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寵鳥(1 / 3)

八哥

八哥屬於八哥科(椋鳥科),學名為鴝鵒,別名有許多,如鸚鴝、寒皋、華華、鸜鴝等,八哥是俗名,但這一名稱卻日漸取代了鴝鵒,即使是在非常專業的鳥類學書籍中也常使用八哥這一名稱。論它的長相並不出眾,全身黑色,頭頂的羽毛較長,形如冠狀,翼羽下有白羽,飛行時隨翅晃動,頗為耀眼,飛翔時從下麵看,宛如“八”字,故有“八哥”之稱。

八哥科全世界共有112種,九官鳥亦是其中之一。八哥是我國華南和西南諸省常見的留鳥。八哥雌雄同色,體長約26厘米,翼長約13厘米。尾短呈楔形,嘴和腳呈黃色,喙直長而尖,腳長而強健。飛行速度快,姿勢平直。

八哥雌雄同形同色,極不易區分。八哥體長約2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黑色而有光澤,嘴和腳都是黃色。額前羽毛聳立如冠狀。兩翅有白色翼斑,飛翔時更明顯,從下往上觀看,左右的白色紋形成八字,八哥則由此得名。八哥的眼、嘴和腳均為黃色,具有冠羽,這是區別於烏鴉的明顯之處。

野生八哥生活在山林、平原、村落,有時在城市也可見到。除繁殖季節外,多成群活動,常棲息在大樹上,或成行站立在屋頂上。於清晨聚集高處,喧噪一番後便分散活動,至翌日又在原處聚集,這是八哥的一個典型特殊性。晚上,它常與椋鳥、烏鴉混群共棲。八哥春末夏初開始營巢繁殖,營巢要求不高,無一定場所,樹洞、屋簷、房縫、廢煙囪或其他鳥的棄巢處均可營巢,卵呈藍色,非常好看,每窩產卵5~6個,一年可繁殖2~3次,因此繁殖期可延至炎熱的夏天。八哥的鳴聲嘈雜無韻律,但極善仿其他鳥的鳴聲音調,所以鳴聲有時多變。

八哥吃雜食,包括蝗蟲、蚯蚓、甲蟲、蠅蛆,以及樹的果實、植物的種子等,因此較容易飼養。

八哥是一種性情很溫順的鳥,它的鳴聲嘹亮,富於音韻,因善於模仿他種鳥類鳴叫,智商高,學習人類語言及訓練做各種表演的能力強,因此成為人們所喜好之寵物籠鳥。

馴養八哥要從幼鳥著手,在食物的引誘下,使它去掉對人的膽怯心理,能聽從主人的召喚。關鍵問題要對八哥的音頭進行加工,一般稱作“撚舌”。用手指沾上香灰,伸到鳥嘴內,使香灰包住鳥舌,然後從輕到重地進行揉撚,舌端會脫掉一層硬殼,養半個月以後,再進行1次,這樣便能教它說話了。另外,還有一種方法,用剪刀把鳥的舌頭修成圓形,再進行訓練。

八哥鳥的優劣鑒別,主要是看成鳥是捕獲野生的鳥還是從窩雛養大的鳥。一般要選擇窩錐鳥長大的,以黃嘴黃腳、尾羽有白色羽端、尾下覆羽全白、全身羽毛黑色並呈現金屬光澤的雄鳥。膽子較大,會鳴唱,站立時挺胸、亮翅,個頭比較大的八哥為上品。

百靈

百靈鳥是草原的代表性鳥類,屬於小型鳴禽,俗稱百靈或沙百靈,也稱為蒙古鷚,張家口人又稱為“雲雀”。主要產於我國內蒙古廣大地區及河北省的張家口地區的壩上,青海省東部等地。多為終年留居或繁殖鳥。

百靈鳥成年時體形就較小,長190毫米,重約30克。栗紅色的額頭是雄性百靈鳥的特點,它的頭部和後頸也擁有和額頭一樣的顏色,眉毛和眼眶周圍白而發棕的毛色更是好看。它的唇毛最有特點,眉紋一直長到了枕部。百靈鳥背部和腰部主要呈現栗褐色,翅膀外側的羽毛呈現黑褐色,以栗褐色為主色的尾部邊緣稍有發白。胸前有兩個對稱的黑斑條紋,正好和胸部以上的部分連接起來。額頭部分和喉嚨處都長有白色的羽毛,正好和身體以下棕白色的毛色襯托起來。

百靈鳥雌性的體色和雄性的幾乎一樣,但是,雌鳥額頭和頸部的栗紅色毛發比雄鳥的少。身體上的羽毛也偏近於淡淡的褐色,而胸前的那兩條黑斑條紋沒有雄百靈鳥那麼明顯。嘴部的顏色為土黃色,足部腳趾是肉粉色的,它的爪子和一般鳥類不同,尤其是後爪,要比普通鳥類的後爪大一些,而且還徑直地伸向後方。爪部的顏色為褐色。

百靈鳥喜歡生活在荒涼的大草原上,穿梭在沙地和草棵之間。它們為了保持自己的體溫在沙地上蹭來蹭去,這樣既能夠防暑降溫,又可以梳洗它的毛發,以保證體表的幹淨。

百靈鳥一年在5~7月間繁殖,可繁殖1~3巢。

我國常見的種類有沙百靈、雲雀、角百靈、小沙百靈、斑百靈、歌百靈和蒙古百靈等。沙百靈與雲雀能從地麵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在空中保持著上、下、前、後力的平衡,懸翔於一點鳴唱。角百靈常常悄悄地在地上奔跑,或站在高處窺視周圍的動靜,行動較為詭秘。鳳頭百靈因頭頂有一簇直立成單角狀的黑色長羽構成的羽冠而得名,它生性大方,喜歡在道路上覓食,旁若無人。雌鳥在孵卵時也不像其他鳥類那樣容易驚飛。

百靈鳥和草原一起經過幾百萬年的共同演化,獲得了適於開闊草原生存的各種特征。它們一般在三月末開始配偶成對,在地麵上鳴叫,並選擇巢區。雌雄鳥雙雙飛舞,常常淩空直上,直插雲霄,在幾十米以上的天空懸飛停留。歌聲中止,驟然垂直下落,待接近地麵時再向上飛起,又重新唱起歌來。

百靈鳥的巢築在地麵草叢中、由草葉和細蒿稈等構成,巢呈杯狀。每窩產卵大多為2~5枚。它們的卵很好看,底色棕白,上麵散綴淡褐色的斑點,接近鈍端有一個暗褐色的圓圈。大約經過15天孵化,雛鳥破殼而出。剛出殼的雛鳥赤身裸體,隻在一些部位長有絨羽,7天後才睜開雙眼,審視它們美麗的家園。百靈鳥繁殖的季節,正是昆蟲大量繁衍的時候,以高能量的昆蟲飼喂雛鳥,雛鳥就能快速成長,有些種類的親鳥便可以進行第二次繁殖。

