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寵鳥(2 / 3)

國內分布於新疆準噶爾和天山(夏候鳥)。國外分布於土耳其斯坦(留鳥)。

④新疆亞種。本亞種上體淡棕灰,有白色前額、眼先及寬眉紋;肩羽沾白;初級飛羽基以白斑發達,次級飛羽基部亦有白斑,因而在翅上形成雙翅斑,下體近純白色,胸、肋略染淡粉棕。國內分布於新疆喀什(旅鳥、冬候鳥)。國外分布於歐洲東南部,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部經烏克蘭到烏拉爾山,西伯利亞西部至阿爾泰山北部(繁殖鳥、旅鳥),高加索,伊朗(冬候鳥)。

⑤天山亞種。本亞種國內未藏標本。據鄭作新(1964)認為上體淡灰,下體較白,腰和尾上覆羽白色。Dementiev(1954)認為它是新疆亞種horneyeri的同物異名。國內分布於新疆天山(旅鳥、冬候鳥)。國外分布於西伯利亞西部(夏候鳥);伊朗(旅鳥、冬候鳥)。

⑥寧夏亞種。本亞種前額基白色並經頭側與寬的白眉紋相連;眼先、過眼及耳羽黑色;上體較horneyeri發灰色,棕色調較少;下體近於純白。國內分布於寧夏賀蘭山,甘肅西北部河西走廊(夏候鳥),新疆喀什、羅布泊(旅鳥)。國外分布於阿斯特拉罕、伏爾加、西伯利亞西部,土耳其斯坦(夏候鳥、旅鳥);阿富汗,非洲東北部(冬候鳥)。

棲息在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次生闊葉林帶的開闊或半開闊的環境,如林緣、灌叢和低矮的雜木林等處。性凶猛,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各種昆蟲以及其他活動物。常棲於樹頂,到地麵捕食,捕到後飛回樹枝。將獵獲物掛在帶刺的樹上,在樹刺的幫助下,將其殺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稱其為“屠夫鳥”。巢呈杯狀,置於有棘的樹木或灌叢間。卵上常具有略呈青褐色的、大小不等的雜斑。灰伯勞為我國北方常見的一種大型伯勞。它不在我國繁殖,但在春、秋季節沿我國北方各省遷徙,並有少數個體在我國越冬。

相關鏈接:灰伯勞飼養要點

灰伯勞雖長得漂亮、姿態優美,歌聲委婉動聽,但一般飼養它是用於狩獵麻雀、鴉類等小型鳥類。雌雄鳥經馴養後均可作為狩獵鳥。

日常飼養可喂瘦的牛、羊肉條和動物的心髒、雛雞和小鳥。狩獵時,捕到小鳥後,立即取出新鮮心、肝喂給。

沼澤山雀

沼澤山雀,是一種可愛的觀賞鳥。又名“紅吱”、“吱吱紅”、“小豆雀”、“小山雀”等。屬雀形目,山雀科。在我國分布於華北和山西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西抵陝西。城鎮及其郊區都可見到。

沼澤山雀是食蟲鳥類,較容易馴養,一般初學者都可以讓它們“呷口”,當然經過訓練的沼澤山雀可表演節目,如叼簽、叼錢、叼物等使人們開心。

體長約11厘米。頭頂黑色並延至上背前部,頭側白色,中央無黑色,中央無黑色縱帶。飛羽灰褐色,外緣以黃褐灰色的狹邊,在外側的飛羽轉為灰白色,形成細點,兩肋沾棕灰色,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均蒼白色。眼褐色,嘴峰、腳均黑色。雌雄成鳥羽色相同。

沼澤山雀生活在闊葉和針葉林間,在山區和平原均可見。平時成對活躍在樹枝間,冬季結小群,有時與大山雀、煤山雀等混群。主食各種昆蟲及其幼蟲、卵和蛹,僅吃少量植物種子。

沼澤山雀每年3~5月份繁殖。營巢於樹洞、石塊和牆縫中,巢以地衣、苔蘚、獸毛等織成。每窩產蛋4~6枚。蛋乳白色,上有許多棕紅色斑環繞鈍端。雌雄親鳥輪流孵蛋,孵化期12~14天,育雛期14~16天。

相關鏈接:沼澤山雀飼養要點

在北方凡飼養百靈、雲雀、黃雀的人,一般都要養1隻沼澤山雀當作“教師”鳥,為同其叫口(俗稱“音”)有別,比如“吱吱紅、吱吱汪汪、唧唧棍……”等,一般有5個“音”以上的沼澤山雀屬上口。它們是鳥類中能講“外語”的一種鳥。

為了使歌鳥學得快,學的鳴叫音多,叫得清楚,外出遛鳥時可把沼澤山雀一起帶上,掛於高處。這種鳥膽量小,切忌驚嚇。否則易出現“顫頭症”。飼養該鳥有特製的籠。飼料可用點頦粉,平時常給少量麵包蟲,夏季適當喂些切開的蟬,冬季補充核桃仁或花生米。

三道眉草鴉

又名韓鴉、山帶子、山麻雀、小栗鴉。在分類上屬雀形目,雀科。

三道眉草鴉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地區,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蒙古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有本物種分布,中國東部北起東北三省南至廣東北部和福建南部均有本物種分布,其分布西限可達陝西、甘肅、青海、四川直至雲貴一線,另外在新疆西部天山山脈一線有本物種cioides亞種分布,緯度較低的台灣、香港等地有本物種迷鳥記錄。

三道眉草鴉體形略大,約16厘米左右,雄雌個體同形異色。

雄性頭頂至腦後枕部深栗色,麵頰以飽滿的黑色為底色,有淨白色的寬大眉紋和瓷紋,眉紋頰紋都很寬與黑色區域幾乎等寬,頜及喉部汙白色;上體肩背部以栗褐色為基色,各羽羽幹黑色,形成稍寬的黑色縱紋,尾上覆羽純栗色;兩枚中央尾羽栗紅色,羽幹黑色,其餘尾羽黑褐色,外土黃色,最外側的兩枚尾羽外甲各自有一塊白色條帶,飛行時非常明顯,這兩塊白色也是鴉屬鳥類的共同特征;雙翅小覆羽灰色,形成灰色肩角,各級飛羽均以栗色、褐色棕色為基調,其中三級飛羽和大覆羽羽幹黑色,在兩翅部位形成黑色縱斑;上胸栗紅色;兩肋栗紅色至栗黃色;腹部土黃色,愈向尾部顏色愈淺淡,至尾下覆羽則呈略現土黃色的汙白色。

