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節定不虧”,又在心中回響(1 / 2)

“大節定不虧”,又在心中回響

特別策劃

作者:王立光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時候,我又想起了蔣蔭棠先生,還有他的《蘇武牧羊》歌,特別是那句“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的歌詞。思緒回到九十多年前。1923年初冬的一天,蓋平城內,天空陰沉沉,似乎還下著砂粒一樣的小雪,寒風瑟瑟,烏雲低垂,省立師範中學的操場上一片肅穆,上千名師生和各界人士代表,公祭蔣蔭棠先生大會正在舉行。哀樂奏響,人們的心情和天空一樣低垂。北風裹著堅硬的雪砂打在人們的臉上,被同學們的熱淚融化。各項儀式結束之後,操場上的人們仍遲遲不忍離開,眾人隨著樂隊奏起的樂曲,唱響《蘇武牧羊》,為蔣蔭棠先生送行。這悲歌淒切,動人心弦,在操場上空飄蕩,傳遍蓋州,傳向全國。

今年端午節前夕,營口市文聯和作家協會組織三十多名作家又來到蔣蔭棠先生的故鄉,先生的墓在村邊的一座山坡上,綠樹成蔭碧水流暢,先生離開已經快一百年了,家鄉的人們仍然懷念他。在蔣蔭棠先生的曾孫蔣純陽的家裏,我們又一次聽了他對曾祖父的介紹,又一次唱響《蘇武牧羊》。

蔣蔭棠先生名叫蔣其昌,字蔭棠,1861年生於蓋平縣礦洞溝鄉蔣屯村一個叫大偏嶺的屯子裏。那一年,正是清朝打了四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賠款和簽訂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而宣告結束,被迫通商的營口港開埠的一年。國家軟弱,民怨沸騰,蔣蔭棠先生生不逢時。他的父親給他取名其昌,寓意了國家振興民族昌盛的夢想。因此對他教育特別嚴格。而蔣蔭棠也是聰穎過人,五歲上私塾,就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和論語,名貫鄉裏。

十六歲那年,蔣蔭棠先生在村裏開館教書。聽說蔣蔭棠收學生,鄉親們,三裏五村的,都把孩子送來,使蔣先生一時應接不暇。蔣先生也豪爽,來的學生先報名,對於交不起學費的窮人家孩子,一律減免,包括提供書本和筆墨。

蔣先生對學生的要求嚴格,從來一視同仁,不為五鬥米折腰。村裏有一大戶,是蔣先生的長輩,曾對蔣先生辦學支持很大,很受蔣先生敬重。但是他的孩子卻很調皮,一次因打架犯了錯,被蔣先生打了手板,罰了跪,那個孩子覺著丟了麵子,下不來台,跑回家。他的父母也覺著蔣蔭棠有點過分,不近人情,帶著氣把孩子送回來。既是鄉親,又是長輩,還是恩人,蔣先生迎出大門,接進屋內,讓上座,沏好茶。當來客說明來意的時候,蔣先生站起來,收斂了笑容,他讓那個孩子當著他的麵,向他父親講述他犯錯的事實和老師處罰他的經過。孩子的父親倒是開明,聽了孩子的陳述,不但讚成蔣先生教育方法得當,而且讓孩子向老師磕頭謝恩。不久那個孩子在放學的路上被土匪綁架,捎來信,要兩萬塊大洋來贖人。一個山溝裏的富人,一時上哪湊夠那麼多大洋?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蔣先生知道了,冒著危險,一個人來到土匪窩,勸土匪把孩子放了。土匪們要他少管閑事。他大義凜然,對土匪說,他的爹媽把孩子交給我,我就得對我的學生負責。孩子在放學路上被你們綁架,我不管誰管?土匪說,不拿錢不放人。蔣先生說,要錢沒有,要人,我來頂!土匪們被蔣先生的氣勢鎮住了,加上平日裏蔣先生的威望和他們對蔣先生的敬仰,終於把孩子交給蔣先生領回家。

民國初年,張大帥下令剿匪,縣府組織數鄉聯合行動,一下子就把那幾個流竄在礦洞溝的土匪抓著了,綁在萬福街上要砍頭示眾。蔣先生知道了,趕到萬福找人說情,他說,這些土匪也是生活所迫,劫富濟貧沒有禍害鄉民,沒有人命,還存有良心,犯罪不至於死,還請刀下留人。這些土匪也磕頭如搗蒜,表示悔改。縣府覺得蔣先生之言有理,又願意作保,留下他們一命。

1905年,蔣蔭棠先生已經四十多歲了,他別妻離子,帶了九名學生到錦州參加清朝兩年一度的院試會考,獲得第一名。然而那是科舉考試最後的晚餐,清朝隨之廢除了科舉製度。蔣蔭棠帶著學生回到鄉裏,被蓋平辰州書院聘為講師,1914年,民國蓋平縣省立師範中學成立,他又被聘為國文教員。

1916年下學期的一天,蔣蔭棠先生給學生們上國文課,教授《李陵答蘇武書》,當時蔣蔭棠先生年屆六十,患有嚴重眼疾,他幾乎是閉著眼睛在講課。他講蘇武,作為漢朝使節出使匈奴,被囚居北國十九年,飲雪吞氈,持節不屈,表現出大無畏的民族氣節。這種愛國主義情操,受到曆代炎黃子孫的敬仰。他講李陵,作為漢朝大將討伐匈奴兵敗被俘,變節投降,毀了世代英名,斷送了家人性命。他同情李陵的遭遇,講到動情處,竟聲淚俱下,泣不成聲。但他更讚賞蘇武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他引用了文天祥《正氣歌》中的詩句:“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他說,蘇武與李陵,一個身陷囹圄不改誌,一個被迫降服背叛了國家,因此一個為萬代敬仰,一個被當世唾棄。在命運的顛沛中,一個人的氣節很要緊,他是人的靈魂。

蔣先生神思凝重,同學們屏著呼吸,教室中一片莊嚴和肅穆。他擦了擦眼睛,提高了嗓音,大聲疾呼: 鴉片戰爭之後,外敵入侵,江山破碎,清廷腐敗,喪權辱國。而民國以後,內憂外患愈加嚴重,軍閥割據,骨肉相殘。誰還管人民的疾苦?誰還管國家的興亡?誰還管中華民族的前途?先生提出一連串的設問,擲地有聲。悲壯的情緒縈繞著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