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燈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作品專輯
作者:常君
傍晚的時候,天上開始飄起來了紛紛揚揚的雪花。因為有了雪的映襯,夜色黑得不是那麼純粹。
廊簷下,一串素白的燈籠在風雪中蕩來蕩去。我爺爺從西廂房我小奶奶房間出來站在燈籠下,高大的身影映在燈影中。
今兒個是正月十五。一早羅漢叔挑著紅燈籠剛要往廊簷下掛,被我爺爺製止住了。
掛白燈籠!我爺爺一臉肅穆地說。
老爺,今兒個是正月十五。羅漢叔強調著今天的與眾不同。
掛白燈籠!我爺爺威嚴地重複了一句。
此刻,羅漢叔往大門口望了望,說了一句,大少爺怎麼還不回來?
我爺爺像沒聽見一樣,對羅漢叔說,去把燈給我拿出來。
羅漢叔說,老爺,您不等大少爺了?這燈可得長子長孫送呀!
我爺爺沒理會羅漢叔,扭頭衝我喊了一嗓子,金寶,跟爺爺送燈去!
我脆生生地答應一聲,哎!
我爺爺提著麵燈走在前麵。爺爺手裏提的是一盞龍燈,一條金色的龍栩栩如生地盤在玻璃燈罩內,燈碗處點著燈撚,燈花突突地跳著。
我提著一隻小麵燈跟在後麵。燈光照見夜空中的雪花,斜斜地飛舞著,像一群翩翩起舞的白蝴蝶。
每年的正月十五,我們這兒都有給祖墳送燈的習俗。我們這裏的燈指的是麵燈,麵燈就是用麵捏成的,然後上鍋蒸熟。麵燈的形狀五花八門什麼都有。有捏成普通碗狀地,也有手巧的女人捏成十二生肖的。我們家的麵燈通常都是由劉媽來做。但是,今年我奶奶卻親自動手了。我爺爺手裏提的這盞龍燈就是我奶奶親手捏成的。每年捏麵燈時是我最快樂的時候。劉媽在麵板上捏,我就在一旁鼓搗麵粉玩,弄得滿頭滿臉都是白花花的麵。我奶奶一邊給我擦臉一邊假裝生氣地拍我屁股。今年和往年卻大不相同,一早起來,我就看見羅漢叔坐在椅子上用砂紙仔仔細細打磨兩根柳樹棍兒,那兩根柳樹棍兒讓羅漢叔打磨得白生生光溜溜的。我看著很稀罕伸手去搶,羅漢叔卻說今天這個可不能給你玩,我問為啥。羅漢叔說一會兒有用的。我問有啥用。羅漢叔說捏龍燈時做金龍的龍角。今年我奶奶也和往年不一樣,堅持不用劉媽幫忙,也不許我在一旁搗亂。我奶奶對今年捏麵燈似乎懷有一種莊重之感。她先是仔細用清水洗了手,然後才開始和麵。麵燈用的麵都是有講究的。比如,金燈用的是苞米麵,銀燈用的是白麵,鐵燈用的是蕎麥麵。往年我奶奶做金燈也是用苞米麵,苞米麵做的金燈看上去黃澄澄的,吃起來卻渣了吧唧的,好看不好吃。今年我奶奶用的是白麵,但是和麵用的水卻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用的南瓜湯。並且摻了豆麵,和完的麵黃澄澄的。我奶奶把麵團放在麵板上,用手搓成一根一頭粗一頭細的長條,粗的一頭是龍頭,細的一頭是龍尾。奶奶把龍身平放在麵板上,拿過剪刀小心地在上麵剪出整齊均勻的麵刺兒。又拿起兩粒花椒,摁在了龍頭的兩側做成了龍眼,龍角自然是羅漢叔那兩根打磨得光滑的柳樹棍兒,一邊一根插在龍頭上。接著奶奶用剪刀在龍頭上剪了個口子,就成了龍嘴,再放上瓜子大小的一點紅紙,就是龍的舌頭。最後奶奶把長龍盤起來,中間做一個小巧精致的麵碗,我知道這是準備蒸熟後裝油插燈撚用的。龍燈就算做成了。整個過程我奶奶都是表情肅然,不說話更不說笑。
上籠屜蒸的時候,我奶奶也是小心翼翼地把龍燈擺在了籠屜的正中央。
白色的蒸汽從鍋蓋四周升起來了,繚繞著升上了屋頂。廚房裏彌漫著好聞的蒸饅頭的糧食味兒。
劉媽哈腰剛要去掀鍋蓋,被我奶奶叫住了。我奶奶說,我來吧。邊說邊顛著小腳來到鍋灶前,伸出右手親自掀開了鍋蓋。往年我奶奶都是問劉媽哪個月的雨水多。燈碗的邊上都捏有代表月份的褶,幾個褶就代表幾月份,哪個燈碗裏積的水多,哪個月就雨水好,莊稼收成也好。今年我奶奶掀開鍋蓋後並沒有看燈碗裏積的水,而是用手扇乎幾下蒸汽,睜大眼睛往籠屜中央看,看後嘴裏念叨了一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