雌性體形與雄性接近,但頭麵部羽色不似雄鳥那樣黑白分明,頭頂至枕部以褐色為基色,具少量黑色縱斑,眉紋寬大,自嘴基延伸至頸側略現極淺的棕黃色,耳羽和頰部栗色,在栗色區域與淺黃色區域之間以一條幼細的黑色貫眼紋分隔,在相當於雄性白色瓷紋的部位有一條淺黃褐色瓷紋。虹膜呈深褐;上喙色深,下喙藍灰而嘴端色深;雙足粉色。

夏季多見於丘陵及高山上;冬季抵達山腳或山穀及平原等地。常棲息在草叢中,矮灌木間、岩石上,或空曠而無掩蔽的地麵、玉米稈上、電線或電杆上等。冬季常見成群活動,由數十隻結集在一起;繁殖時則分散成對活動。雄鳥有美妙動聽的歌聲,特別是在繁殖時期。

食物大部分為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及其幼蟲和雜草種,如蓼、稗、狗尾草、鵝觀草、荸薺、蘿卜、麥等種子。

繁殖於4~7月間,每年繁殖2次。營巢於山地的灌叢中,小鬆樹或茶樹上,也見於溪邊、田邊小而密的荊棘叢中,離地多不及1米高。巢為較精巧的杯形構造,用草及細嫩的攀藤、撕碎的高粱葉等作材料,幹草是最主要的成分,內墊以特別細嫩的草莖或根等。卵殼色澤變化甚大,淺藍色或呈橄欖藍色,或呈淺橄欖褐色,斑紋為棒狀、粗線狀、絲狀等,底斑紫褐色、灰白或稍顯紅色有斑,表層斑橄欖褐和黑褐色。

相關鏈接:三道眉草鴉飼養要點

在我國三道眉草鴉分布廣,多為留鳥,易於飼養,適於初學養鳥者。雌雄異色,雌鳥上體黑褐色或黑色羽幹線較多,臉部染土黃色;胸部栗色帶不明顯,腹部羽色也較淡。

三道眉草鴉屬食穀籠鳥,可用黃雀籠,亦可自製類似大小的竹籠,最好是封閉底、並有底圈,以防穀粒或穀殼飛出籠外,小型食、水罐各一枚、棲杠一根。

三道眉草鴉可隻給粒料,不給軟料。如把穀子(或草籽)和稻子各半混合後喂給,經常在籠中掛喂些蔬菜或野菜,任其自選。冬季增加10%的油菜籽。換羽期補充10%的雞蛋小米(或雞蛋大米)。

剛捕獲的野生三道眉草鴉十分怕人,見人驚飛碰撞。應捆膀放入有籠套罩起的籠中飼養,盡量保持環境安靜,否則會碰得頭破羽損。待鳥吃飼並稍安定幾日後,再逐漸打開籠套,並置常有人走動的地上,使鳥逐漸適應。每周添換兩次食、水,吹去食罐中剩餘的穀殼,每周徹底清理一次鳥籠。待開始自己小聲鳴叫後再全部去掉籠套,早晨或中午(冬季)掛明亮的高處,激發其鳴囀;平時仍置地麵。南北方飼養三道眉草鴉均可隨當地自然氣候,無須特別照顧。

鵲鴝

又名信鳥、進鳥、屎坑雀、四喜。屬雀形目,鶇科,鵲鴝屬,大約有8種。產於亞洲南部,在我國分布於雲南各地,中國長江中下遊流域及其以南地區。身長約18~28厘米。羽毛色彩斑駁,尾巴有點退化,像是縮小了的鵲尾巴常常向下垂,而且不停地扇動。鵲鴝靠捕捉地麵上的昆蟲為生,叫聲特別優美動聽,是一種常見的籠鳥。普通鵲鴝身長約20厘米,呈藍黑色和白色。產於我國和印度的白腰鵲鴝亦屬這一類鳴禽。它們的歌聲非常悅耳,尾巴較其他鳥長,也是人們喜愛的籠鳥,已引進到夏威夷。

平時大多棲於附近有些樹木的園圃及栽培地帶,見於人家附近。棲止時常展翅扇尾,並把尾羽扭向前方,幾與頭部相接觸。喜在人類活動的地方居住,棲息地點相對固定。雄鳥全身羽色藍黑和純白相間,雌鳥的頭、背則為灰褐色。5~7月繁殖,在犀頂、牆洞、樹洞裏做窩,產3~6枚綠色帶斑點的卵。孵化和育雛期間的鵲鴝,護巢性很強,不僅攻擊接近鳥巢的其他鵲鴝,還攻擊接近鳥巢的鬆鼠等小獸,直到將它攆走。它常站在犀頂或大樹上昂首翹尾鳴叫,叫聲婉轉多變,清脆響亮。不分季節,四時晨昏均善囀啼,故常被稱為“四喜”。

由於鵲鴝經常在豬圈、牛欄、茅坑等處覓食,俗稱“屎坑雀”或“豬屎雀”。所吃的物質純為動物性,以甲蟲、蝗蟲、蠅、食蚜虻及其他昆蟲的幼蟲等為主要食料,餘為螃蟹、螺、蜈蚣等。

鵲鴝繁殖自4月間開始,雄者在此期間好鬥。巢營於庭簷、屋頂、牆隙或樹洞中,以苔蘚、枯草、鬆針、細根及各種雜屑等雜亂堆集而成,簡陋粗糙,或較笨厚,或甚淺薄。產卵通常5枚,呈淡綠色,上麵雜以灰斑,並綴以紅褐色微點。

相關鏈接:鵲鴝飼養要點

鵲鴝是著名歌鳥,故一般隻養雄鳥。它雌雄異色,容易鑒別。雄鳥黑白相雜宛如喜鵲。雌鳥頭、頸、胸及背呈灰黑色,無金屬光澤,腹部汙白色。雄性幼鳥胸部有棕黃色羽斑,小覆羽赭白相雜。雌性幼鳥胸部具淺灰色斑點,小複羽具白色細點。

鵲鴝為中型食蟲籠鳥,用畫眉籠飼養最合適;北方的點頦籠雖較小,較馴順的鵲鴝也可用。

鵲鴝消化植物性飼料能力差,不宜喂粒料(如雞蛋大米等),應喂粉料。粉料的成分各家不一,北方多喂點頦粉(綠豆麵、玉米麵、熟雞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1的比例配合),南方養鳥者常在粉料中加花生米粉,如把玉米麵、花生米粉、熟雞蛋黃、淡水魚粉按5∶2∶2∶1的配比混合搓勻晾幹。一般粉料為常備飼料,另外喂一些昆蟲如蝗蟲、油葫蘆、卷葉蟲、黃粉(等)或牛、羊肉沫(條)。有的用新鮮小河蝦代替昆蟲。

