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其他寵物(3 / 3)

①野外婚配自由戀愛,夫君通過競爭,由最強者參加婚禮,可謂良種。而在飼養條件下,通過拉郎婚配,甚至不經熊貓“同意婚配”而人工授精,其婚配的質量就有優劣之別了。

②野外懷孕期間的食物先是大量的竹筍,後又是營養豐富的竹葉,人工飼養營養並未如此模擬。

③野外產房在黑暗,安靜的高山樹洞,有安靜和良好的小氣候環境,坐著用背阻塞洞口,保溫好,保證不致壓死幼仔,半歲後母親吃食大量竹筍奶水好。而在飼養條件下卻不易達到非常充足的奶水,且雌獸多數隻帶一仔,如有多仔棄之,又容易壓死幼仔。

④野外雌獸照顧仔獸時間長,仔獸在滿1歲半時才離開母親,在這之前母親一邊喂奶一邊教仔獸食竹子。而飼養條件下為了使母獸及早發情,往往較早地強製斷奶移走了幼獸。

⑤由於高山紫外線強,氣候寒冷,各種致病細菌繁殖很慢,特別是大熊貓在野外受到很好的鍛煉,抵抗力較強。而在飼養條件下大熊貓生活於溫暖環境,細菌多,活動少,鍛煉也少,抗病力差。因此容易生病。人工授精易獲得雙胞胎,從1963~1993年國內外繁殖成功的計有北京、成都、福州、臥龍、重慶、墨西哥、日本等13處,共計100胎,產仔共148隻,存活42隻,其中有46胎為雙胞胎。占總胎數的46%,53胎為單胎,占總數的53%,1胎產3仔,占1%。在46胎雙胞胎中,人工授精或人工授精兼自然交配的有22胎,占雙胞胎總數的48%,自然交配的雙胞胎僅占52%,這種現象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由於雌體在發情期能排出兩個以上卵,每胎產2仔是由不同的兩個卵受精後發育成,1胎產3仔,則由3個卵受精發育而成,都是由於大熊貓具有異卵雙生的條件,再是由於采用人工授精配種要較自然交配持續期長,次數多,間隔短,精子注入到雌獸生殖道部位深,故容易產多仔。人工授精懷孕率低於自然交配,是由於自然交配時大熊貓能本能地選擇或接受最佳配種期,故在野外它們雖一天僅一次或幾次交配,一般都能受孕,而人工授精主要根據其行為、生理和生化指標判斷最佳配種期,由於受技術條件限製和判斷誤差,很難準確判斷最佳配種期,故人工授精後空懷的概率大。

揚子鱷

揚子鱷別名中華鼉、土龍、豬婆龍,屬於鼉科。揚子鱷生活在淡水裏,主要分布在我國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曾稱霸於中生代,那時,地球是它們的天下。後來因為環境變化,恐龍等許多爬行動物不能適應而絕滅了;而揚子鱷等爬行動物卻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征。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

揚子鱷生活在水邊的蘆葦或竹林地帶。

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鱷類,也是世界上瀕臨絕滅的爬行動物之一。它的身體不如非洲鱷和泰國鱷的體型那麼巨大。成體全長可達2米左右,尾長與身長相近。頭扁,吻長,外鼻孔位於吻端,具活瓣。身體外被革質甲片,腹甲較軟;甲片近長方形,排列整齊;有兩列甲片突起形成兩條脊縱貫全身。四肢短粗,趾間具蹼,趾端有爪。身體背麵為灰褐色,腹部前麵為灰色,自肛門向後灰黃相間。尾側扁。初生小鱷為黑色,帶黃色橫紋。揚子鱷的吻短鈍,屬短吻鱷的一種。因為揚子鱷的外貌非常像“龍”,所以俗稱“土龍”或“豬婆龍”。上世紀70年代,它被攜出國門,雲遊歐洲,名揚世界。

在江湖和水塘邊掘穴而棲,性情凶猛,以各種獸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和甲殼類為食。但有時會襲擊家禽和壓壞莊稼,加上它長相“醜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有害動物而被捕殺,所以數量稀少。揚子鱷每年10月就鑽進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來活動。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7~8月份產卵,每窩可產卵20枚以上。卵產於草叢中,上覆雜草,母鱷則守護在一旁,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約為60天。

有人把揚子鱷稱為鱷魚,把它看作是魚一類的水生動物。其實揚子鱷沒有鰓,也不是水生動物,隻不過揚子鱷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具有水陸兩棲的本領而已。這樣,揚子鱷就擴大了生活的領域,使它們容易在生存鬥爭中成為優勝者。

