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衝動的哲學(1 / 1)

衝動的人衝動時,感覺自己身上彌漫著悲劇氣氛,因而有英雄色彩——古典美學認為悲劇最適合塑造英雄。他們在衝動中,有大段獨白(爭吵)、動作(摔門、踢凳子)、孤獨(無人同情)、胸脯起伏(呼吸急促)。這些情態使他產生戲劇的感受,有點像英雄,是否正義另說。也可說找到一點塑造英雄的感受。於是,悲劇誕生了。

繼續用古典美學研究一下衝動人。

美學說,當人物麵臨命運和時代的巨大衝突選擇毀滅的時候,接近於崇高。美好的東西在觀眾麵前一點點沉沒(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點點分離(霸王別姬),觀眾頓足、歎息、拭淚,這叫美,黑格爾稱之為崇高美。

而我所見到(常常見到)的悲劇是衝動人為雞毛蒜皮的事光火,唱念做打可比霸王李爾王。這些事如果拿到舞台上演,是喜劇。人物越衝動台下的觀眾截止爆笑,直至直不起腰。

衝動人動因是什麼?他們有表演癖(酷愛悲劇)?心胸狹隘?過於自尊或自私?

都有。首先說,他們心田的土層薄,屬於往花盆澆水,沒澆半壺就往下漏那種。土裏沙粒石子多,不存水,也沒什麼營養,長不出好植物。

衝動人表麵上重視自尊,其實他們始終沒整明白自尊是什麼。假如自尊可以定義為自我人格與形象的維護,發怒已破壞了形象,乃不尊。而什麼叫人格維護,這分怎麼看。阿Q頭上有癩,造成禿頭。由於“自尊心”熾旺,他禁止別人使用“光、亮”等詞彙。假如一人名趙小光,“光”字在阿Q麵前是不可以喊出口的,要改成“趙小明”。類似的表現剛好是人格不健全。

衝動者對尊嚴的定義和別人不接軌。我見一個人在聚會中生怒,事後得知,怒在別人沒給他讓座。我回家查《辭海》與《韋伯小百科全書》之“尊嚴”條目,定義裏沒見“讓座”。可見此標準是他單方麵製訂的,別人不知情。有人不許別人說他胖,不許認為他牙不好,不許發現她割了雙眼皮,不許議論他作為一個著名歌手音域唱不了完整的八度,不許問他籍貫,不許提他大專畢業。在國家的法律、法規之外,衝動人暗中製訂了許多條文,強迫別人遵守,否則就衝動。

衝動的人比較自私,比如把小便宜當成大事。占則喜,不占則怒。

衝動有慣性。像一切事物都有慣性一樣,衝動的人一生不是衝動一次,而是無窮動。當他衝動之際,人們規避退縮,衝動人得意:怕了是不是?下回還用這招兒。

當代的西方醫學文獻對衝動人格很寬容,從化學激素、微量元素,比如去甲腎上腺素分泌量與維生素B之多少來解釋衝動。而在中國人看來,人應該有修養,應放開心胸,否則擱到去甲腎上腺素與維生素B。的大缸裏泡一個月也沒用。

有人覺得衝動人不講理。其實他們講理,但隻講自己的一套道理。有時候,聽他們講理都聽不懂,可見不是公理。

當一個人把自己看成是宇宙的中心,萬事萬物都圍繞他旋轉的時候,他一定會講歪理,會衝動,會魚死網破。因此說,衝動不在脾氣,在價值觀。

出汙泥必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