鵲鴝排便量大,而且有奇特臭味;它又喜歡水浴,籠底很容易汙染。每隔一、兩天就得清刷一次籠底和托糞板(或籠墊),水浴最好移水浴籠中進行。水罐每天清洗並換新鮮飲水。食罐中的粉料每次清刷籠底時更換新料。換羽期(8~10個月)減少水浴次數,增加蛋白質飼料比例(尤其是活的昆蟲),並補充多種維生素。在南方,夏季需有紗布籠罩;在北方冬季需室內過冬,保溫15℃以上為宜。

黑卷尾

黑卷尾俗稱黑黎雞,主要捕食農林害蟲,大量消滅鬆毛蟲和白蟻等林業害蟲,是重要的益鳥。

黑卷尾體長約27厘米。全身黑色,背和胸部有金屬光澤的藍色羽毛,尾比較長而叉開,尾羽的末端微向上卷;喙、腳、趾均是黑色。幼鳥上體與成鳥相似,次級飛羽的先端緣以淡色,翼緣雜以白斑。下體黑色無金屬輝亮,自胸以下的羽毛具有淡色近白的羽端,向後更顯著。平時棲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樹頂上,或在豎立田野間的電線杆上,一見下麵有蟲時,往往由棲枝直降至地麵或其附近處捕取為食,隨後複向高處直飛,形成“U”字狀的飛行。它還常落在草場上放牧的家畜背上,啄食被家畜驚起的蟲類。主食各種昆蟲及幼蟲,如蝗蟲、甲蟲、蜻蜓、胡蜂、金花蟲、瓢、蟬、天社蛾幼蟲等。它的叫聲為嘹亮的金屬聲音,活躍多變,還能模仿其他鳥鳴叫。

繁殖期在每年6~7月間。巢以高粱稈、草穗以及蛛網網絲等織成淺杯狀,常置於榆、柳等樹巔,細枝梢端的分叉處。卵每產3~4枚,卵為白色,而雜以紫色塊斑,其上更綴以赭色,尤其在卵的鈍端。

黑卷尾個子與八哥差不多,但很勇敢。護巢性很強,如有別的鳥侵入它的巢區,則會雙雙飛出,急速掠過入侵者的身旁,用喙啄擊,或用翅膀扇打,甚至敢於攻擊比其身體大很多倍的烏鴉和老鷹,直到將入侵者趕出巢區為止。黑卷尾和伯勞的巢區常常重疊在一起。為了爭奪巢區,伯勞也曾與黑卷尾發生過爭鬥,但由於黑卷尾上下翻飛,技藝高超,伯勞也奈何它不了,隻好讓出部分巢區,“妥協”了事。當有了共同的敵人入侵時,它們為了保衛自己的巢區,又會聯合起來,協同作戰。有人曾見到一隻入侵的老鷹遭到驅逐的實況:黑卷尾一發現老鷹入侵,立即飛衝雲霄,再俯衝而下,以有力的翅膀扇擊老鷹,而伯勞則死盯著老鷹的尾部,用尖鉤的利喙猛啄,直鬥得老鷹狼狽而逃。

相關鏈接:黑卷尾飼養要點

黑卷尾雖然能落到地麵啄食昆蟲及幼蟲,但多數是在空中追捕或攔截飛行昆蟲。成鳥這種本能取食方式難以改變,不適應取食人工飼料,因而飼養野生成年黑卷尾成活率很低。通常是掏取幼鳥飼養,為了保證成活率,最好是等到雛鳥羽毛基本長齊再掏取。

黑卷尾雖然身體不大,但尾羽較長,為保護其美麗的尾羽,宜用較大的鳥籠、或用鳥架飼養。一般可用八哥籠或弓形鳥架。

幼鳥的飼料,可把肉沫、熟雞蛋黃、玉米麵(或雞料)按6∶2∶2的比例混合;並稍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劑,用水調成粥狀(剛生羽芽的小雛)或麵狀(長齊羽毛的幼鳥)。小雛需用竹蓖挑著粥狀飼料喂給。幼鳥可用手撚成長1厘米、兩頭尖的食團飼喂。成鳥飼料純喂軟料,成分與幼鳥飼料基本相同,隻是再加些水果和蔬菜沫。

飼養黑卷尾全部喂軟料,上、下午各一次。為了保持飼料新鮮,鳥又能吃得飽,喂料要定時,使鳥養成定時取食的習慣;因為軟料易變質,尤其是夏季或梅雨期,應特別注意,下午的一次料可晚點喂,鳥吃完後即取出,切不可過夜。

黑卷尾糞稀而腐蝕性強,每周宜洗涮兩次棲杠,清一次鳥籠,以防足趾被汙染。在北方冬季需室內過冬,在南方飼養,夏季夜間需用紗布罩上以防止蚊蟲叮咬。

黑卷尾飛行姿態優美,大籠飼養可馴練它飛行捕食,令人悅目。架養時,初期放長脖線,用昆蟲誘其捕食,進而放室內,拋食物任其飛行追捕,觀賞起來的確別有情趣。馴熟的可放室外遊戲,但需掌握鳥的饑餓程度或者拴有頸環,而且要逐步進行,以防飛失。

黃胸鴉

又別黃膽、黃麻雀、老鐵背、黃豆瓣、麥黃雀、禾花雀。在分類上屬雀形目,雀科。

黃胸鴉分布於亞洲東部和歐洲東北部,繁殖區東抵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千島群島一線;越冬區則在南亞和東南亞,幾乎覆蓋整個印度支那半島和大部分的南亞次大陸;在中國,本物種分布於整個中國東部地區,包括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各省區以及西北的部分省區均可見本物種在遷徙季節過境,亦於越冬季節見於西南和華南各省,其在中國的分布西線可抵內蒙古西部、青海、甘肅至西藏東部一線,在台灣島和海南島等裏島,本物種均為偶見冬候鳥,此外在新疆天山山脈附近也有黃胸鴉指名亞種的分布。另據研究,黃胸鴉的繁殖地一般在北緯50度以北而越冬地一般在北緯20度以南,分界比較明顯。

黃胸鴉體形中等,約15厘米長,全身色彩鮮明,以黃色為主。雄鳥繁殖羽頭頂、頸及背部栗紅色;臉和喉部為黑色;頸下有一寬邊黃色環,與黃色的胸部間有一條栗色胸帶相隔;背部棕褐色有黑褐色的縱紋;脅部有栗褐色的縱紋;肩上覆羽有明顯的白色橫斑紋,白斑後有一道較黯淡且細的翅斑;下體鮮黃色;非繁殖期的羽色較黯淡,頰和喉部黃色,耳羽黑色且雜有白斑。雌鳥及亞成體頂紋沙色,兩側冠紋略深;眉紋皮黃色較明顯;背部顏色和縱文較雄鳥的略淺;肩上的白斑和翅斑較雄鳥的灰暗,下體黃色較黯淡。無論雌雄,腰和尾上覆羽都為栗紅色;兩對尾羽外側具楔狀斑。飛行時翼上的白色斑塊明顯可見,配合體色,是辨識的主要特征。上喙灰色,下喙粉褐色;腳是淡褐色。