揚子鱷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的灘地或丘陵山澗長滿亂草蓬蒿的潮濕地帶。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領,頭、尾和銳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話說“狡兔三窟”,而揚子鱷的洞穴還超過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幾個洞口,有的在岸邊灘地蘆葦、竹林叢生之處,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麵上有出入口、通氣口,而且還有適應各種水位高度的側洞口。洞穴內曲徑通幽,縱橫交錯,恰似一座地下迷宮。也許正是這種地下迷宮幫助它們渡過了嚴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時也幫助它們逃避了敵害而幸存下來。

揚子鱷喜靜,白天常隱居在洞穴中,夜間外出覓食。不過它也在白天出來活動,尤其是喜歡在洞穴附近的岸邊、沙灘上曬太陽。它常緊閉雙眼,爬伏不動,處於半睡眠狀態,給人們以行動遲鈍的假象,可是,當它一旦遇到敵害或發現食物時,就會立即將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動,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敵害或追逐食物。

揚子鱷如在陸地上遇到敵害或獵捕食物時,能縱跳抓捕,縱捕不到時,它那巨大的尾巴還可以猛烈橫掃。遺憾的是,揚子鱷雖長有看似尖銳鋒利的牙齒,可卻是槽生齒,這種牙齒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隻能像鉗子一樣把食物“夾住”然後囫圇吞咬下去。所以當揚子鱷捕到較大的陸生動物時,不能把它們咬死,而是把它們拖入水中淹死;相反,當揚子鱷捕到較大水生動物時,又把它們拋上陸地,使獵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塊食物不能吞咽的時候,揚子鱷往往用大嘴“夾”著食物在石頭或樹幹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軟或摔碎後再張口吞下,如還不行,它幹脆把獵物丟在一旁,任其自然腐爛,等爛到可以吞食了,再吞下去。揚子鱷還有一個特殊的胃。這隻胃不僅胃酸多而且酸度高,因此它的消化功能特別好。

揚子鱷的子孫曾興旺發達過,七八十年前,安徽蕪湖萬春圩一帶的河灘上還生活著很多揚子鱷。據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可是到了1949年,那裏已很難聽到揚子鱷的吼叫聲了。現在,揚子鱷的分布區不斷縮小,數量也日益減少。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分析起來,主要還是棲息地環境的破壞。加上揚子鱷全身都是寶,它的肉曾是宴席上的佳肴,它的皮是製造高檔革製品的上好材料,它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因此遭到人們的亂捕濫殺。又因為揚子鱷是一種肉食性動物,能在圩堤上挖穴打洞,因此農民曾把它當作有害動物,見了就捕殺。揚子鱷已處於幾乎要絕滅的境地。

為此,我國政府於1972年將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7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將它列入重點保護動物名錄,禁止貿易。1981年,據專家估計,野外生存的揚子鱷僅有300~500條,這一物種可能在10年內絕滅。然而令人高興的是,時至今日,揚子鱷不僅沒有絕滅,而且數量已大大增加。這一人間奇跡又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

為了保住揚子鱷這一物種,改變瀕臨絕滅的狀況,讓它世世代代生存發展下去,我國政府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人力,建立了安徽國家級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和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

可是僅靠揚子鱷自身的繁殖,仍無法挽回種群趨向絕滅的總趨勢。從70年代起,我國的科學工作者邁上了充滿坎坷的人工繁殖揚子鱷的征途,現在我國人工孵化鱷卵、人工繁殖鱷群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他們不懈的努力下,揚子鱷的數量已從建場初期的170條增加到4000多條,現在每年的繁殖數量都在1000條以上,揚子鱷已成為被國際貿易公約批準的第一種可以進行商品化開發利用的受脅動物。

關於揚子鱷,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發生在我國浙江省長興縣一個叫尹家邊的小村莊裏。1982年,尹家邊的農民捕獲到一雌一雄兩條揚子鱷,雖然生活窮困,但他們懷著“決不讓國寶在我村失傳”的樸素信念,自發建立了也許是世界上最小、最簡陋的自然保護區。尹家邊的村民用一雙勤勞的雙手和一顆赤誠的心,為國寶——揚子鱷自行做窩12次,產下了236枚卵,並孵出幼鱷208條,存活了170條。人們保護了揚子鱷,揚子鱷一定會為人類造福。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安徽省宣城地區。麵積44300公頃,1975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揚子鱷及其生態環境。