百靈鳥食性較雜,春食嫩草芽,雜草及雜草種子等等;夏季和秋季主食昆蟲;冬食草子和多種穀類,也取食昆蟲及蟲卵。百靈鳥絕對不會破壞農作物,在夏季剛剛來臨時,它們還在撫育幼鳥的時期,會捕捉大量的蟲子來喂養小百靈,這樣就為農業做了很大的貢獻,是生產區中不可缺少的益鳥。

百靈鳥適應幹旱的能力很強。它們或快速飛行到遠處取水,或以一定的生理生活特性減少對水的需求。冬季,百靈鳥大多集群生活,幾十隻甚至上百隻為一群,作為一個整體,發揮眾多感官的功能,增加在惡劣環境下集體防禦的能力。

百靈鳥既是“歌手”,又是“舞蹈家”。它的歌不光是單個的音節,而是把許多音節,串連成章。它在歌唱時,又常常張開翅膀,跳起各種舞姿,仿佛蝴蝶在翩翩飛舞。百靈鳥不但以其美妙的歌喉,優美的舞姿,令人歎服的飛翔技巧美化了環境,也給人類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更以其自身的存在維持著生態係統的平衡。

相關鏈接:幼鳥的喂養方法

家庭籠養的百靈鳥大都是從野外草叢中捕捉幼鳥進行人工喂養。捕捉到的幼鳥自己不會吃食,需經過20多天的人工精細喂養才會自行啄食。主要料食是豆麵和雞蛋,要做細致加工。做法是:用綠豆或豌豆炒至半熟,磨成細麵,每斤麵加雞蛋6~8枚,摻拌均勻晾幹保存,但忌發黴。喂鳥時將適量雞蛋麵摻水搓成條狀,每次1~2大口,每天6~8次。幼鳥啄食時把調好的糊狀飼料放入食料盞盆裏即可。這段時間內不得喂水。3個月後改喂雞蛋米(一般每500克小米拌雞蛋5枚,調勻後陰幹,再搓散),並要給足水。為適應百靈鳥的野生習慣,籠子裏要鋪2~3厘米厚的細砂土或幹黃土,並要不斷地喂一些蟲類以調劑飲食。

鳥籠的選擇和配備

①要有足夠的活動場所。養百靈鳥都用圓形籠,一般為竹製品。底部直徑35~40厘米,高40~50厘米,多采用平頂和饅頭頂。

②造型美觀大方,又便於攜提活動。

③零部件配備齊全。食罐兒、水罐和盞盆必須配掛合理。籠子中央要安裝一個鳳凰台,供百靈鳥跳躍活動和上台起舞歌唱(台柱一般高10厘米,用河浮石或其他代用品製成)。

百靈的馴養方法

籠養百靈鳥不僅要精心喂養,而且要肯下功夫,從幼鳥就要開始馴化,要做到三不怕:即不怕各種車輛,不怕各種顏色,不怕人群圍觀,並要經常訓練上下台,一早一晚到室外遛鳥。初學叫口時要有一隻好的成鳥代口,俗稱師傅代徒弟。最好有固定“老師”教口,以免出現髒口、雜口或亂音。調訓學叫時要用布套罩起來,讓“學生”靜聽。經過3~5個月的教學,定能教出好的徒弟。一般的鳥應會叫唱10多種音調,如在台上邊展翅邊叫則是好鳥。沒有經過專門調叫而自由鳴叫的鳥不是好鳥,觀賞價值不高。

白頭鵯

白頭鵯,別名白頭翁、白頭婆。

白頭鵯體長約18厘米。頭黑枕白,背麵黃綠,胸部大都灰褐,腹麵白色。幼鳥頭灰褐色,背橄欖色,胸部淺灰褐色,腹部及尾下複羽灰白。

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於丘陵或平原的樹木灌叢中,也見於針葉林裏。性活潑、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隻結成大群,活動於樟、楝等樹上啄食果實。春夏季則僅3~5個相伴覓食。常棲息於矮樹籬或灌叢的最高處,見有昆蟲飛過時就飛捕於空中,然後再回到它棲止的樹上,大聲鳴叫。它的鳴聲是多種多樣的。

白頭鵯是雜食性鳥類,既食植物性物質,也食動物性物質,同時食性還隨季節而異。春夏兩季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秋冬季則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動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蟲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為雙子葉植物,也食一部分漿果和雜草種子,如櫻桃、烏桕、葡萄等。

繁殖於3月至8月間。產卵至少二次,巢於桑樹茂密的綠葉叢中,或油茶樹上及各種灌木叢中,距地大多2~3米。但亦有築在高大喬木上的,距地高度約在6米至6.5米之間。巢呈深杯狀,用草莖、雜葉、蘆葦、草穗及少量細根、石鬆等構成,內墊以細柔的雜草。卵每產3~4個,呈橢圓形,色淡紅,其上更有深紅、淡紫等色的斑點。

相關鏈接:白頭鵯的馴養方法

鵯科鳥類多食蟲、兼食果實,較難達到人工繁殖。一般飼養白頭鵯是為聽其悅耳鳴聲,故多選擇雄鳥。白頭鵯雌雄羽色相似,較難區分。有經驗的人可根據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白色清晰,雌鳥稍發汙等特征鑒別出來。幼鳥頭灰褐、背做欖褐色、腹部及尾下複羽灰白,容易跟成鳥區分。因野外捕捉的成鳥膽小,不易馴熟,故通常挑長羽芽的雛鳥或將離巢的幼鳥飼養。

白頭鵯食昆蟲和水果。糞便多而稀軟,喜歡水浴,因而鳥籠的底宜為亮底,下邊有托糞板,便於糞便漏下和清刷。可自製竹籠,圓形(直徑26厘米,高30厘米)或方形(26×26×30厘米)。在北方,亦可用點頦籠飼養。

飼養白頭鵯可以以一種粉料作為常備飼料,比如把玉米麵、花生米粉、熟雞蛋黃按5∶2∶3的比例混勻喂給或者喂點頦粉(綠豆麵、玉米麵、熟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2∶1配合);經常補充些水果和昆蟲幼蟲及蛹。

在人工飼養下白頭鵯屬軟食鳥,水罐內的水容易汙染,每天需要清刷並換新鮮飲水。喂給的水果當天吃不完的應把剩餘的取出。每天(夏季)或隔日(春、初秋)供給浴水,任其自行水浴。每周洗刷一次鳥籠。白頭鵯不耐寒,在北方飼養,冬季一定要移至室內,停止外出遛鳥。