黃胸鴉喜歡在平原的灌叢、葦叢、農田等低矮植物構成的環境中活動,它們常常結成較大的群,穿梭於農田葦叢之間,群的大小不一,大者逾500隻以上,小群則僅有50隻左右,在遷徙季節甚至可以看到上萬隻一起飛過的壯觀場麵。

與其他鴉屬鳥類一樣,黃胸鴉的喙形適合咬開穀物的殼,是一種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鳥類,它們取食的食物主要為稻子、麥子、高粱、穀子等農作物,因而曾經被認為是有害農業生產的害鳥遭到捕殺,但是隨著人們對自然現象的進一步認識,認為原有的以有益有害區分野生動物的二分法有較大的片麵性和局限性,因而現在已經不再強調黃胸鴉所謂害鳥的身份了,另外,據野外剖檢的結果,黃胸鴉在繁殖季節會大量取食各種昆蟲,這一習性與其他食穀鳥一致。

黃胸鴉在每年的5~7月間繁殖,營巢於草原或接近草原的林緣地帶,巢築於草叢間,巢呈碗狀,以馬尾、草根、纖維等柔軟材料纏繞而成,每巢產卵4~5枚,孵化期12~13天。

黃胸鴉是羽色漂亮的觀賞鳥,鳴叫似“拉拉犁犁、拉拉犁犁”的簡單重複,但很好聽。它的羽衣和鳴叫與灰文鳥、十姐妹等家鳥相比都不遜色。在我國分布廣,數量多,很容易獲得。若能馴化培育成家鳥,一定會像灰文鳥、十姐妹那樣傳播全世界。

在中國,黃胸鴉在鳥類貿易中占有很大份額,中國南方和北方本物種進入貿易市場的形式也有著極大的差異。在中國北方,本物種作為一種寵物進入貿易市場,因其雄性外形優美叫聲悅耳而受到歡迎;而在中國南方,本物種作為食品進入市場,由於中醫理論認為本物種有滋補強壯的作用,因而在廣東民間,人們將中醫理論加以衍生,錯誤地宣傳食用以禾花雀為主要原料煲製的湯可以補腎壯陽,極大地提高男性的性能力。雖然這一說法沒有得到現代藥理學的實驗支持,但這一傳統仍然隨著粵菜和廣東食文化的傳播而廣泛傳播,由於始終未能實現人工繁殖,其所需的個體均係野外捕捉。這一飲食文化給黃胸鴉帶來了滅頂之災,並造成野生黃胸鴉的種群數量大幅度下降。

相關鏈接:黃胸鴉飼養要點

黃胸鴉是食穀鳥,糞便量小而幹,宜用封閉底的鳥籠。單養雄鳥可用黃雀籠、沼澤山雀籠或金絲雀籠。成對飼養,進行人工繁殖可用金絲雀繁殖籠或十姐妹、灰文鳥的箱籠。黃胸鴉在自然界營敞口的碗狀巢,故應使用金絲雀的敞口草巢。為隱蔽,可稍遮掩。

黃胸鴉在秋季繁殖期過後呈大群遷徙,容易捕捉,也好飼養,可選一隻羽色鮮豔、羽毛整齊的雄鳥籠養觀賞。為了繁殖,最好掏取出殼10多天,長出羽毛的雛鳥喂養。

平時可以稗子、穀子、稻子、黍子、高粱等穀物種子和雜草種子為常備飼料。可隻給一種,最好是幾種按比例混合。各種粒料的比例根據鳥取食情況適當調整,以滿足其營養需要。還應常喂些葉菜和草芽。砂粒和飲水要保持幹淨、充足。春季,為了促使鳥鳴叫的“衝”或欲繁殖,應補充雞蛋小米或黃蛋搓雞料麵、昆蟲幼蟲及蛹。秋季,為促秋鳴,也宜適當補充上述營養較豐富的飼料。

黃胸鴉一般不水浴,但籠底宜鋪細砂。為保持砂土清潔,每周應更換一次,食、水隔日清換一次。盡量多爭取日光浴,但夏季不能太陽直射,否則會因為飲水蒸發而將鳥渴死。

人們飼養黃胸鴉多是為了觀賞,故多養雄鳥。若欲繁殖,最好能掏兩窩雛鳥,用雞蛋小米(或蛋黃搓雞用混合料麵)拌菜泥喂養大後混群同籠飼養。發現雌雄關係較好,有可能配成對的鳥移入繁殖籠,並根據黃胸鴉的習性結合養鳥經驗不斷調整飼料和籠的小環境。一旦適宜,鳥就會交配、產卵,初次產卵可讓金絲雀代為孵育。

小鴉、栗鴉、黃喉鴉、灰頭鴉等雀科鴉(亞)科鳥均可按上述方法飼養。

普通朱雀

又名紅麻料、青麻料。分類是雀形目,雀科。

體長約15厘米而頭紅的朱雀,上體灰褐,腹白。繁殖期雄鳥頭、胸、腰及翼斑多具鮮亮紅色,隨亞種而程度不同:roseatus幾乎全紅;grebnitsk下體淡粉紅。雌鳥無粉紅,上體清灰褐色,下體近白。幼鳥似雌鳥但褐色較重且有縱紋。雄鳥與其他朱雀的區別在紅色鮮亮。無眉紋,腹白,臉頰及耳羽色深而有別於多數相似種類。雌鳥色暗淡。虹膜深褐;嘴灰色;腳近黑。

鳴聲為單調重複的緩慢上升哨音weeja—wu—weeeja或其變調。叫聲為有特色的清晰上揚哨音ooeet。示警叫聲為chay—eeee。

繁殖於歐亞區北部及中亞的高山、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西部及西北部。越冬南遷至印度、印度支那北部及中國南方。常見的留鳥及候鳥,常見於海拔2000~2700米,但在中國東北較低而在青藏高原則較高。亞種roseatus廣泛分布於新疆西北部及西部,整個青藏高原及其東部外緣至寧夏、湖北及雲南北部。越冬在中國西南的熱帶山地。亞種grebnitskii繁殖於中國東北呼倫池及大興安嶺,經中國東部至沿海省份及南方低地越冬,棲於亞高山林帶但多在林間空地、灌叢及溪流旁。單獨、成對或結小群活動,飛行呈波狀,不如其他朱雀隱秘。

棲息於山區的針闊混交林、闊葉林和白樺、山楊林中,也在山地闊葉林的櫟樹、楊樹、榆樹上活動。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成大群。飛翔呈波浪形。平時鳴叫聲單調,但繁殖期鳴聲婉轉動聽。

