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蒙養無他法,但日教之孝悌,教之謹信,教之泛愛眾親仁,看略有餘暇時,又教之文學。不疾不徐,不使一時放過,一念走作,保完真純,俾無損壞,則聖功在是矣。是之謂蒙以養正。

——姚舜牧《藥言》

白話

對孩子的啟蒙教育沒有別的辦法,隻有每天教他孝敬父母、和睦兄弟,教他謹慎誠信,教他廣泛愛憐眾生,親近仁義,如果還有閑暇就教他學習詩文。不能太著急、也不能太緩慢,不能有一刻的疏忽,使他的念頭發生一點偏差,努力使他保持純真的天性,不受絲毫損害,那麼就真算是建立了莫大的功勳。這就是啟蒙養正的真正含義。

家訓史話

東晉文學家、大詩人陶淵明。少年好學,後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統治,毅然解甲去職,歸隱田園。

政治上不得誌,使陶淵明很不愉快。他精神壓抑,常以醉酒打發時光。他嗜飲“杜康”,並以“連醉數日為樂”。有人說,酒能助興。的確,陶淵明飲酒做詩,給後代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絕唱名篇。然而,他的後代卻都是“平庸之輩”,一個個庸庸碌碌,一事無成。這不能不使陶淵明傷心、痛苦。

未到暮年,陶淵明的白發已覆蓋了兩鬢。他雖有五個兒子,但這些兒子誰也不喜好紙筆。大兒子阿舒年已16歲,可他的懶勁無人可比;阿寶也快15了,卻從來不想著學習;阿雍、阿端年滿13歲了,幾乎連六和七都分不清;阿通轉眼就到九歲了,還隻是知道吃梨和栗子。

陶淵明逐漸領悟:身體之糟糠,後代之魯鈍,“蓋緣於杯中物貽害”。

古訓今鑒

沒個人的成就都有兩方麵構成:一是孩子天生的天賦秉性;二是後天環境的熏陶與影響。有些孩子生來聰明,天賦比較高,後天隻要稍微努力,就會獲得不小的成就。而有些孩子天賦較差,在其身上看不到些許靈性,這就更需要後天的培養了,很多天賦不是很高的人在後天的努力下,獲得了極高的成就,如牛頓和愛因斯坦,天賦都很平平,結果他們都成了一代偉人。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先天要注意胎教,爭取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後天更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長,著重發掘培養,也能讓孩子健康茁壯成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