本區地處江南占陸與金陵凹陷的過渡地帶,全境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地形錯綜複雜、溝塘、渠、壩星羅棋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池塘、溝衝、山窪和水庫中,分布有我國特有的,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有“活化石”之稱的揚子鱷。揚子鱷與美洲密西西比河鱷為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兩種淡水鱷,數量極其稀少,被國家的列為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保護區建立以來,通過采取就地保護和人工繁殖相結合的措施,使揚子鱷的種群得到較大幅度的增長,初步解除了該種瀕臨滅絕的危險。

雙角犀鳥

在中國分布於雲南西南部兩雙版納州的猛臘、景洪、臨滄地區的耿馬、滄源、德宏州的盈江那邦,為留鳥。國外分布於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及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等地區。

雙角犀鳥是大型鳥類,也是我國所產犀鳥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達120厘米左右。雄性成鳥長著一個30厘米長的大嘴和一個大而寬的盔突,盔突的上麵微凹,前緣形成兩個角狀突起,如同犀牛鼻子上的大角,又好像古代武士的頭盔,非常威武,因此得名雙角犀鳥。雌鳥的羽色和雄鳥相似,隻是盔突較小。有趣的是雄鳥眼睛內的虹膜為深紅色,雌鳥的卻是白色,在它們的眼睛上還生有粗長的睫毛,這是其他鳥類所少見的。

雙角犀鳥是一種留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常綠闊葉林,尤其喜歡靠近湍急溪流的林中溝穀地帶。它在繁殖期間常單獨活動,非繁殖期則喜歡成群活動於高大的榕樹上。每到果實成熟的季節,犀鳥群大多固定在一個地點取食,直到食物吃盡才更換新的取食地點。它們也常常成群飛行,一個接一個地前後魚貫前進。飛翔時速度不快,姿態也很奇特,頭、頸伸得很直,雙翅平展,作幾次上下鼓動後,便靠滑翔前進,然後再鼓動幾下翅膀,如此反複進行,如同搖櫓一般。由於翼下的覆羽未能掩蔽飛羽的基部,所以在飛行時飛羽之間會發出很大的聲響。它在鳴叫時,頸部垂直向上,嘴指向天空,發出粗厲、響亮的叫聲。日落時,便飛到為密集的葉簇所遮蔽的大樹頂上過夜。

雙角犀鳥的食量很大,食性也很雜,主要以各種熱帶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大的昆蟲、爬行類、鼠類等動物性食物。一般在樹上覓食,也有時在地上。犀鳥的大嘴看起來很笨重,實際上它既是工具又是武器,使用起來卻非常地靈巧,可以輕鬆自如地采摘漿果,輕而易舉地剝開堅果,還能得心應手地捕捉鼠類和昆蟲。每年的3~6月是雙角犀鳥的繁殖期,巢大多是選擇森林中的菩提樹等高大喬木上的天然樹洞,對其進行加工和修整而成。這種樹洞又大又寬,離地麵也很高。每窩產卵通常為2枚,少數為1枚或3枚。雌鳥承擔孵卵,孵化期大約為31天。有趣的是,雌鳥在孵卵期間用自己吃剩下的食物殘渣和糞便混合後堆積在洞口,將洞口封閉縮小,同時雄鳥也在外麵用它的大嘴銜泥,並混合果實、種子和木屑將洞口封閉,僅留一個小孔讓雌鳥嘴端能夠伸出,頗有點“金屋藏嬌”的意味。雌鳥在洞中孵卵、育雛,既安全,又舒適,不怕風吹日曬,還有利於保護雛鳥免遭蛇類、猴類和猛禽等的威脅和侵害。雌鳥和雛鳥排便時,把肛門對準洞口,直接噴射出去,雌鳥還不時地用嘴將洞內的汙物清除出洞口,以保持洞內的清潔。雌鳥在雛鳥孵出後還要進行一次徹底的換羽,這時幾乎沒有飛翔的能力,換羽之後,便將洞口的封閉物啄破,與長大的雛鳥一起飛出來。整個孵卵、育雛期間的食物,全由雄鳥供給。為了使“嬌妻愛子”們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雄鳥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飛到外麵覓食。這時,雄鳥還會將自己砂胃中的一層壁膜脫落下來,吐出體外,形成一個薄囊,它就用這個薄囊臨時貯存覓到的漿果、堅果等食物,帶回巢中。如果雌鳥沒有伸出嘴來迎候,雄鳥便用嘴輕輕地敲打樹幹,通知雌鳥取食。因此,到繁殖期結束的時候雌鳥和雛鳥都長得很肥胖,而雄鳥卻累得精疲力盡,瘦骨嶙峋。