食物春季為白樺嫩葉、楊樹葉芽、榆樹花序;夏季以鞘翅目昆蟲為主;秋季則以漿果和各種種子及昆蟲為食。

繁殖期在5~7月。巢營於灌木密枝上,由禾本科植物的莖和根等編成。僅雌鳥營巢。每窩產卵4~5枚,卵呈藍綠色,卵表麵有一些暗褐色和黑紫色斑點和亂紋,並多集中於卵的鈍端。

相關鏈接:朱雀飼養要點

朱雀羽衣漂亮、性情溫順,鳴叫雖較單調,但聲音洪亮而悅耳,廣為人們籠養。雌鳥羽色晦暗,頭部橄欖褐色,背部黃綠灰色,下體黃白色。

朱雀屬食穀籠鳥,可用金絲雀籠或黃雀籠,也可自製比黃雀籠稍大、封閉底、有底圈的竹籠。

朱雀雖喜歡吃帶殼種子,但純喂穀子、稻子、蘇子等,不如喂混合飼料好。如把玉米麵、黃豆麵、花生米粉、熟雞蛋黃按5∶2∶2∶1的比例混勻晾幹後喂給。春季多喂一些楊、柳、榆樹的嫩芽或嫩野菜芽;秋季補充新鮮穀穗和稻穀穗。

朱雀較溫順、耐粗飼,容易飼養,管理也簡單。日常保證飼料和飲水充足、清潔衛生。每周清理一次鳥籠。鳥有水浴要求時供給浴水。冬季無須特別保溫,不遛鳥,需聽其鳴叫時,可把鳥籠掛高處。但是,經幾年飼養後雄鳥紅羽色消失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紅嘴相思鳥

紅嘴相思鳥又被稱為紅嘴玉、相思鳥、紅嘴綠觀音。屬雀形目,鶇科,畫眉亞科。留居在長江流域及江南廣大地區。

紅嘴相思鳥在國外的聲譽遠比國內高,它們雌雄形影不離,在籠中棲杠上互相親近的動作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被視為忠貞愛情的象征,常作為結婚禮品饋贈。

紅嘴相思鳥體長約14厘米。嘴呈鮮紅色;上體橄欖綠色,臉淡黃色;兩翅具明顯的紅黃色翼斑,頦、喉至胸呈輝耀的黃色或橙色、腹乳黃色。

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常棲居於常綠闊葉林、常綠和落葉混交林的灌叢或竹林中,很少在林緣活動。它們不僅活動於樹叢下層,也常到中層或樹冠覓食,偶爾到地麵尋找食物。性喜結群或與其他鳥混群,雌雄形影不離,動作活潑捷巧,不甚畏人。

主食各種昆蟲及幼蟲以及植物的果實和種子,屬雜食性鳥。

4月下旬開始繁殖,延續到6月。營巢在針葉林、常綠林、雜木林等各種類型森林的荊棘或矮樹上。巢呈深杯狀,以葉梗、竹葉、草或其他柔軟物質夾雜少許苔蘚構成,內鋪以細根或纖細的草。巢常懸掛在離地麵0.5~1米的灌木或矮竹的垂直或水平枝上。每巢產卵3~5枚,卵呈綠白色至淺綠藍色,散布有暗斑。

相關鏈接:紅嘴相思鳥飼養要點

紅嘴相思鳥羽衣華麗、動作活潑、姿態優美、鳴聲悅耳,頗受人們喜愛。但其鳴囀與其他畫眉(亞)科歌鳥相比,顯得單調,也不善模仿,所以養鳥者多重其羽色。

雌、雄多從叫聲、眼周顏色、頭頂顏色、胸部紅色大小等方麵區別。雄鳥叫聲為多音節;雌鳥為單音節。雄鳥眼圍黃色;雌鳥眼圍灰白。雄鳥頭頂顏色較背部黃,雌鳥頭頂與背同色。雄鳥胸部紅色部分大而且色濃,雌鳥胸部紅色部分小且淡。雄鳥尾部從腹回觀,尾羽分叉部內黑色部分在8厘米以上;而雌鳥僅4厘米。這些在鑒別時須綜合判斷。要選叫聲高、體型大、羽色鮮豔的雄鳥。嘴紅的程度,據說與年齡有關,老鳥嘴全紅,幼鳥嘴基部呈黑色。飼養鳥籠沒有嚴格的標準,有用點頦籠的,也有用亮底玉鳥籠的。可自製竹籠,大小介於畫眉籠和點頦籠之間,條間距1.8厘米,底為亮底,下有托糞板,設棲杠一枚。因鳥食量大,喜洗浴,一見水就要淋灑,所以,食、水罐應深大,可用口較小的麵眉罐。

北方飼養紅嘴相思鳥多以雞蛋小米、或蛋黃搓玉米麵(3∶7)為主食,常有消化不良和羽毛退色較嚴重的現象。南方養紅嘴相思鳥離不開花生粉,大致配比是:玉米麵0.5公斤加生雞蛋4個拌勻、烤幹,再加花生粉200克。還應經常喂水果、漿果、昆蟲及其幼蟲(或鮮牛、羊肉沫)。新捕來的相思鳥易驚撞,為避免嘴被撞破,羽毛損傷,初期應“捆膀”後再放入板籠或罩有籠套的籠,像點頦那樣用“軟食”誘食,並喂給水果。待鳥認食後逐漸改為粉料,並給飲水。人接近須慢慢進行,開始時先打開籠套的一部分(門簾),手拿麵粉蟲、玉米螟幼蟲等飼喂,待可追人手吃蟲時再全部打開籠套,並鬆開“捆膀”。相思鳥腸道短,消化快糞便多而稀軟,因此,每隔2~3天就得清刷一次籠底,同時給鳥水浴。平時為防止自行水浴,隻好用小口的水罐,否則會汙染食水。另外,鳥把水撲灑幹後會渴壞鳥。要常檢查籠條是否有損壞,串籠或用手從籠中取出時要特別注意,因紅嘴相思鳥動作敏捷,善於鑽空子逃跑。相思鳥一般不學其他鳥叫,隻能聽本口。可成對飼養,雌雄相互偎依、理羽,親密無間、十分有趣。在東南亞各國被當作結婚禮品贈送。

灰頭鴉雀、銀耳相思鳥等,均可用上述方法飼養。

烏鶇

又名烏哥、黑鵝、烏鵲、烏鶞、百舌或反百舌鳥。分類屬雀形目,鶇(亞)科。在我國留居新疆西部,東至長江南北兩岸及以南地區。

體全長約26厘米。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羽概黑色。下體黑褐,頦綴以棕色羽緣,喉亦微染棕色。嘴黃,腳近黑色。