灰椋鳥

灰椋鳥屬雀形目、椋鳥科,別名杜麗雀、高粱頭、假畫眉、竹雀、管連子。主要繁殖在我國東北、內蒙古、華北、青海及山東一帶;越冬於長江以南廣大地區。

灰椋鳥體長約21厘米。通體主要為灰褐色,頭部上黑而兩側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腳橙紅色。幼鳥上體褐色沾棕,頭和頸的兩側白而綴以褐色細點。

常結群棲息於樹上,或旋翔於空中。整群飛動,有如波狀。叫聲低微而單調。食物為忍冬果實、桑葚、棗和黃連木等的種子、甲蟲及其他昆蟲和幼蟲等。

繁殖在4~6月間。巢以雜草、殘羽等築成,相當粗糙,而置於樹洞中,距地麵約3~10米。卵每產3~5枚,呈淡藍或玉藍色,有時更微綴以褐色斑。

相關鏈接:灰椋鳥的馴養方法

灰椋鳥雖與八哥、鷯哥同屬一個科,而且分布很廣,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揚,故飼養的人相對較少。灰椋鳥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鳥較蒼淡而多褐色,而且無輝亮,下體轉為淡褐色,胸部褐色特濃,而雜以褐白色縱紋。

灰椋鳥體型較八哥小,為觀賞飼養單隻雄鳥可用八哥籠或畫眉籠。為了繁殖,須成對飼養在較大的籠中,可自製前麵和下麵為鐵絲網,其餘各麵封閉的繁殖籠。籠的後上方安樹洞或暗箱巢。

灰椋鳥為雜食性鳥。可以雞蛋米(或雛雞料搓熟雞蛋)為常備飼料,經常保持清潔、光足,每天或隔日喂一次軟料,用肉沫、水果或菜沫拌雛雞料麵(或玉米麵),並經常給少量昆蟲幼蟲及蛹。

若從樹洞中掏到幼鳥,可把肉沫、熟雞蛋黃、玉米麵(或雞料麵)按5:2:3的比例混勻後喂給。若需填喂,可加水調和,撚成兩頭尖的食團。

跟八哥、鷯哥相比,灰椋鳥比較容易飼養,而且較耐寒。日常管理,除保持粒料經常有外,每隔日喂一次軟料,洗刷水罐並換新鮮飲水。每周徹底清洗一次鳥籠、棲杠及食、水罐。冬季大的籠舍飼養條件下,無須特別保溫,就能生活得很好,但若是小籠單隻飼養,還是移至室內為宜。

據了解,灰椋鳥在籠舍飼養條件下曾達到產卵,但未能繁殖成功。家庭籠養,隻要成對、管理仔細,是很有希望的。

紅肋繡眼鳥

紅肋繡眼鳥又稱粉眼、白眼兒、紅肋粉眼,屬雀形目,繡眼鳥科。主要繁殖在我國東北、河北北部、甘肅西南部,遷徙時經沿海各省及四川、雲南等地,在雲南南部及其以南地區越冬。

紅肋繡眼鳥體長約10厘米。全身大部綠色,僅腹麵白色,而肋呈顯著栗紅色,眼周具白色。生活於果樹、柳樹或其他闊葉樹及竹林間。夏季雌雄成對生活,其他季節常集群飛行。性活潑,常由一樹竄至另一樹,在近樹冠的枝葉間覓食,有時浮懸在大的花朵上。嗜食毛蟲、蚜蟲、天中、蝗蟲、蛾蝶類的蛹等,也吃少量植物的果實、種子和花蜜。

每年4~7月繁殖,巢小巧而精致,築在闊葉樹、針葉樹及灌木枝上,離地麵約0.8~2.1米。巢為吊籃式,形圓而深,由細嫩枝、棉花、雜草等建成,內襯細根、鬆枝、羽毛等,外敷蜘絲、纖維、地衣之類。每巢3~4卵,天藍色,孵化期11~12天,育雛期約11~12天。

相關鏈接:紅肋繡眼鳥的飼養方法

繡眼鳥小巧玲瓏、羽色漂亮、動作靈活、鳴囀聲音圓潤、音韻多變、婉轉動聽,而且喜歡燈下歌唱,姿態優美,因此許多人喜歡籠養。

一般選擇雄鳥或雌雄成對飼養,雌雄鳥容易辨別,雌鳥肋部的栗紅色小而淡,略呈黃褐色,憑平時的叫聲也能聽出,雄鳥的聲音高而後音長。鑒賞家們認為身腰長、嘴尖細、羽毛緊湊、羽色鮮豔、“膛音”大的繡眼鳥最好。

繡眼鳥不畏人,容易馴熟,不必掏取雛鳥飼養。最好秋季捕捉當年幼鳥,切勿春季捕捉,因春季處於發情期。較難飼養,也影響它們在自然界的繁殖。

除前邊介紹的繡眼鳥籠外,還可自行設製各種樣式的籠子。但一定要注意采用亮底,拱形或平麵,條間距可比其他麵稍寬(以鳥體鑽不過為限),有利糞便漏下,下邊設有托糞板。因繡眼鳥排便多,柄杠離籠底要稍高些,食罐、水罐、食抹各一枚。

繡眼鳥喜歡吃昆蟲和水果,因消化道短、食物通過快,適於供給甜的易於消化的高營養飼料。一般以磨細的玉米麵(或雞用混合料麵)和熟雞蛋黃(或生花生米粉)各半,加5%的食糖搓(或研)勻作為常備飼料,適當補充一些活的昆蟲、幼蟲、蛹及水果類和熟的甘薯。水果宜切成大塊喂,便於及時取出,防止鳥吃變質的碎渣。

新捕的鳥,可把常備粉料在食抹中加水和成粥狀,上邊放上幾條活的麵粉蟲引食,或者在切開的熟甘薯、水果上邊撒上粉料。生鳥認食後,也還要喂相當長時間的粥狀粉料。

繡眼鳥不甚怕人,生鳥不必“捆膀”,隻要罩上籠套就不會亂撞。待認食後打開門簾,手拿蟲子飼喂,慢慢就能安居下來。

繡眼鳥多吃軟食、常涮嘴,食罐、水罐、食抹要每天刷洗一次。籠底1~2天清一次。每周徹底刷一次籠子,此時應把鳥串入另一籠,避免用手捉。繡眼鳥非常喜歡水浴,但又怕冷,因此水浴時注意天氣,水浴後立即進行日光浴使羽毛幹鬆。為了防止鳥在水罐中水浴,可在水罐中放一小塊海綿。

