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慈善法和窮人的臉(1 / 1)

像錢幣一樣,每一件事情都有另一麵。比如結婚的另一麵是家庭。一個人,手裏拿著結婚證書,走出登記站,而後開始漫長的遊浪生活,這種事幾乎不會出現。

“另一麵”的意思是相連,而不是相反。

再譬如古典音樂的另一麵是寧靜,狐狸的另一麵是狡猾。

然而什麼事情都有例外,財富的另一麵是貪婪,另一麵(或言另二麵)是慈善。

在這裏,先把“慈善”這個詞做一下厘清。它固然是愛心的表現,但也是較大資金的表現。它和一般意義上的慈悲和善良還不同,作為一個會計學術語似更恰切。

慈善是一個大的資金流向。

慈善和信仰密切相關。

慈善,更準確地說是個人行為而不是政府行為。政府的福利與救濟是應作應為,是計劃內的資金調配。慈善是不停歇的,永遠不會有止境的聖徒的道路。

慈善一般針對弱勢人群,比如老年人、兒童或病人。

慈善業的成熟,意味著社會與民族的成熟。切實地說,它是社會和諧度、民族善良度與財富積累率的良性表達。如果一個國家謀求良好的國家形象,措施不是造航天飛機,應該看這個國家有沒有良好的慈善機構,看多少富人行善,以及慈善資金占社會財富總量的比率。

反過來說也是一樣。一個國家慈善業發達,第一證明這個國家國民富有,第二證明這個國家生活在光明的文化氛圍之中,第三證明這是個和平的國家,有和平的國民,第四可以和他們建立外交關係。

慈善有利於社會穩定。

壞國家或者說無賴國家無慈善可言。

慈善是奢侈品行業的敵人。

應該這麼講,當富人富到錢不知怎麼花的時候,奢侈品行業像巫婆一樣突然出現在他們麵前。富人原來這麼算賬:一碗陽春麵2元錢,一瓶汽水3元錢,一輛中等轎車20萬元,一套中等偏好住宅80萬元。奢侈品行業改變了富人的消費觀念,一塊手表20萬元,鑲鑽;一個手袋一萬歐元。人給整蒙了。奢侈品和什麼質量、原材料、功能沒什麼關係,它和品牌,和瑞士法律規定的工人小時工資,和妄想症,和自卑感相關。奢侈品行業的存在,使富人越發貪婪。

慈善是一條河流。河流開闊之後的沉緩,超越了激流時代與瀑布時代,永遠不會進入幹涸時代。

慈善和接受慈善是成熟自信的表現。由此生發另一個話題:如果不妨礙國家安全,政府應該允許更多的境外慈善機構進入。互聯網都進入了,還有更可怕的東西不能進入嗎?(此句式向毛主席學來:‘中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跨國集團低價收購國企,在華設立高耗能、低附加值企業,不也沒什麼嗎?至於“什麼”到底是什麼,我也不是太清楚。

慈善可以改變貧困人群對富裕人群的仇視。

慈善應該製訂一部法律。

盡管慈善人士沒有什麼回報的欲望,但社會還應該在各個方麵保護他們,推崇他們。同時,在政壇給他們發言的機會。

然而,從中國現時的狀況看,慈善成為一種潮流、一種風氣,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如果把慈善僅僅看作是企業家與商家的行為,還有些偏頗。中國的民營企業常常會不明不白地死掉。企業家的文化和信仰也沒達到慈善的高度。我覺得,一個企業做得好,進入第三代掌門人時期,可能會致力於慈善。

事實上,慈善如果是一件高尚的事業,國有企業應該充分介入。看中國納稅企業排行榜,大多是資源性、壟斷性行業,如大慶油田。如果沒有良好的文化導向與法律框架,國企領導人也沒辦法在慈善業一顯身手。

和諧社會,是美好的願景,其中當然應該包含慈善。慈善這個詞的背後,仿佛有一張張窮人的求助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