切不可心慈手軟,姑息遷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麵向21世紀的學習四大支柱中,除了學習認知、學習做事、學習生存外,把學習與人相處也列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而且認為這是生存的必要前提。美國心理學家、成人教育家戴爾·卡耐基斷言,一個人事業之成功,30%取決於才能,而另70%則取決於其交際能力的大小,即能否與人群進行十分妥善的協調。孩子能否融入群體,學會交往,是特別重要的,應當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