為使繡眼鳥在燈下歌唱,白天可不打開籠套。它的鳴叫有高、中、低三種音調,“歌詞”有多種,帶水音、有蟲鳴,特別是叫“伏天”(一種蟬鳴)的被認為是上品。日本有繡眼鳥鳴叫比賽,評分標準多依據一次鳴囀的長短、音韻、音調,或者在一定時間內鳴囀的次數。

在北方的冬季,繡眼鳥需要在室內飼養,保持室溫10℃左右,並爭取多曬太陽。

上述籠養飼養方法適用於暗綠繡眼鳥、灰腹繡眼鳥及其他繡眼鳥科的鳥,部分啄花鳥科的鳥。

畫眉

畫眉,也有人叫虎鶇、金畫眉。畫眉屬雀形目畫眉科。識別特點是全身黃褐色而腹麵略顯淺淡,眼周圍有白環,往後延伸呈細長的眉紋狀,故名畫眉。尾羽麵有黑色橫紋。

主要生長在我國的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等地,台灣地區也有,但外表略有不同。

百靈、雲雀、繡眼、金翅、芙蓉、相思鳥和畫眉都是著名的歌唱型籠鳥。畫眉的得名來自古代吳越春秋時期。傳說西施和範蠡隱居在浙江省德清的蠡山時,一次西施在溪邊浣紗,有許多鳥兒在她身邊歡歌鳴唱。範蠡問:“這是什麼鳥,叫得如此動聽?”西施笑答:“你看它們都有一雙美麗的白眉,就像用粉筆畫上去似的,就叫它們為畫眉吧。”於是畫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畫眉之美,首先是眉美。它的白色眉羽又闊又長,顏色純白,極其顯眼。其次是形美。鳥體勻稱俊秀,黃褐色的羽毛細膩而富有光澤。三是聲美,也是人們對它最鍾情之處。它的叫聲脆亮,婉轉多變,富於韻味,並且還能仿效多種鳴禽的叫聲,因此博得許多詩人的讚歎。歐陽修有一首題為“畫眉鳥”的詩:“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相金籠聽,不及同林自在啼。”詩人不但寫出了畫眉豐富多彩的歌調,鳴唱時在花樹叢中飛騰跳躍的風采,還覺察到籠養的鳥音與同林中的迥然不同,作者已經具有了初步的生態保護意識。

該鳥為普遍性留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山丘的濃密灌木林中,喜歡在晨昏時於枝頭上鳴唱,是自然界內保護農林業的益鳥。畫眉性格隱匿、膽小,領域性極強,雄鳥性凶好鬥。平時隻有在秋季才會三五成群的出現,叫聲明亮悅耳,為鳴鳥中之佼佼者,常被捕捉飼養而成為籠鳥。

由於畫眉雄鳥好鬥,不少地方都有人訓練其打鬥觀賞,甚至賭博。畫眉鳥食性雜,以水果,漿果,種子及昆蟲為主食,籠養畫眉的飼料主要是蛋炒米和適當的菜葉和昆蟲。

每年春夏季節開始繁衍後代,一窩約產3~6枚卵。畫眉鳥在世界各地都廣受愛鳥人士的喜愛。

各地捕捉和出售畫眉的情況比較普遍,數量龐大,應加強對畫眉的保護的宣傳,以防資源遭受嚴重破壞。

相關鏈接:畫眉的調教方法

畫眉之所以受到廣大養鳥愛好者喜愛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的鳴聲悅耳動聽,使人心曠神怡。

但是,要調教出一隻鳴聲悅耳的畫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野生的畫眉入籠後,經過初步的馴養後,雖然基本恢複鳴叫,但是卻始終是不及在大自然中那麼動聽,但是,以科學的合理的手段,仍可使畫眉如同林中一樣鳴叫動聽。

當雛鳥的尾羽開始長出來的時候,已有低鳴的能力。如果可以以收音機給予音樂的刺激,即可看到雄鳥的喉部一起一伏地鼓動,似乎欲鳴的樣子;也可以用其他的樂器刺激雄鳥的喉部鼓動。最適合的學習時間是在第一次換羽開始。在山林中捕捉回來的雛鳥,在訓練的時候必須環境清靜,而且最好用雛鳥喜歡吃的飼料給予鼓勵。

畫眉的飼養者,多數是以叫口好或者是優秀的老畫眉作為教鳥師,俗話說,“名師出高徒”。讓接受調教鳥與鳥師籠放在一起,聽鳥師鳴叫,邊聽邊學,這樣子可以使畫眉的叫口比較準確,聲音婉轉。調教的畫眉從開口到大開口鳴叫一般要2~3年。因此,必須耐心地調教。如果是要模仿其他鳥的鳴叫聲,可能時間要更加長一些。使用這種鳥師帶的方法,切忌與其他的鳥放在一起。

相關鏈接:畫眉的角鬥訓練

許多鳥類在繁殖的過程中養成了強烈的排他性,畫眉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正是因為這種排他性,使畫眉雄鳥十分好鬥。

選擇鬥鳥除了要選擇排他性強的鳥以外,還要選擇那些性烈難服的個體,隻有性烈難服的鳥,才能培養成善鬥的“將軍”。

鬥鳥在飼養上也應該有所不同。籠要比較大的,食物要增加蛋白質的含量,減少脂肪的含量,多喂活食,如蹦蹦跳跳的蝗蟲等,以便訓練其捕捉攻擊的敏捷性。

鬥鳥的訓練應該從幼鳥開始的,在幼鳥羽毛長齊後,便可以將兩隻雄鳥的籠門靠近,進行“靠籠鬥”。讓其格鬥一會兒,並給予食物獎勵,注意不要讓鳥嚴重受傷,鬥鳥的時間也不能太長,隨著鳥齡的增加,鬥鳥的時間可以適當加長,並由“靠籠鬥”逐漸改為直接在一個籠裏格鬥,並要注意立即將鳥分開,以免嚴重受傷,受傷的部位塗以消炎藥以防感染。鬥鳥次數不能太多,應待鳥傷好,體力恢複以後再鬥一次。對於贏鳥應該給予獎勵,對於鬥輸的鳥應該加強飼養管理,可讓它與鬥架能力不及自己的鳥鬥,培養其自信心。為了使其不在自信心的培養過程中受傷,可以將陪練鳥的嘴爪修鈍。