平時棲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結小群在地麵上奔馳,亦常至垃圾堆及廁所等處找食。歌聲嚎亮動聽,並善仿其他鳥鳴。主食各種昆蟲幼蟲、螞蟻、淡水螺、蟑螂等,也吃樟果、榕果等果實,以及雜草種子等植物。3~7月繁殖,巢大都營於嬌小的枝梢上,距地麵約3米,以枝條、枯草、鬆針等混泥築成深杯狀。每巢5卵,呈淺綠色而滿布粗細不勻的淡紫色和栗褐色斑紋。

烏鶇是一種極容易辨認的常見的中型雀類,不知者常誤認為是烏鴉,其實烏鶇比烏鴉在體形上要小得多,和普通鴿子差不多。在外觀上烏鶇比烏鴉要美觀得多,烏鴉的喙是黑的,烏鶇的喙是黃色的,這點極易區別。如果你長期觀察,你會發現烏鶇的鳴囀非常豐富婉轉,在我國幾乎無鳥能與之相比。號稱鳴禽之王的黃鸝和鳴囀專家畫眉都沒有其鳴聲那樣多姿和極盡變化之能事,有人在記載中發現這種鳥的叫聲居然有一百二十餘種變化,而極善鳴的畫眉不過五十餘種。在長江流域,經常見到烏鶇和灰喜鵲與八哥混在一起取食,忌於灰喜鵲具攻擊性,烏鶇更喜歡與八哥在一起。由於八哥幾乎能模仿烏鶇的所有的鳴囀,因此在聽聲時還要注意觀察,小心“上當受騙”!反過來,烏鶇和八哥一樣也是效鳴高手,它從畫眉、燕子、黃鸝、柳鶯到喜鵲乃至小雞的叫聲,無不學得惟妙惟肖。另外要注意的是,冬季時這種鳥隻作明亮高昂的“吉—吉”聲,很少出現多的變化。烏鶇性不懼人,城市化程度也非常高。在分布區域內,隻要有人的地方一般都能見到它們。另外烏鶇是一種極易馴養的鳥,完全可以像養雞那樣成群地粗放家養,隻是容易受到野生烏鶇的引誘而逃逸。

相關鏈接:烏鶇飼養要點

從春秋早期到清代中期,烏鶇一直被當作與八哥一樣的寵物鳥為人們籠養。另外,由於烏鶇體型較大,一度是被獵的主要鳥種,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這種鳥在野外已經極少見。國家嚴格進行槍支管理後,目前烏鶇的數量已經恢複到自然的水平上。在湖北,烏鶇是最常見的前六種留鳥之一,其他五種是灰喜鵲、麻雀、白頭鵯、八哥、大山雀。

烏鶇為我國南方喜歡飼養的歌鳥。野生成鳥野性大,難馴熟,故多掏取幼鳥人工喂養。雌性成鳥與雄鳥稍不同,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羽均黑褐色,背部色稍淡;頦和喉淺栗褐色,綴以暗紋;下體餘部亦黑褐,但稍沾栗。幼鳥雌雄較難區分,一般認為雄性幼鳥初級飛羽有明顯金屬光澤,雌性幼鳥無此光澤或不明顯。

飼養烏鶇用八哥籠為宜,也可用畫眉籠,或自製類似大小、亮底、條間距2厘米的竹籠。

掏到烏鶇雛鳥,一般喂豆製品(如白豆腐幹或白豆腐皮),切成適口小塊用竹簽挑著喂;最好再加新鮮肉沫拌粉料(如點額粉、雛雞料搓的20%的熟雞蛋黃等)調成稠粥狀,用竹蓖挑著喂。

成年烏鶇以雞蛋大米或雞蛋小米為常備飼料,每天喂一食抹(食缸)軟料(肉沫+熟雞蛋+水果沫+菜沫+昆蟲),兩小時內吃完為度。

大約10月份,幼烏鶇已換成鳥羽衣,是學口的好時期,應開始遛鳥。每天清晨提鳥籠到公園或郊外讓它聆聽鳥叫,或使其跟“教師鳥”學口。

日常管理的重點是食水的衛生,籠子和用具的清潔。夏季每天水浴一次,冬季設法提高室溫,保證每周水浴一次。換羽期飼料中一定要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劑,否則常會因脫不下羽毛而難以過冬。

領岩鷚

領岩鷚分類雀形目,岩鷚科,岩鷚屬。俗名岩鷚、大麻雀、紅腰岩鷚,在我國常見於中國東北及中北部、喜馬拉雅山脈及青藏高原林線以上的高山草甸灌叢及裸岩地區。在中國東北繁殖的鳥冬季在東部省份越冬。

領岩鷚體長18厘米,似麻雀但稍大,頭部為灰褐色,腰部栗色,尾羽為黑褐色,有較淡的淡黃褐色邊緣;中央尾羽有很寬的栗色端緣,外側尾羽的末端有白色緣斑,頦和喉灰白色,羽毛近端處有“V”字形灰色和黑色相間的橫斑;上腹及兩肋栗色,各羽有較寬的白色邊緣;下腹淡黃褐,各羽有暗色橫斑;尾下複羽的基部灰色,次端為黑栗色,末端為白色。幼鳥整個下體褐灰色,有淡黑色條墳,嘴裂為顯著的橙紅色。

領岩鷚為高山鳥,棲息於2200~3100米左右的高山針葉林帶及多岩地帶或灌木叢中,冬天下降至溪穀中棲息,7~10個一小群或一對對的在灌木叢中或冬天的雪地上跳躍,常由一個岩石上飛向另一個岩石。性較羞怯,見人常藏匿在灌木叢中。鳴聲除平常飛翔時發出的高聲外,還有一種多變化的婉轉動聽的鳴聲。

常在岩石附近及灌木叢中尋食。食物以昆蟲為主。兼食蓼科和車前子及其他種類的果實等。

繁殖時期約在6~7月間。巢置在多岩山地的岩石下及岩隙間,以禾本科的穗、枯莖、枯葉、細草根、細枝及苔蘚等製成,為碗形,鋪有殘羽、獸毛或纖維狀細莖等。卵每產3~4枚,青色,孵化大約15日而出雛。雌雄共同育雛。

相關鏈接:領岩鷚飼養要點

野生成鳥不易馴熟,長時期飼養才能小聲鳴叫,故一般隻飼養當年幼鳥,第二年換羽後方能馴熟、大聲鳴囀。黃雀籠或山雀籠最合適,封閉籠底(死底)上鋪布籠墊。

岩鷚科的鳥如果按食穀鳥飼養,很少能養到“大叫”。因為岩鷚科在自然界主食昆蟲,而不主食植物種子。飼養岩鷚喂雞蛋(占20%)小米或蛋黃搓雞料麵,每隔兩天喂少量昆蟲幼蟲和青菜葉,它能生活得很好。

