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淺層交往,寂寞照舊(1 / 1)

“淺層交往”是現代交往的一個重要特征,“淺層交往”促進交往的繁榮是虛假的,對寂寞著的內心也沒有太多幫助。

在現代社會,在品味孤單與寂寞之後,很多寂寞者開始以各種方式尋求突圍,他們造就了老鄉會、同學會、八分鍾約會等種種聯誼會的興起與繁榮,他們使網上交流平台變得空前熱鬧。

這些城市新部落努力尋求一切方式來擺脫寂寞心境,但在一番掙紮之後,他們往往發現,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原點,寂寞仍在,曾經交往過哪些人也變得模糊了。

看看靳宇的故事:

2002,10多個朋友用兩輛車把靳宇和他10多件放著書的大行李包,送到太原火車站,送上開往北京的火車。

靳宇找借口在單位請了長假,到北京工作。23日早上,火車把他扔在了北京站。沒有朋友接站。他隻好花80元雇用3個民工把行李扛到大街上。

由於雪下得太大,出租車很少上街,偶爾出現一輛出租車,也被他身後那座小山似的行李嚇跑了。

來之前,靳宇就聯係好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但他仍覺得不適應。在太原時,他有很多朋友,到哪裏都可以找到熟人,任何事情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

但現在,在偌大的北京,他沒有熟人,沒有人脈關係,隻有和女朋友相依為靠,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他們自己花費時間和精力來辦理。

為撫平這種落寞,一貫矜持的他開始結識一些同在北京工作的山西老鄉,一起吃飯、聊天、出遊……

這個小圈子從最開始的幾人發展到十幾人,在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的時候,他們悄悄聚會,決定成立老鄉會,並注冊了一個文化傳播公司,希望借此整合在北京的老鄉資源。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通過老鄉會,多認識一些人,從而克服對這個陌生城市的恐懼心理,算是一種對熟人社會的本能渴望吧。”靳宇說。

在老鄉會成立的同時,他們還創辦了一個名為“汾水京華”的網站,以作為老鄉平日交流的平台。

剛開始,聚會頻繁,吃飯聊天、外出遊玩,大家樂此不疲。老鄉會的創始人還集資開了一間酒吧,作為成員的活動基地。

半年後,靳宇就不再參加老鄉會的活動了,他的版主身份也因為很少上論壇而早已撤銷。生性恬淡的他覺得,這種聚會已經成了一種虛熱鬧,身處其中顯得不真實,熱鬧過後,也沒記住幾個人,沒幾個人給他留下印象。

2005年夏天,他們的酒吧倒閉了。這個酒吧,記載著一群孤單的人對熟人圈子曾經的單純想念。此時的他對這個城市產生了自己的認識,有了很多新朋友,也經常參與各種圈子的新聚會,但是,這一切都是為了工作和生活。他不會再因寂寞而在那些虛熱鬧上耗費精力。

在靳宇的電腦網頁收藏夾裏,仍然保留著“汾水京華”的網址,盡管他已經很少點擊,偶爾打開,也隻是潦草地看看。

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裏,逐漸淡化了情感企圖,大家都是及時關係,強調當下的需要,呈現的狀態是:過從甚密,但感情稀薄。

孤獨寂寞,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生活的一種常態,於是虛假的繁榮也成了一種常態。

在現代社會,一些新的聯誼方式,比如同學會、老鄉會、各種主題的聚會使人們獲得了更多的交往接觸機會,但這些交往都是淺層的,無法真正解決人深層次的寂寞問題。

淺層交往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普遍,它與快速的都市生活與工作節奏相適應。但這種對於驅散寂寞,解決我們的心理問題,沒有什麼實質性幫助。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不久前美國研究人員在一次調查中發現,有1/4的美國人在煩惱時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好友,這一比率比1985年增長了一倍多。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漸疏遠,在危難之時,更多的人隻能獨自承受。報道說,許多美國人認為,他們的配偶是自己唯一可以信賴的人,如果配偶生病,他們將找不到可以幫忙的人。幾乎與此同時,日本的《讀賣新聞》也公布了一個與此相關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日本人中,近80%的人認為現在的日本社會缺乏人情味,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冷漠。

過多的淺層交往,應酬性的交往對一個人有害而無益,很多人白天很忙,看起來很充實,但到了晚上獨自回家後,就很累,很空虛,心累,心空虛。所以,我們要多跟人親熱地交流,多為自己尋找知己,隻有深入地交流才能讓我們的身心得到釋放。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