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有數子,無所不愛,而為兄弟則相視如仇讎,往往其子因父之意遂不禮於伯父、叔父者。殊不知己之兄弟即父之諸子,己之諸子即他日之兄弟。我於兄弟不和,則己之諸子更相視效,能禁其不乖戾否?子不禮於伯叔父,則不幸於父亦其漸也。故欲吾之諸子和同,須以吾之處兄弟者示之。欲吾子之孝於己,須以其善事伯叔父者先之。
——袁采《世範》
白話
一個人不管有幾個兒子,對每一個兒都無限厚愛,但往往對自己的兄弟卻相視如仇敵,他的兒子們往往由於父親的態度,也對伯父、叔父不加禮遇。孰不知自己的兄弟就是自己父親的幾個兒子,自己的幾個兒子在日後也會成為兄弟。我和親身同胞兄弟不和睦,那麼我的幾個兒子則爭相仿效,怎麼能阻止他們彼此乖違不和呢?兒子們對伯父、叔父不加以禮遇,那麼不孝順父親是他們日後逐漸要幹的事。所以想要使我的幾個兒子和睦相處,必須以我和自己的兄弟和睦相處的例子給他們看。
如果想要使我的兒子們日後能孝順我,就必須首先讓他們做到善待叔父、伯父們。
家訓史話
七百年前,南宋有個姓劉的太尉,叫劉子真。他“清身潔己,行無瑕玷”,幾十年如一日。
一次,他有事去找以奢侈糜爛著稱的石崇。上廁所時,見裏麵裝飾得富麗堂皇,使人眼花繚亂,還有兩個婢女在廁所裏手捧香囊侍立。見這情景,他立刻退了出來,以戲弄的口氣對石崇說:“真對不起,我錯走到你的內室去了。”
石崇洋洋自得地回答說:“沒錯,那正是我的廁所呀。”
“貧士不願上這樣豪華的廁所。”說罷,便走到另外的廁所去了。
劉子真有個兒子叫劉夏,在一個村鎮上當個小官。按說父親的品行他是看得見的,但他“不學無術”,整天郎郎當當,後因貪汙受賄而受製裁。劉子真也因此受株連被罷官。
兒子犯罪,老子罷官,劉子真有點想不通。他想:“我自己站得正,行得直,又沒有叫兒子去幹壞事,為什麼要牽連我呢?”
有位好心的同事對他說:“當然吵,你是個出名的好人。兒子犯罪,罷你的官是不大合理。可是,你為什麼不早教育你的孩子像你一樣廉潔清直、品行端正呢?”
劉子真聽了,不解地說:“我吃住在家,與他朝夕相處,難道我的所作所為,兒子看不見嗎?我品行端正,是我自己這樣做的,不是祖上叫我這樣做的,難道他的行為,非要我說教不成?”
那位同事聽了,認真地說:“原來,你這樣的老子隻注意自己的品行,卻不去好好啟發教育孩子,你錯就錯在隻注重身教,而不注重言傳。言傳身教是不能偏廢的啊!”
劉子真聽後默默地點了點頭。
古訓今鑒
“有其父必有其子”,典型地概括了父親對兒子的影響力。言傳不如身教,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以身作則是一劑良藥。
如今,有些父母往往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有些自己遊山玩水、揮霍亂費、嫖賭逍遙,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有些家長自己看不起讀書人,卻要自己的小孩子學有所成;有些家長隻關心孩子的學習,卻不關心孩子的操行;等等。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其子女反其道而行之,主要是因為他們隻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或者隻注重他們的學習,而忽視他們的德行。
所謂以身作則,就是應該把“照我說的做”改為“照我做的做”,這樣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激勵作用。然而,現在有些領導者總對他的員工說:“照我說的做”。可他們不明白,這是下下之策,真正的上上之策應該是:“照我做的做”。
成功的領導,在於99%的領導者個人所展現的威信和魅力和1%的權力行使。而這種威信與魅力,正是來自於領導自身的行為。古語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隻有自己願意去做的事,才能要求別人去做,隻有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別人也做到。作為現代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用無聲的語言說服員工,這樣才能具有親和力,才能形成高度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