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生活在水中的動物都有洄遊的習性,它們為了能夠“返回故裏”,不惜與激流巨浪、暗礁險灘作鬥爭,艱難地在江河湖海中生活。那麼,它們又是哪裏來的這麼頑強的毅力,可以挺過千難萬險而準確地找到“回家”的路呢?就讓我們到大馬哈魚的世界中去一探空間吧!
大馬哈魚的身形扁而長,吻部突出,嘴內長滿尖銳牙齒,是一種極為凶猛的食肉魚。它們主要生活在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域。大馬哈魚可以在同一個地方居住四年,可是隻要它們性成熟就會成群結隊地洄遊故鄉產卵。“大馬哈魚夫婦”在這裏孵化出了幼魚之後,便會因能量耗盡而死去。這時,小馬哈魚會離開它們的出生地,從黑龍江口出發,途中經過庫頁島、千島群島,再穿過鄂霍次克海,最終到達目的地——日本東北部的大洋,並就此定居下來。
4年的時間在不知不覺間流逝,隨著年齡的增長的大馬哈魚“思鄉之情”也越發濃重。因此,它們便結伴重返故鄉。在這個過程中,大馬哈魚的洄遊速度可以達到40千米/小時。也不知過了多久,大馬哈魚家族的這條“家規”都未曾改變過。
幾年過去了,大馬哈魚是怎麼找到回家的路的呢?科學家為了能知道其中的奧秘反複做了許多次試驗,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大馬哈魚擁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能清晰地記住自己故鄉的土壤、動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的氣味,然後通過嗅覺慢慢尋覓這些氣味,從而找到回家的路。
美國科學家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在距離西雅圖灣24千米“Y”形的大河中,生活著一群大馬哈魚。科學家為了弄明白真相,在大馬哈魚洄遊的時候,在河中捕撈了一些大馬哈魚,用棉花球將一半的大馬哈魚的鼻子都堵上,並做上標記,然後將它們放入河中。結果不出科學家們所料,鼻孔塞有棉花的大馬哈魚因其鼻孔被堵住,從而迷失了方向,難以找到回家的路線;而鼻孔沒被堵的大馬哈魚都順利地回到了自己的故裏。
後來,也有人做過類似的實驗,結果,大馬哈魚是靠鼻子尋找歸途的結論再一次得到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