經過細心的飼養和多次打鬥訓練,一隻善鬥凶猛的鬥鳥就會成長起來。

黃雀

黃雀又被稱為黃鳥、金雀、蘆花黃雀。屬於雀形目,雀科鳥類。主要在東北大小興安嶺繁殖,遷徙時經河北、山東、江蘇等地,在浙江、福建、廣東、台灣等地越冬。

黃雀體長約12厘米。大體呈綠黃色,具褐黑色羽幹紋,翅有鮮黃色花斑。雄鳥頭頂大部黑色,頦部及喉中央黑色。

黃雀在山區、平原均可見到。山區多見於鬆、杉等針葉樹上,平原則多棲大柳樹、榆樹、白楊等樹冠,常結群活動、覓食。主食赤楊、樺木、榆樹、鬆樹、及裸子植物的果實、種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薊草、中葵、茵草等雜草種子以及少量昆蟲。

黃雀的巢呈深杯狀,由蜘蛛網、苔蘚、野蠶繭及一些嫩草莖、草根、各種植物纖維纏繞而成,內襯獸毛、散絮、羽毛等柔軟物質。每巢4~6卵。呈淺藍白色,綴以褐色、紫色斑,多集中在鈍端。雌鳥孵卵,雄鳥喂雌,孵化期12~14天。雌雄共同育雛,但以雌鳥為主。

相關鏈接:黃雀的飼養方法

黃雀是北方籠鳥,尤其是北京地區,飼養得很多。因為它容易馴熟,省事,除換羽期外,整天鳴叫,每年歌唱可長達8個月。一般認為,嘴尖細、身腰長、尾長的健美且善鳴叫的較好。也有的依下體羽色選擇,有青色、白色、黃色之分。還有人喜歡紅腳(俗稱“紅爪”)或頭、頸、胸染紅的。實際上這些顏色與食物有關,一般自然界的黃雀都是黑腳的。經人工養一段時期就變成肉色的,春季遷徙過的黃雀羽毛常呈紅色,但一換羽紅色就消失了,其原因尚不清楚。

成年黃雀雌、雄很容易區分。雄鳥身體的黃綠色較濃,羽幹紋少,頭頂或頦部有黑斑。但剛離巢不久的雄性幼鳥與雌性成鳥較難辨別。這種幼黃雀俗稱“麻鳥”,是養鳥者最珍愛的。價格要比雄性成鳥高2~3倍。一方麵由於幼鳥易訓,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它剛離巢不久,還未學會老鳥的鳴叫,即沒有“野口”。

黃雀每年春、秋兩次遷徙時途經我國北方,常可捕獲,容易飼養和馴熟。黃雀籠有多種多樣,但比較講究的是漆竹圓籠,宜為封閉底,內鋪薄布墊,因為其主食粉料或幹粉料,糞便少而幹,不易汙濕籠底。還應有較高底圈,防止粒料殼亂飛以及鳥糟踏食物。為教以技藝,或做“囿子”,有的人把雌黃雀用架養,多數為直架。

黃雀在野外主吃針葉樹種子,故在家養情況下喜歡吃蘇子、花生、核桃、葵花籽等油料作物種子。新捕來的黃雀可用蘇子誘食,但不能長期飼喂,否則容易過肥。一般是改喂穀子、黍子、稗子和少量蘇子的混合物。黃雀吃食時,常揀蘇子吃,其他種子全剔出,造成浪費,不如喂混合粉料好。可把玉米、花生米、蘇子(3∶1∶1)研磨成粉狀,再加少量砂粒,並經常給些葉菜(白菜、菠菜、油菜、馬齒莧)。另外,也有喂雞蛋小米的,但冬季需加喂些油料作物的籽實。

籠鳥中,飼養黃雀是最省事的,管理隻要保證食水充足、新鮮,每周清理1~2次籠子就可以了。秋、冬、春三季常讓黃雀曬太陽,夏季將籠子掛在涼爽地方。換羽期多給葉菜、補充些蘇子。黃雀羽毛換得快,“開叫”早,羽毛閃銀灰色光,顯得十分漂亮。

北京地區對黃雀的鳴叫要求很嚴格。講究“三大口”,即叫喜鵲、油葫蘆。如雜有其他鳥的叫聲,常被認為是“雜口”,特別忌諱有太平鳥、金翅雀、燕雀的叫聲。因而培養一隻真正“三大口”的黃雀是很困難的,除能得到“麻鳥”並嚴格隔離外,須經常早起竄入小籠到有灰喜鵲棲息的樹林中去遛。途中要藏在書包裏,聽到灰喜鵲叫時再拿出,並打開籠套。如此經過兩周,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學會。讓其學油葫蘆叫口,一般是在自家養油葫蘆,晚上油葫蘆喜鳴,就把黃雀置燈下聽。

至於黃雀的技藝,無非是“叫遠”、“撞鍾”、“抽簽”(過去算命先生常用)等簡單動作,全是用蘇子引誘形成的簡單條件反射。黃雀在人工飼養下的繁殖問題,應引起養鳥愛好者的廣泛注意。人工繁殖能得到滿意的“麻鳥”,不必去野外捕捉,也有利於保護自然界的種群。日內已有繁殖成功的,須先在大籠中飼養幾對,細心觀察,發現有親密成對的,放進繁殖籠內,安上草巢,就有可能產卵。

大葦鶯

大葦鶯又被稱為葦串兒、蘆稿鳥、剖葦。屬雀彤目,鶯(亞)科。繁殖於中亞及喜馬拉雅山脈,越冬至印度;夏季繁殖於中國南方,越冬至東南亞、菲律賓北部、馬來諸島、蘇拉威西島以及澳大利亞。

體型略大(19厘米)的褐色葦鶯,尾長,扁紋近白;上體全橄欖褐色;下體近白,兩肋及尾下覆羽淺黃褐。與大葦鶯的區別在腰、尾及尾上覆羽較多棕色,下體色淡。與東方大葦鶯的區別在體型較大,嘴較細尖而強悍,喉部無深色縱紋,尾較大且尾端無淺色。

棲於蘆葦地及近水灌叢。在蘆葦地笨拙地移動,常把蘆葦莖弄得亂糟糟。在地麵時似鶇類,飛行時尾羽扇開。十分機警,常突然飛向更遠的地方。

在繁殖時期,常高踞巢附近的蘆葦頂端及樹枝上,高聲鳴叫。告警時作沙啞的chack或churr聲;鳴聲甜美,間雜較高而尖的嘎嘎聲及特征性的ro—dc—peck—kiss短句。通常於夜間鳴叫。

巢營於稠密的蘆葦叢中,距地麵或水麵約1米。巢呈深杯形,連接在3~4棵葦草上,以幹燥的枯草、枯穗、草根等構成。每產3~6枚卵,通常4枚,呈藍綠色,而雜以濃淡不等的汙褐色乃至紫褐色斑點。

