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給“壓歲”錢有學問(1 / 1)

我國民俗中的壓歲錢由來已久,古稱“壓勝錢”、“厭勝錢”、“壓祟錢”、“壓歲錢”等。在錢幣係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此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麵多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降妖避邪”、“福山壽海”、“福壽雙全”、“福壽康寧”、“千秋萬歲”、“長命寶貴”、“天下太平”等,背麵多有祥瑞圖案。

這一民俗源遠流長,延續至今,寓意深刻。預示著鎮歲、去病、避邪、祈神等。其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在除夕夜以彩線穿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二是尊長給晚輩以零錢,有的還選用連號的新紙幣,取“連連好運”、“連連高升”之意,亦稱壓歲。二者均有鎮壓邪魔鬼祟、祈佑平安幸福之意。

我們現在所言“壓歲”一般均指後者,即在除夕夜或正月初一早上,晚輩向長輩問好並行叩拜之禮,老人則掏出少許錢幣贈與子孫,整個過程是孩子歡天喜地,老人笑逐顏開,家中“熙熙然,怡怡然,一團祥和氣象”。清朝吳曼雲《壓歲錢》詩雲:“百十穿錢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錫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形象地描述了孩子們分得壓歲錢後的喜悅心情。

細細體味,這壓歲錢雖少,但卻蘊涵著尊老敬長的情感教育,潛移默化地將孝敬長輩的思想播撒在稚童的心田,使為尊長拜年的習俗自然而然地得以傳承。試想,一個從來沒有為長者磕過頭拜過年的成年人,是絕不會為些許壓歲錢而屈膝伏地的。即使到了今天,愚以為,作為長輩也不能將壓歲錢輕易拋出,應待子孫行禮問好(即使跪拜亦不為過)之後,再掏錢“壓歲”,莫與這極好的尊老敬長的教育機會失之交臂。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際關係的日益複雜,壓歲錢的數量與性質也在悄然變化。老人以增加壓歲錢金額來表達愛心,有人以此聯絡大人之間的感情,有的則是以壓歲為名行送禮賄賂之實,故使少數孩子壓歲錢的數額越來越大,有的已成百上千甚至過萬。其實,壓歲錢也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就會有礙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給家庭帶來沉痛的災難。

據報載,吉林的少年犯金某就是在父母的放縱下,從肆意揮霍壓歲錢開始而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撫順市東洲區劉山街一位孔姓女士就是因為壓歲錢,被自己11歲的兒子殺死的。春節後,孔某帶著兒子到姥姥家去拜年,孩子的兩個姨共給孩子80元錢。回家途中,兒子用這壓歲錢買了個遊戲機和一把折疊式水果刀。到家後,母親讓兒子把剩下的錢交給父親,引起了兒子的強烈不滿。盛怒之下,竟抄起剛買的水果刀朝母親刺去,母親不幸當場死亡。

上述兩個事例雖具有特殊性,但還是應引起家長的注意的。尤其是作為父母,更不可掉以輕心。應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和節儉意識,將壓歲錢或由父母代為保管以備急用之需,或存入銀行以充學資雜費……現在有人已將壓歲錢改為“壓歲書”、“壓歲語”,可謂形式新穎,用心良苦。

家家戶戶皆壓歲,所得回報各不同。願所有的老人、家長和孩子都能恰當地使用壓歲錢,使它成為和諧家庭關係、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