由於雙角犀鳥奇特的繁殖習性,產地的傣族同胞都叫它“愛情鳥”。

在現實生活中,雙角犀鳥奇特的封閉式繁殖習性雖然能夠保證雌鳥和雛鳥不被大敵襲擊,但在人類的不法行為麵前,卻顯得無能為力,甚至會帶來更大的災難。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出外覓食的雄鳥慘遭偷獵者捕殺,雌鳥和雛鳥由於得不到食物供給,像“玉砍”一樣被活活餓死在洞中。因此,必須堅決地鏟除偷獵,以及盜伐林木、汙染環境等現象,才能使它們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生活,繁衍生息。

犰狳

犰狳,俗稱“披甲豬”。貧齒目的1科。體長12.5~100厘米,尾長2.5~50厘米,體重可達50千克以上;上體兩側和4肢外側常覆蓋著骨板與鱗板,構成保護軀體的盔甲,這一盔甲由幾列可動的橫帶分成前後兩部,橫帶間由彈性皮膚連接,可將身體蜷縮成球狀,以防禦天敵侵害;耳小;舌能伸縮;前肢3~5指,指爪彎曲強大,後肢5趾,具爪;牙齒細小,釘狀,終生生長。共9屬21種,分布從北美洲至南美洲。

盡管犰狳怪模怪樣,長相介於豬和穿山甲之間,犰狳還是和食蟻獸和樹懶等樹棲哺乳動物血緣最為接近。它和它們一起被列為曾被稱為“貧齒目”的一類古代物種。雖然字麵上“無齒”,但是和食蟻獸不同,犰狳的確有一副簡單、牙一樣的圓形“牙齒”。這一目類已於最近被更名為異關節亞目。

犰狳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明顯特征是它的一副鱗狀鎧甲。就是因為這副甲胄,它被西班牙征服者冠以“披甲豬”之稱。在西班牙人在中美洲肆虐的時代,他們常常見到阿茲台克部族人中的小販在村鎮的集市上用犰狳肉換取可可豆,他們也注意到犰狳肉“非常美味可口”。

盡管現在一些人仍然獵取犰狳,取其肉食用,取其皮製成籃筐,但是犰狳主要還是作為科研對象,用來研究遺傳學和胚胎學。科學家有可能證明在徹底消滅麻風病的努力中,犰狳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遙遠的過去

雖然動作緩慢、笨拙,外表傻乎乎的,犰狳卻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5500萬年。在冰河期,它是繁茂的一個種群,至少包括體重達2000磅的一種叫雕齒獸的巨獸。千百年後,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滅絕了,隻有20個物種幸存下來。其中,除了一個物種之外,都生活在拉丁美洲。在南美熱帶雨林中的犰狳,有5英寸長的小家夥,也有100磅重的巨獸。

可以抵禦大部分食肉動物的一身甲胄是犰狳得以存活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副甲胄包括由鱗狀角質化表皮包裹的骨質薄片。它像盾一樣護衛著頭、背、肋、足和尾部。甲胄上還有一係列的皺裂,使身體可以在自由移動中隨意彎曲,盡管這套甲胄使犰狳行動起來步態僵直、古怪。在覆蓋著鎧甲的頭部長著兩隻明顯特大的耳朵。犰狳的下腹部和腿內側沒有這種獨特的甲胄,但是有厚厚的表皮包裹。

九皺犰狳因背上的九條皺褶而得其名。它是在美國現存的唯一物種。它體長10英寸,有9~15磅重。從生態學角度看,它從美國內部邊界遷入美國的時間並不十分久遠。當巴拿馬地峽在900萬年前重新連接南北美大陸時,犰狳、負鼠和碩大的地獺與其他動物一起走過地峽遷徙至北方、碩大的地獺在上次冰河期即將結束時滅絕了。犰狳卻活了下來,但僅限於一定的區域,而負鼠卻成功地散布到北美大陸各處。

在美國,在人們開墾荒原、消滅了犰狳的天敵之前,它的分布一直局限於南方。科學家埃莉塔諾·斯托爾斯發現犰狳對麻風病極易感染,是天生的病菌培養體。主要由於她的工作和全美健康組織的資助,犰狳的寄生實驗中心在南北美洲和歐洲大量建立起來,成為廉價的麻風病菌來源。這就為促進生產更為有效的疫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受到麻風病和艾滋病之間共性的啟發,科學家正在進行調查研究,來弄清是否可以把犰狳作為實驗載體來幫助探求艾滋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也許有一天,這種怪模怪樣的犰狳會在治療人類的“沉屙”和“新疾”兩個方麵都扮演起關鍵角色。