大葦鶯食物有蟻類、豆娘、甲蟲、水牛昆蟲以及蜘蛛、蝸中等,也吃水生植物種子。

相關鏈接:大葦鶯的飼養方法

野生成年大葦鶯較難適應人工環境和飼料,成活率較低,即使有活下來的也很少鳴叫,因而一般應捕獲當年幼鳥飼養。

大葦鶯為中型食蟲籠鳥,點頦籠飼養較好,也可用畫眉籠。

大葦鶯是典型食蟲鳥,而且主食細小昆蟲,因而對人工飼料要求較高。通常喂的粉料要比點頦的粉料細,更富營養和易於消化。配比為綠豆麵、黃豆麵、熟雞蛋黃、淡水龜粉按4:2:3:1的比例。昆蟲宜為較嫩的幼蟲及蛹,如剛脫皮的黃粉幼蟲及蛹、玉米螟幼蟲、皮蟲之類。粉料為常備飼料,每天喂一食抹細肉沫、昆蟲幼蟲拌粉料。

新擄獲的大葦鶯幼鳥須“捆膀”後放到有籠罩的黑暗籠中。用較稀的軟料和活的昆蟲幼蟲誘食。待鳥認食後再逐漸增加軟料的濃度,至能吃幹粉料才算真的成活。在可能條件下盡量讓鳥水浴,浴後立即把水盤取出,籠墊經常更換,保持清潔,以防腐蝕鳥足趾。

灰喜鵲

灰喜鵲又被稱為山喜鵲、藍鵲、藍膀香鵲、長尾鵲、鳶喜鵲、長尾巴郎。屬雀形同鴉科。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等地。

灰喜鵲的頭、頸黑色並帶有藍色光澤;背麵青灰色;翅和尾羽青藍色,尾長於翅,尤以中央一對尾羽更長,常隨鳴叫而同時上翹;喉白色,胸部以下青灰色。

灰喜鵲是平原和低山鳥類,常見於道旁、山麓、住宅旁、公園和風景區的稀疏樹林中,常十餘隻或數十隻一群,穿梭於樹林間,不喜久留,似遊擊式活動,驟然成群飛向這裏,又突然飛向別處。不甚畏人,遇驚嚇時一哄而散。

灰喜鵲是食性雜的鳥類,但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步行甲、金針蟲、金花蟲、金龜甲,鱗翅目的螟蛾、枯葉蛾、夜蛾,膜翅目的螞蟻、胡蜂,雙翅目的家蠅、花蠅等昆蟲及幼蟲,兼食一些喬灌木的果實及種子。4~6月繁殖,營巢在楊、鬆、柏等的樹杈上,巢距地麵7~15米,呈平台狀,由細枝、麻線、纖維、獸毛等做成。產4~6枚卵,卵灰白色、滿布褐色斑點、孵化期17~18天,育雛期約18天。

曾有人目睹數百隻灰喜鵲在一隻死鵲上方低飛盤旋,然後聚集枝頭悲鳴不止,哀聲遍野,整個“悼念”儀式延續了近4小時,引人動容!這一現象,或許表明灰喜鵲也像人類一樣,具有它自己的“社會和生活”。

灰喜鵲是鴉鳥類中相當漂亮的一族,體形比喜鵲略小,眾多灰喜鵲在林中飛行竄翔,或佇立枝頭。此起彼伏地發出“ger”“ger-jiji”和“ger—zi’聲,盡管合唱的歌聲讓人實在不敢恭維,但是它的神情,卻顯得自我感覺挺良好呢。它們在縱情嬉戲的同時,絲毫不在意近在咫尺觀賞的人群,可能是在人、鵲長期和睦相處中,灰喜鵲感受到了人類對它的友善態度吧!

相關鏈接:灰喜鵲的飼養方法

灰喜鵲喜食鬆毛蟲、避債蛾、黃刺蛾、地老虎等數十種農林害蟲。據統計,一隻灰喜鵲一年可消滅鬆毛蟲15000條右,可以保護一畝鬆林免受危害。因此,目前在許多林區盛行飼養、馴養、繁殖和招引灰喜鵲,以抑製林業害蟲的發展。籠鳥愛好者調養灰喜鵲多用它作教師鳥,讓其他歌鳥學它的叫口,俗稱“呷鳥”。在北方,養鳥愛好者把灰喜鵲叫口列為百靈、畫眉、黃雀、雲雀、沙百靈等鳴叫中不可缺少的“口”,主要的音是灰喜鵑那“嘎—唧唧唧唧!嘎—唧!嘎—”等清脆的叫聲。

為了使寵愛的歌鳥學上灰喜鵲的叫聲,在鳥“上口”期間,經常一清早就把鳥放到灰喜鵲棲居的樹林中去“嘎”。鳥學會叫一般需一周,甚至更長時間,而且經換羽後有的鳥會忘掉,或者叫得不清楚,還需再到自然界去呷。作為教師鳥飼養的灰喜鵲,一般是掏取雛鳥,但雌雄並不苛求,最好選擇將離巢(約15日齡)的雛鳥。不但容易成活,而且已經學會老鳥的本口鳴叫,掏來就能當教師鳥。

灰喜鵲有漂亮的長尾巴,為了不使其損傷,通常用直架飼養。直架應比交嘴雀、錫嘴雀等小型鳥直架稍粗而長,直徑約2.5厘米、長50厘米左右。但是,為了繁殖,可成對或群養在大的鐵絲籠內。

灰喜鵲主食動物性食物,尤其是雛鳥,親鳥幾乎完全以昆蟲及幼蟲喂養。新掏來的雛鳥,可用皮蟲、金龜子、蝗蟲、麵粉蟲、鬆毛蟲等飼喂。但這些蟲子較難獲得,也不經濟,而且最後是要改成人工飼料。

所以不如開始就喂混合飼料。初期掰嘴填喂,並給以聲音訊號。一兩天之後,一給聲音訊號雛鳥便會張嘴抖翅地吞食了。混合飼料的比例,可用磨細的玉米麵(或雞用混合料麵)與生肉沫混合蒸熟做成團或切成小塊,或者用熟肉沫(占1/2)帶湯拌熟大米飯。為使雛鳥健康成長,可適當補充維生素、礦物質。

無論是幼鳥還是成鳥,初次架養總是不習慣。但灰喜鵲不畏人,容易馴熟。經過幾天馴練就能穩站在棲架上。一旦開始鳴叫,就應掛在高處,而把學叫的歌鳥置於低處,並罩上籠套,令其靜聽,每天早晨1~2個小時,其餘時間置近地麵處。日常管理除注意食、水的衛生和糞便的處理外,要防止鳥架附近的障礙物,以免鳥因脖線纏繞而被吊死。鳥常會咬脖線玩,有時會咬斷逃逸,所以要經常檢查。