岩鷚容易飼養,管理簡單。除保證常備料清潔、充足外,每隔日換一次飲水,每周清刷一次鳥籠及罐、棲杠即可。水浴視鳥的需求,如鳥自行沾水罐中水洗浴時,則供給浴水。這種鳥耐寒,冬季無需保溫。不必遛鳥,隻需掛高處就能起興。

棕眉山岩鷚、褐岩鷚、棕胸岩鷚等,均可參照上述飼養、管理方法。

紅點頦

紅點頦又名紅頦、點頦、紅喉歌鴝、紅脖野鴝。屬雀形目、翁鳥科、鶇亞科。夏季在我國的東北、青海和四川北部繁殖,冬季在我國的西南部越冬。

紅點頦是我國傳統的籠養鳥。過去,多在皇家宮廷中飼養,北京天橋的三鳥樓、五家茶館也有專門喂養。這種鳥經過換食調養後鳴叫,再配上精製的籠子,出口價格很高。

紅點頦身體修長、俊俏、體長約16厘米。雄鳥體羽大部分為橄欖褐色,各羽的中央略現深暗色。喉部赤紅色,眼上有一白色眉紋。胸部灰色,兩肋棕褐色,腹部白色,雌鳥喉部白色,眉紋淡黃色。

紅點頦為地棲性鳥,常在平原繁茂叢中、蘆葦叢、沼澤地歡快跳躍。雄鳥羽色美麗,並善鳴叫。鳴聲多韻而婉轉,十分悅耳。極善模仿蟋蟀、金鈴子、油葫蘆、金鍾兒等蟲的鳴聲。紅點頦是食蟲鳥,主要吃直翅目、半翅門、膜翅目的昆蟲。在自然界中生活很好,但提到籠中很難飼養,如果換食不當,將會很快死亡。一隻紅點頦一般活5年左右,盡管成鳥和幼鳥均可養熟,但以養幼鳥為好。

紅點頦是食蟲鳥,常食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及幼蟲和少量植物性食物。

繁殖期發出多韻而悅耳的鳴聲,常清晨、黃昏以至月夜歌唱。營巢於有灌木或草叢掩蔽的樹叢地上,巢為橢圓形、帶灰的藍綠色。

相關鏈接:紅點頦飼養要點

紅點頦、藍點頦、籃靛頦、四喜等都是人們喜愛的鵪(亞)科的歌唱籠鳥,但由於較難飼養、壽命短(約5年),飼養者不太多。

紅點頦雄鳥和雌鳥容易區別,雄鳥喉部具較明顯的色彩。而雌性沒有或者較暗淡。雄鳥一般要求“亮眉”(眉絞長、潔白、)“亮岔”(紅點頦的顴紋明顯)。喉部色彩鮮豔,塊大。紅點頦的所謂“脯紅”(胸腹染紅斑)是罕見的。

成鳥、幼鳥均可養熟,但以養當年幼鳥為好,因適應性強、壽命也長。“春藍秋紅”的說法是沒有科學道理的,因為無論是紅點頦還是藍點頦,春季捕到的都是成年鳥,正向繁殖地遷徙,生殖腺已開始發育,難於飼養。另外,春季捕的鳥還未換過食,夏季就到來了,飼料易變質,鳴叫不多日子就到了終止鳴叫的換羽期。秋季捕到的多為幼鳥,容易換食。而且氣候漸涼爽,一旦成活,就可以鳴叫冬、春兩季。所以無論紅點頦、藍點頦都是以秋天捕捉為好。春季應禁止捕捉,以保護自然界的種群。

幼點頦與成鳥的區別是:幼點頦羽色較深,翅複羽端有棕色點或邊緣,俗稱“膀點”。

各地飼養點頦的籠子基本都是用竹製圓籠。籠多為亮底,但一般下邊無托糞板,而用能吸濕的布墊。因為這類鳥是典型的食蟲鳥,與雜食鳥不同。糞便較稀而量小。當然,在人工飼養下,鳥的排便量與飼料的質量有關,飼料粗糙,鳥消化吸收不好,吃得多,排便多。飼料精,適應食蟲鳥消化道的特點。消化吸收好,排便量就少。經驗豐富的人能從點頦的排便量、糞便的粗細判斷飼料配比是否適合以及鳥歌唱的情況是大叫、小叫,還是未開口等。

架養點頦便於欣賞鳴囀時載歌載舞的優美姿態,一般為弓形架或彎架,很講究。

日常以粉料(俗稱“客食麵”)為基本飼料,可把綠豆麵、玉米麵、熟雞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1的比例搓勻晾幹,加適量“禽用添加劑”。另外,還有以雞蛋、小米或加工精細的雞用混合粉料搓熟雞蛋黃為基本飼料的。

除食罐內經常保持有粉料外,每天還要喂一食抹軟食,即把粉料加牛羊肉沫、菜沫用水調成粥狀。在換羽期每天給幾條麵粉蟲或玉米螟幼蟲,以增加營養。

新捕來的野鳥,為防止羽毛損傷,保持安定和減少體力消耗,需要“捆膀”。就是把鳥兩翅最外側的4~5枚飛羽在腰部交叉,用棉線結紮,並把其餘飛羽翻於結紮處上方。有的鳥如果還是抓籠擦尾,還需把整個尾尖捆上。

把“捆膀”的鳥入籠中用籠套罩上,保持環境昏暗,把粉料、鮮肉沫放在食抹內加水至稀粥狀,稀的程度掌握在料麵下沉時表麵有一薄層水。若有麵粉蟲、玉米螟幼蟲甚至蒼蠅,可在水麵上放幾個,並撤掉水罐,放置安靜地方。每隔1~2小時觀察一次,發現食抹內水幹就再加點水。如若蟲子被鳥吃掉了,就把切成小段的蟲子撤在水麵上。當發現鳥已啄食軟料(表麵有坑或者吃去許多)就算“認食”了。吃完後再添新的軟料,經1~2天後可把籠套打開,並懸掛於高處。一周後放入食罐和水罐,分別添上粉料和水。一直堅持喂軟食,但濃度可逐漸加大,量減少,一天一食抹,以兩小時或半天之內吃淨為度。

食、水要每天換新的,2~3日清洗一次籠底的布墊或托糞板、棲杠。因糞便腐蝕性強,容易汙染足趾,使足趾脫落。

紅點頦喜歡水浴,但不要太勤,冬季更要注意。一般可在每次清刷籠墊或托糞板前放淺水盤供其洗浴,然後再清刷。

要飼養好點頦,換羽期也很關鍵,此期常出現換羽不齊或羽毛脫不下來,這樣,就會影響美觀、鳴叫,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管理上除注意供給活的動物性飼料外,還應讓鳥經常清晨去草叢中“搭”露水。即把籠墊或托糞板去掉,亮開籠底後貼著草遛。有的人幹脆把換羽期的鳥放進罩有草叢的籠中飼養。這樣不但有助於點頰換羽,並且脫換出的新羽毛更漂亮。

