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競爭的時代,差不多可以用高速路的行車作譬喻:不上路,就讓路。
高速路的法則隻有一個:往前走。它不允許停車,更不讓後退,它把左轉和右轉的方向已經規定好。
把這套法則搬到人的生活中,比如升學和就業當中,其實不合理,它根本就沒有理。人是有靈性的動物,喜歡前進、停止、歸隱、躲藏、徘徊、沉思、轉彎和後退。人類許多有進步意義的成果是在歸隱、徘徊甚至後退的狀態下完成的。人創造椅子是為了休息而不是工作,創造鋤頭是為了避免雙手挖出血,創造彈簧床是為了多睡一會兒覺而不是“頭懸梁、錐刺骨”。但人類所有的休息、娛樂都被管製到一個大前提當中:發展。
所謂發展有許多含義,它對國家、地區、企業和個人的含義不一樣。國家和地區對發展的追求,核心是財政收入和規模。發展對企業來說是利潤。對個人,是改變現狀,是脫胎換骨,是錢,是自尊心,是別人的眼光,是晚年的生活保障,是社會評價,是婚配,是追趕時代潮流,是不得已而為之,是人在不江湖,是苦中作樂,是馬革屍還,是三月不知肉味,是人何以堪,是鄉音未改鬢毛衰,是高處不勝寒,是麵壁十年,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是夜半歌聲到客船,是換了人間。
如果人人都在“發展”,如果把“發展”的人都送到一條路上,這就是高速公路。這條路不管你的輪胎、發動機、排氣量和駕駛能力,隻準開不準停,停了就有清障車拿下。而開車的人彼此雖然近在咫尺,其實誰也不認識誰,心無旁騖,瞪眼前行。
對這個,不需要評價它好還是不好,更不是喜歡與不喜歡,隻能回答適應或不適應。當社會主流進入發展的軌道時,沒有人能讓它停下來,它比山洪和海嘯的力量更大。一些心理學的調適原則或溫情脈脈的老話,比如適可而止、隨遇而安、睡著自然醒、僧敲月下門、靜以養心、偷得浮生半日閑、不為天下先、以逸待勞等等,在這條路上一律被廢止。君不見,高速路上何嚐寫過格言?隻標著速度、距離、限高,都和行駛有關而不帶一絲人情味。
這就是生活。其實生活原本是殘酷的,隻是人用親情和文化為它包裹上了多情的外衣。不適應競爭的人,原本就適應不了生活。或者說,他一直生活在虛假的生活裏。
競爭的含義有二。一是破除壟斷(世襲、內幕、家族)的控製,所有的名次都要在所有人參加的情況下比賽決出。二是經過拚搏環節產生名次。屬實說,競爭也不一定公平,但它還是比不競爭公平,也更有效率。
至於說競爭符不符合人性,不符合。人性固然有爭奪的本能,更多的是安逸的本能。在社會進步麵前,人性隻好為成本埋單,否則隻好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