灰喜鵲是北方留鳥,一般不怕冷,可室外飼養,但食、水不能結冰。

紅尾伯勞

紅尾伯勞又被稱為土虎伯勞、花虎伯勞、小伯勞,屬雀形目,伯勞科。除西藏無記錄外,遍布全國。

紅尾伯勞體長約19.5厘米。上體大部灰褐。下體棕白,均無雜斑。嘴黑色,尖端有鉤;頭側有寬的黑色眼紋,尾羽棕紅色。平時棲息於平原或山地的小樹或灌木近頂的突出枝幹上。神態凶猛,不時翅尾,舉目張望四周,一見地上有獵物,即急飛直下抓住,再返回所棲樹枝上。叫聲粗厲響亮,叫時仰首翅尾,激昂有力;鳴囀音調輕快柔和多變,非常動聽。性貪食,主食各種甲蟲、毛蟲、螳螂、蚱蜢、蜻蜓、鱗姑等昆蟲及幼蟲。營巢在楊樹、刺槐、杏等樹上,巢呈粗大的杯狀,由草莖、雜草根及苔蘚、棉花和少量羽毛構成。5~7月間繁殖,每巢產卵4~6枚,卵呈乳白色,密布灰藍和黃褐色斑點,鈍端集中,幾乎呈圈狀。

相關鏈接:紅尾伯勞的飼養要點

紅尾伯勞鳴囀悅耳,音調多變,是著名歌鳥。在北方,還是“十三套百靈”的重要“叫口”之一,因而多選擇雄鳥飼養。雌雄區別可以從身體的棕色和貫眼紋判斷。雄鳥棕色顯著,貫眼紋亮黑色;雌鳥的棕色蒼淡,貫眼紋黑褐色。為了馴順和延長壽命,可在夏季掏取雛鳥喂養,或者秋季捕捉幼鳥飼養。幼鳥不像成鳥那樣喜棲喬灌木枝頭,而是多在竹林、葦叢、灌叢中,可用轟趕法黏網截捕。幼鳥較成鳥為褐。背部羽緣綴棕,腹和尾上複羽雜以黑橫斑,胸和兩肋亦有黑褐色橫斑。

飼養伯勞一般用弓形架,食、水罐各一枚,位於架下端托板兩端。鳥由脖鎖拴在中間,脖線長短要適中,拉直時鳥頭部恰能夠著吃食、飲水;脖鎖過長,鳥會因纏繞而被勒死。

紅尾伯勞為食蟲鳥,可用紅點頦的飼料(即綠豆麵、玉米麵、熟雞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2∶1比例混勻)喂幼鳥,但生長不太好,不愛鳴叫,如果補充新鮮的去脂牛羊肉後,可很快改善。另外,飼料麵(甄麵、玉米麵)應盡量地細,因為粗的渣子在伯勞胃中會揉成團而被吐出,有“刮油”作用,使鳥逐漸消瘦。因為伯勞無消化纖維素的能力,因此,飼料中最好有鮮肉。

伯勞凶猛、嘴鉤曲銳利,初期用肉誘食和日常捕捉時要小心,以免被咬傷。初期在架上飼養,鳥不適應,總想飛逃,容易吊死。通常先用直架飼養,至鳥習慣架上生活後再改用弓架。方法是用30厘米左右長的線拴在鳥脖上,手拿另一端或置一處在旁邊看守,鳥一飛落就用脖線提到直架上,並以鮮肉誘食。一般1~2天,鳥就不再拚命飛逃,而是以脖線為半徑飛旋,每次都能準確落在直架上。接著可縮短脖線,當長短為弓架的1/2鳥也能穩棲時,方能用弓形架飼養。

欲從巢中掏雛鳥飼養,應待幼鳥絨羽為正羽所代替,將近離巢的最好,這樣不但喂養省事,而且鳥生長發育得好。掏取時應注意有否外寄生蟲,如有應及時驅除,否則鳥生長不好。雛鳥可用點頦粉料和鮮肉沫各半加溫開水和成麵團,撚成兩頭尖的食粒填喂,每天5~6次,晚上那次肉的比例應稍大,而且要喂足。

根據伯勞野外棲息的特點,鳥架宜掛在室內的高處。由於伯勞多吃軟食、糞便稀,日常管理要特別注意食、水衛生。上午和下午各喂一次,就是“認”幹粉料之後,每天還要喂一食抹濕料,最好加點鮮肉。活的昆蟲及幼蟲可用手拿著喂。另外,伯勞怕冷,冬季室內飼養,室溫應在10℃以上。

伯勞也可用畫眉籠飼養,大型種用八哥籠,但不及架養有特色。伯勞科的多數種屬食肉鳥類,飼養時鮮肉的比例應比紅尾伯勞飼料中肉的比例大,甚至可常喂活的小鳥任其撕食。當然,所有伯勞科的鳥不能跟其他小鳥同籠混群飼養。

鷯哥

鷯哥分布在印度至中國、東南亞、巴拉望島及大巽他群島。在我國產於雲南、廣西、海南島等地區的田野,喜歡在有人煙的地方生活。在分類上屬雀形目、椋鳥科。還有人稱它海南鷯哥、秦吉鳥等名稱。

鷯哥性情溫順,易養,容易與人親近,其舌尖經修整後能仿人類語言。養熟了的鷯哥,能跟主人到野外去捕捉昆蟲,對蚱蜢及蠅蛹之類尤為喜食。

鷯哥全身呈黑色,黃眼圈。嘴部色澤白中帶淡紅或黃嘴,黃色腳,嘴基上的額羽聳立,形成一羽冠,兩翅有白色間斑條,飛翔時張開雙翼如同“八字”,所以義名八哥。其鳴叫聲洪亮清脆,婉轉動聽像歌曲,隨人口哨有韻律,會效仿人及禽畜的聲音。鷯哥分布甚廣,尤以海南島較多。

鷯哥雌雄鳥同色,從外表很難區分。一般地說,雌鳥體羽金屬光澤較淡,其頭後的肉垂較小,因其產地不同頭後肉垂大小略有不同,因此其性別需仔細觀察方能鑒別。亦可通過對泄殖腔的觀察來鑒別,泄殖腔內若有突起者為雄性,若無突起且扁平者為雌性。

