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有一位出身士族的子弟,讀的書沒有超過兩三百卷,天性遲鈍笨拙,但家裏非常富足,他曆來以此自負自誇,常常拿出酒肉珍寶來結交名士,那些甘心接受他的利誘的人,一起反複地為他吹噓。朝廷也認為他有才華,曾經令他出國聘問。東萊王韓晉明非常愛好文學,懷疑他的詩文作品大多不是出自他的胸臆,於是擺設宴席,約他談論,擬當麵試試他。參加宴飲的人整天歡樂和諧,滿座詞人騷客,選擇音韻,提筆吟詩,而這位士族子弟也一揮而就,但完全不是他過去的詩作的韻味了。賓客們都在沉吟低唱,沒有人發覺他的詩作的異常情況。韓晉明退席感歎地說:"果然像我料想的一樣!"韓晉明又問他說:"玉珽向上刮削到終葵首以後,應該成為什麼形狀?"他回答說:"玉珽的頭部彎曲成圓形,那樣子就像葵葉。"韓晉明頗有學問,忍著笑向我說過這件事。

【原文】治點子弟文章,以為聲價,大弊事也。一則不可常繼,終露其情;二則學者有憑,益不精勵。鄴下有一少年,出為襄國令,頗自勉篤。公事經懷,每加撫恤,以求聲譽。凡遣兵役,握手送離,或齎梨棗餅餌,人人贈別,雲:"上命相煩,情所不忍;道路饑渴,以此見思。"民庶稱之,不容於口。及遷為泗州別駕,此費日廣,不可常周,一有偽情,觸塗難繼,功績遂損敗矣。

【譯文】幫助子弟修改和潤飾文章,以此使他們抬高身價,這是最大的弊端。一是不可能經常這樣做,擔心最後會露出真情;二是初學者有了依靠,更加不會努力奮發了。鄴下有一位年輕人,外任襄國縣縣令,相當勤勉踏實,辦公事盡心盡意,對下屬常常體恤,希望以此博取好名聲。每當派遣男丁去服兵役,他都親自握手送別,或者送給服役者梨子、棗子、糕餅等,還對每個人都發表臨別贈言:"上級的命令,有勞各位,我內心實在不忍。你們路上饑渴,憑此薄禮可以看到我的思念之情。"百姓很稱頌他,讚不絕口。等他升任泗州別駕後,這類費用一天比一天多,不可能常常做得周到,一旦有了虛情假意,就處處難以繼續下去,過去建樹的功績也就被損傷了。

【原文】或問曰:"夫神滅形消,遺聲餘價,亦猶蟬殼蛇皮,獸迒鳥跡耳,何預於死者,而聖人以為名教乎?"對曰:"勸也,勸其立名,則獲其實。且勸一伯夷,而千萬人立清風矣;勸一季劄,而千萬人立仁風矣;勸一柳下惠,而千萬人立貞風矣;勸一史魚,而千萬人立直風矣。故聖人欲其魚鱗鳳翼,雜遝參差,不絕於世,豈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蓋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論之,祖考之嘉名美譽,亦子孫之冕服牆宇也,自古及今,獲其庇蔭者亦眾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猶築室樹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世之汲汲者,不達此意,若其與魂爽俱升,鬆柏偕茂者,惑矣哉!

【譯文】有人問道:"人的靈魂湮滅,身體消失,留在世上的名聲和剩餘的身價,就像蟑蛻下的殼,蛇脫掉的皮,鳥獸留下的足跡,與人死了一樣,而聖人為什麼要把它作為教化的內容呢?"我回答他說:"那是為了勸勉大家,勸勉人們樹立好的名聲,就可以指望他們有與名聲相符的實際行動。況且勸勉人們向伯夷學習,成千上萬的人就可以樹立起清白的風氣了;勸勉人們向季劄學習,成千上萬的人就可以樹立起仁愛的風氣了;勸勉人們向柳下惠學習,成千上萬的人就可以樹立起忠貞的風氣了;勸勉人們向史魚學習,成千上萬的人就可以樹立起正直的風氣了。所以聖人希望世上的人才像魚鱗鳳翼一樣眾多紛紜,而又各有所長,連綿不斷地湧現,這個心願難道不偉大嗎?四海之內,百姓眾庶,都愛慕名聲,應該根據他們的這種情感,引導他們達到美好的境界。或許還可以這樣說:祖先們的美好聲譽,也好像是子孫們的禮服和大廈,從古到今得到它的庇蔭的人也夠多了。廣修善事,樹名聲,好像建築房屋,栽種果樹,活著時能得到它的好處,死後也可把恩澤遺及後人。世上急迫追逐名利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要他們的名聲能與魂魄一道升天,像鬆柏一樣長青不衰,那是令人疑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