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太後說:“婦人和男人不同,愛孩子要超過你們好多倍呢。”
觸龍說:“我以為太後愛女兒甚於愛兒子。”
太後說:“你錯了,我還是愛小兒子愛得多。”
觸龍說:“父母愛子女,總要為他們做點長遠打算的。太後送女兒出嫁到燕國做王後的時候,拉著她的衣裳哭泣,這是因為舍不得她遠離。走了之後,也並不是不想她。可是每次祭祀的時候,總是禱告說‘千萬不要讓她回來。’這不是替燕後作長遠打算,希望她子孫相繼為王嗎?”
趙太後說:“是的。”
觸龍問道:“從現在算起,三代以前,一直到趙國稱王之時,趙王的子孫封爵位的,有幾個還保留著他們的爵位呢?”
趙太後說:“沒有了。”
觸龍又問:“不但是趙國,別的諸侯的子孫封候的,能保住爵位的有沒有?”
趙太後說:“老身還沒有聽說過有沒有。”
觸龍說:“這就是說,禍患近一些的,輪到自己身上;遠一點的,輪到子孫身上。難道王家子孫的統治都是不好的嗎?實在是因為他們的地位高但毫無功勞,俸祿豐厚卻沒有付出努力。現在太後給了長安君尊貴的爵位,很大的權力,封了他肥沃的土地,賞給他許多寶物,卻不教他趁現在的時候為國家建一點功勞。等太後百年之後,長安君怎麼還能在趙國立足呢?所以,我以為太後為小兒子打算的眼光太短,愛兒子還不如愛女兒呢!”
趙太後醒悟地說:“你說得對。男兒應當闖蕩立業,在家裏廝守是沒有出息的!”於是她命仆人給長安君備了車馬,立即到了齊國。齊國出兵,秦兵聞風而退。
古訓今鑒
舜的父親瞽瞍,另娶妻之後生一子,名象,夫妻二人都開始不喜歡舜,千方百計,想盡各種辦法要把舜殺掉。這是典型的父母愛幼子的事例。
然而,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大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卻極不喜歡自己的幼子——與偓倫斯基相戀的結晶,她所愛的是與丈夫所生的兒子——阿遼莎。阿遼莎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他還沒有碰到偓倫斯基的那些歲月裏,她所有的希望都在兒子身上,擔負起了兒子的日常起居,家庭教育的全部重任,但她從未有過沉重的感覺。在離開丈夫的日子裏,雖有著與偓倫斯基如火如荼的愛情,但她仍然無法忘掉阿遼莎那星星般的眼睛,“他會想我的”。安娜總會這樣自言自語。她為不能見到兒子而痛苦,她因不能得到兒子的監護權而無法與丈夫離婚。可以這樣說,沒有偓倫斯基,她會崩潰而無生活下去的勇氣與力量,沒有阿遼莎也同樣如此。她極不喜歡自己的第二個孩子,“那個醜陋的小家夥”,安娜每當看到或想起自己的小女兒時總這樣說。雖然這個小女孩來到這個世界的全部過程是那樣的艱難,但安娜從來沒有產生過要珍惜她的念頭。在她下定決心要離開這個世界之際,在她臥軌自殺的一刹那,她想到的是丈夫,是那個對她有著太多牽掛的兒子,還有那個使她生命複活的情人——偓倫斯基。而女兒對她來說,簡直是一個如同過眼煙雲的怪物。她不喜歡她,甚至對她來到這個世界抱有一種嘲諷的態度。
有人會說,安娜·卡列尼娜的生活基礎在俄國,然而父母之愛是沒有國籍之分的。無論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國家都有偉大的母愛,都有誠摯的父愛,因為這種愛是人類普遍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