還可根據體形大小和頭形綜合加以區別。頭形大而圓、體形大者為雄性;頭形小而尖,體形也小,這樣的鳥多為雌性。

鷯哥性喜成群結隊,常棲息於樹林中,多在平原、山林、村落、田野等處覓食活動,營巢於樹洞或古高建築物裂隙罅縫之中。每年3~4月生蛋,雌雄共同輪孵繁殖,所以俗語有說“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鷯哥適應性強,易於管理,所以雛鳥未褪乳毛時哺養,隻要用豬、牛瘦肉及蚱蜢等昆蟲或飯粒哺喂即可。到它會啄食後,可用小雞飼料喂養。間中給點大蕉、蘋果等多種飼料結合喂養。夏秋每天給它水浴洗身一次,上午一次日光浴。8月份換毛時要補充些肉類昆蟲營養,一般不患病。但冬春氣溫低時應將鳥籠移入室內飼養,以免受寒感冒。

當雛鳥成長後,每月將其舌尖開丫部分剪去,直至其舌衣自行脫落時,便可用“早晨,您好”、“發財、順利”等簡潔話語教它學講話。飼養鷯哥能怡情養性,增加生活情趣,使你其樂融融。

相關鏈接:鷯哥的飼養要點

鷯哥飼養簡單,可養在大型竹籠中觀賞。籠內配備口小肚大的鼓形食杯。

它的食性雜、食量大。主食喂以炒米拌蛋,輔以瘦肉、昆蟲和香蕉等水果。每日供其水浴。冬季要讓它多曬太陽,室溫不能低於5℃。

鷯哥在人工飼養下也能繁殖,但需成對飼養在較大的房籠內。籠內置35×25×30厘米的人工木質巢箱,巢箱上方開洞,並放些細枝、柔草,供其營巢。

鷯哥發情時,精神興奮,活動增多,雄鳥鳴聲更為嘹亮。雌鳥表現雙翅下垂,身體抖動打蓬,同時發出“吱吱……”的輕叫聲。經過一番追逐歌舞,最後達成交配。

交配後,雌鳥即有銜草到人工巢箱營巢的現象,繁殖情況同野生相似。雌鳥每隔1~2天產1枚卵,每窩產卵2~4枚,主要由雌鳥孵化,雄鳥有時也進巢,但主要為護巢。經16天左右,雛鳥出殼。雌、雄鳥均育雛。育雛飼料以昆蟲為主。

繁殖鳥的飼料,在未配對前主要增加魚肉漿飼料,並在粉料中增加熟雞蛋、鈣質、維生素等;出雛後,則增加昆蟲類,以供育雛。雛鳥生長很快,1個月後就能獨立生活。成鳥體質好的還會產第2窩卵。鷯哥善於學舌,不用撚舌可學人語。每天清晨在安靜處,教以發音清晰的響亮詞語,並在每次喂食時重複多次,它一般幾天就能學會。鷯哥怕冷,冬天要注意保暖,溫度不可低於5℃。

鬆鴉

體小(35厘米)的偏粉色鴉。特征為翼上具黑色及藍色鑲嵌圖案,腰白。髭紋黑色,兩翼黑色具白色塊斑。飛行時兩翼顯得寬圓,飛行沉重,振翼無規律。虹膜——淺褐;嘴——灰色;腳——肉棕色。叫聲粗啞短促的kshcr或哀怨的咪咪叫。

分布在歐洲、西北非、喜馬拉雅山脈、中東至日本、東南亞。在我國分布廣泛並甚常見於中國華北、華中及華東的多數地區。

許多亞種在中國有分布——brandtii在阿爾泰山及中國東北的腹地;bambergi在中國東北的西部及東部地區;pekingensis於河北地區;kansuensis於青海(紮多)及甘肅西部;interstinctus於西藏東南部;leucotis於雲南南部;sillensis於華中、華東、華南及東南的多數地區;taivanus於海南島。

習性喧鬧,喜落葉林地及森林。以果實、鳥卵、屍體及橡樹子為食。主動圍攻猛禽。

灰伯勞又叫北寒露。在中國國內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河北(大多為旅鳥及冬候鳥,少數亞種為繁殖鳥)。國外廣布歐洲中部和亞洲北部,在中亞、印度以及非洲等地越冬。

灰伯勞上體灰色或灰褐色,有黑色眼先、過眼至耳羽;中央尾羽黑色,外側尾羽黑色具白端;翅黑或黑褐,具白色翅斑。下體近白或淡棕白色,有黑褐色鱗紋。

雄性成年灰伯勞,前額基部、眉紋以及眼先的嘴基部為乳黃色,頭頂至尾上覆羽煙灰色;肩羽與背羽同色但具淡羽緣;尾上覆羽也具淡羽緣並染淡棕;中央2對尾羽純黑具白色端緣,此白色端緣在外側尾羽依次越來越大,而黑區相應縮小;至最外側的尾羽的外部為純白,內部的端部1/2亦為白色,羽軸中段黑色;眼先有一近圓形黑褐色斑;眼周、過眼至耳羽黑褐色;翅覆羽及飛羽黑褐,大覆羽具淡棕白色端緣,第3~9枚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翅斑;內側飛羽有1~3毫米的白色略染淡棕的端緣。下體灰白色,頸側、喉、胸、肋及腹羽均具細密的暗褐色鱗紋,胸、脅、腹羽微染棕色,尾下覆羽淡灰白色。

雌性成年灰伯勞似雄鳥羽色但棕色調更濃;眼先及過眼、耳羽為褐色;尾羽及翅羽的黑色均沾褐色。下體淡土褐色,滿布暗褐色鱗斑。

幼鳥上體灰褐色,腰至尾上覆羽淡灰白色;下體土灰色滿布褐色密鱗斑。虹膜暗褐色;嘴黑,基部黑暗;腳黑色。

灰伯勞有18個亞種,中國有6個亞種。

①東北亞種。國內分布於遼寧省遼陽,內蒙古赤峰,河北北部,甘肅西北部(旅鳥、冬候鳥),國外分布於俄羅斯阿爾泰中部,蒙古西北(夏候鳥、旅鳥);日本(迷鳥)。

②北方亞種。本亞種與東北五種相比較,頭部及上體均發灰色,白眉鮮明,肩及尾上覆羽均有更寬的淡灰白端緣;頸、肩染以赭色。下體淺灰,胸部染棕,有稀疏不明顯的鱗紋。國內分布於黑龍江省大、小興安嶺,吉林,三江平原及鬆嫩平原,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遼寧,河北(旅鳥、冬候鳥)。國外分布於西伯利亞東部、貝加爾湖,蒙古(夏候鳥、旅鳥)以及朝鮮半島(放鳥、冬候鳥)。

③準噶爾亞種。本亞種迄今國內未藏標本。據Dementiev(1954),與東北亞種的羽色十分相似,以致有人認為是後者的個體變異。一般比東北亞種羽色更暗,成鳥的上體缺乏赭色而更顯暗灰;下體發褐並有黑褐鱗紋;翅斑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