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在寂寞中認識自己(1 / 2)

寂寞是自我檢驗的最好情境,在寂寞裏的自我閱讀和自我認識是修身養性的自我陶冶之道。

人們應該抽點空,靜下心來,在寂寞裏獨自閱讀一下自己。閱讀自己,不是自我懺悔,也不是對自己的刁難,而是以一種淡然而灑脫的心態,心平氣和地同自己的心靈進行對話。這種同自己心靈的對話或許是對自己紛亂思緒的梳理,可能是對焦慮煩悶緣由的追尋,也可能是對影響自己心情的人或事做理性的分析,又或許是對破碎往事的修複與反省……閱讀自己,換句話說,就是對自己心靈的清理與發現,寂寞裏的自我閱讀是發現問題、調整自我、提升自我的一個過程。

19世紀美國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梭羅,在一生裏寫過很多書,但是真正讓他成名的卻是他閱讀自己的那本《瓦爾登湖》。梭羅的第一本是1849年自費出版的《康科德河和梅裏麥克河上的一星期》,此書雖然精雕細刻,但是卻晦澀難懂,沒有引起什麼反響,印行1000多冊,售出100多冊,送掉75冊,存下700多冊,在書店倉庫裏放了4年,全部退給了作者。梭羅曾詼諧地說:“我家裏大約藏書900多冊,其中自己著的就有700多冊。”

在經曆了幾十年的人生風雨之後,梭羅到了康科德城的小湖邊上。他親手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然後自己開墾土地,種植莊稼和蔬菜,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在那段寧靜而寂寞的日子裏他開始閱讀自己這本書。他“讀”到了很多平時想都沒有想過的東西,發現了自己很多心靈深處的秘密。他把每一天“讀”到的東西都完整地記錄下來,然後整理成書,這就是至今依然光芒萬丈的《瓦爾登湖》。在書裏他強調親近自然、學習自然、熱愛自然,追求“簡單些,再簡單些”的質樸生活,提倡短暫的人生應該因為思想的豐盈而趨於完美。也就是因為寂寞,梭羅才有更多的時間來閱讀自己。

法國文學家盧梭在寫出自傳《懺悔錄》之前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給人做過苦工,遭受過迫害,寫過書稿等等,50歲以後的他處境也不是很好。大理院下令焚燒他的著作,他被當做瘋子和野蠻人遭到緊追不舍的迫害,從此開始了逃亡生活。不久之後,他逃到瑞士,在那裏他的書也被焚燒了。再後來,他逃到普魯士的屬地莫蒂埃,教會立刻宣布他是上帝的敵人。他沒有辦法,又流亡到聖彼得島。這時,幾乎整個歐洲都把他當做了邪惡的化身,一個品行惡劣的小人。眼見自己被人抹得漆黑,將要成為一個千古罪人了,他感覺自己必須認真地反思自己,自己究竟是像眾人口裏說的那樣是一個惡人,還是自己被人陷害或者誤解了。

在那個小島上,盧梭開始了深刻閱讀自己的過程。沒有人陪他說話,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打發時間,更沒有書看。於是,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當做一本書,從頭開始一頁一頁地閱讀,然後把自己閱讀的過程完整地記錄下來。世人因此有幸讀到了這部偉大的巨著——《懺悔錄》,盧梭也正是因為這本書而獲得了在世界文學殿堂裏長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

聖彼得島的生活是苦澀的,因為沒有人可以陪伴;聖彼得島的生活是孤寂的,因為沒有朋友可以相隨;聖彼得島的生活是寂寞的,因為隻有盧梭一個人。但就是這樣的寂寞生活才讓盧梭有了更多的時間來閱讀自己,認識自己,從而修煉自己。

繁華過後的寂寞是冷清的,耀眼過後的寂寞是孤寂的,但是,在寂寞裏自我閱讀能汲取自身的精華,找到自己的潛力,發揮自己的特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