紅點頦鳴叫多是“本口”,委婉動聽,頗似流水,故人們常說點頦發水音,叫口中多有蟲鳴,而且晝夜都可鳴叫。因而在鳴囀盛期,應每天放在燈下使其鳴叫1~2小時,否則夜間會不安,俗稱“鬧籠”。

紅嘴山鴉

紅嘴山鴉,雀形目,鴉科,山鴉屬。拉丁名Pyrrhocoraxpyrrhocorax(Linnaeus),英文名Red—billed Chough,別名紅嘴山老鴉、山烏、紅嘴烏鴉、紅嘴老鴉、山老鴉,藏名音譯群尕。

通體黑色,體長約36厘米,與一般烏鴉相同,但嘴細長而稍彎曲,並呈朱紅色。叫聲與棲息地和鴉科其他種不同,易識別。夏羽通體純黑,並有藍色金屬反光,兩翅和尾的表麵閃綠色光澤,雌雄相似。虹膜褐色;嘴呈朱紅色;爪黑。幼鳥兩翅和尾閃爍著金屬光澤,與成鳥一樣,全身餘部均純黑褐色,而無輝亮。叫聲似雲“Jiu、jiu、jiu,ji—jiu、jiao”,毫無變化,音調較一般烏鴉高而尖銳。

棲息在山地,平時結成群集,飛翔山穀間,有時散見於近山平原的田地或園圃間覓食。特別是岩石裸露的山頭周圍,更喜棲息,平時結成群,飛翔於山穀間、山頭上空,有時也散見於近山平原的田間或園圃間,林緣周圍覓食,有時和寒鴉混在一起飛行。食物主要是薔薇科果實、雜草種子、野生植物的嫩芽和種子及昆蟲。紅嘴山鴉好鬥,在野外可經常見到它們在空中追鬥,驅趕甚至包括鷹、隼等猛禽。

繁殖在3~6月間,結群營巢在高山懸崖絕壁的窟窿或裂隙間。巢以枝條、嫩枝等築成,內鋪以獸毛、殘羽及其他碎屑等。卵4枚,卵殼近白色而綴以大小不等的灰藍、淡紫以至黃褐色斑點,在卵的鈍端尤多而顯著。

紅嘴山鴉結小群至大群活動,分布於占北界、中東、俾路之斯坦、喜馬拉雅山脈、中亞及東亞。國內生活於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脈的中高海拔區、東北部較低海拔處的建築物及農場周圍。省外分布於東北及新疆、內蒙古、寧夏、甘肅、河北、山西、陝西、山東、四川、雲南、西藏等。其中亞種brachypus分布於中國北部及東部;himalayanus為整個青藏高原至四川及雲南西北部的留鳥;cent—ralis於新疆及西南部塔什庫爾幹地區。

青海全省均有分布,多在山嶽地方。在青海,海拔2000多米的山區至4500米的高原均可見到,甚至在6700米的高地,還有人觀察到。

雜食性鳥類,一方麵危害農林牧類中心,一方麵在農業區也危害農作物,特別在春播時期,捕食種子,危害明顯,要因地製宜,加以控製。

一般是在崖的洞穴中掏取幼鳥飼養。紅嘴山鴉雖然善仿人言,但一般飼養它主要是為玩賞。馴熟後的紅嘴山鴉能跟隨人飛舞,跟人下農田,在犁後啄食昆蟲幼蟲及蛹,收工後一起回家。

飼養紅嘴山鴉無專用籠,需自行製作。因其嘴破壞性甚強,宜用較粗的鉛絲(12號),大小為100×80×100厘米。食、水罐均為鐵製。底亦為鐵網(或鐵柵),便於糞便漏下。籠下墊起,鋪細砂。

紅嘴山鴉為雜食性鳥,可用玉米、高粱、小麥、大米等為主食,經常給些肉條、水果、昆蟲、小鳥以至雛雞之類即可。

紅嘴山鴉不畏人,即使是野生的成鳥經過一個時期的飼養也不怕人了,甚至攻擊人,故要特別注意安全。粒料每周洗刷籠子時添換一次,串籠時要小心;水罐掛籠外,上留有鳥頭能伸出飲水的孔、供飲水用。每天要更換飲用水;肉條或昆蟲用手拿著喂,同時教以簡單話語,這樣不僅可使鳥馴熟,還能學會“說話”。

黑頭蠟嘴雀

又名梧桐、大蠟嘴。分類屬雀形目,雀科。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中國東北、北朝鮮及日本;越冬至中國南方。

黑頭蠟嘴雀是雀科中大型種類,體長約21厘米。除頭部黑色外,全體灰褐色,由蠟黃色、粗而圓錐狀的大嘴而得名“蠟嘴”;翅黑色有白斑,尾也呈黑色。雌鳥和雄鳥無明顯區別。

在春秋季節結群飛行,在各種地形環境都可見到。由於飛行速度快,在飛過時可聽到翅膀振顫的聲音。鳴叫似哨音,在繁殖期有美妙的歌聲。主食樹的堅果、種子和芽,也兼食少量昆蟲。春季在樹枝上營巢,巢呈碗狀,每次產3至4枚卵,卵灰藍色有暗斑紋。

相關鏈接:黑頭蠟嘴雀飼養要點

黑頭蠟嘴雀的叫聲洪亮,婉轉的哨音很好聽,但多數人飼養它是為了玩賞。因蠟嘴雀容易馴熟,體型較大,且嘴強有力,經調教後能學會其他小型鳥學不會的技藝。雄鳥、雌鳥和幼鳥均可調教,但人們多喜歡當年出生的幼鳥。

黑頭蠟嘴雀的籠子沒特殊要求,隻要不影響跳躍即可。如作為訓練用,可用脖鏈拴著,放在鳥架上。一般用的鳥架為竹製的,長約40~50厘米,直徑1.5厘米,中間一段纏上棉線,便於鳥棲息。黑頭蠟嘴雀喜歡吃麻籽、葵花籽、蘇子等油料作物的種子。這些食物在訓練時可作為獎勵用,平時不可喂多,以雞蛋米和蔬菜、水果為主。剛買來的鳥,性情比較急躁;所以上架一定要注意脖鏈的長度,以免纏頸死亡。如果鳥的情緒無法穩定,上下翻飛,可用水將羽毛淋濕,控製使其正常活動;也可喂給葵花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