犰狳會因各種食肉天敵的捕食而夭折。這些天敵包括狗、美國山貓、熊和郊狼。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犰狳會奔向附近的樹叢,用濃密的枝條作屏障,或者團成一個緊密的球體。如果有一兩分鍾的時間進行躲避,它會飛速地刨出一個可以緊緊裹住身體的洞穴,這使得攻擊者幾乎不可能把它拽出來。

不過,犰狳最大的天敵還是人和車輛。它天生近視,又有上公路覓食死亡獵物的習性,所以它常常會出現在公路上。犰狳所具有的“自然驚嚇反應”使情況變得更糟。一受到驚嚇,犰狳便向上跳躍,恰恰就撞在途經車輛的下部。

“益”、“害”兼有

犰狳是一種益獸,能吃掉大量的白蟻、火蟻、甘蔗蛀蟲、蠍子、切根蟲和其他害蟲。但是另一方麵,當昆蟲食物缺乏時,犰狳就要轉向農田。它可以使花生、玉米和甜瓜等莊稼造成嚴重損失。從生態角度講,犰狳的洞穴也為習慣穴居的貓頭鷹、家兔和負鼠,甚至鼻鼠提供了理想的寄居洞穴。但是犰狳的洞穴也損害了大堤和路基的安全性,還常常使得過路的牲畜摔斷腿骨。犰狳肉的鮮美,使得它長期以來成為獵人的捕殺對象。據說經過烘烤,它有一種鮮美味道,勝過豬肉。甚至時至今日,農村的家庭餐桌上偶爾還會出現這道“窮人的豬肉”。除此之外,在有這種動物棲息的地區,犰狳外皮還被製成籃子或被做成像吉他一樣樂器的弦。

犰狳生性溫順,易於馴養,拿在手中也不用擔心咬手。一些人還把它作為寵物飼養,防治白蟻和其他家中害蟲。但是犰狳的強烈的麝香氣味對家庭環境卻是一種汙染。1928年,這種動物曾在俄克拉荷馬和路易斯安那地區被發現過。自那時以來,犰狳慢慢向北擴張,進入阿肯色州,向東則擴張到海灣邊緣。

另外,一支獨立的佛羅裏達犰狳群體源於一些曾被作為寵物飼養、後又放歸於原野的犰狳。它們在20世紀50年代和擴散到海灣邊緣的犰狳一同出現在這一區域。自那以後,犰狳棲息區域擴大至佐治亞、俄克拉荷馬和堪薩斯。不過,向北方的擴散看來是不可能的。如果冬季過冷,它們會凍餓而死,因為它們沒有冬眠的習慣。

生存本領

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犰狳在哺乳動物中,是具備最完善的自然防禦能力的動物之一。其防禦手段可概括為:“一逃、二堵、三偽裝”。

所謂“逃”,即逃跑的速度相當驚人,犰狳具有令人吃驚的嗅覺和視覺,當它所到處處境危險時,能以極快的速度把自己的身體隱藏到沙土裏。別看它的腿短,掘土挖洞的本領卻很強。曾有人這樣描述犰狳的打洞本領:它打洞速度非常快,你騎在馬上還看見它,但在下馬一瞬間,它已鑽到土裏去了。所謂“堵”,就是它逃入土洞以後,用犰狳的尾部盾甲緊緊堵住洞口,好似“擋箭牌”一樣,使敵害無法傷害它。所謂“偽裝”,就是前述的蜷曲法,全身蜷縮成球形,身體被四麵八方的“鐵甲”所包圍,讓敵害想咬它也無從入手。

為了生存,犰狳除了身上禦敵的甲胄外,還有雜食、晝伏夜出和能夠棲息在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洞穴等有利習性。棲息處可以是茂密的灌木叢、草地、荒野,通常還有一處淺塘或泥坑用來浴身。

白日,犰狳躲在自然形成的洞穴或自掘的洞穴裏,洞穴狹窄,截麵為圓形,直徑大概有8~10英寸,有時可達25英寸長。通常地穴有幾處分支,其中的一個終止在一個巢穴處。巢穴裏麵鋪著柔軟的樹葉和幹草。一隻能幹的犰狳能打幾個洞穴,每個又都有幾處出口。這些洞口隱藏在樹根間、空樹杆裏或堤腳下。

爬行中,犰狳能翻過電籬,在淺水中跋涉。如果河流較窄,犰狳就深吸一口氣,潛進水中,從河底爬上對岸。如果河寬,它就吸入空氣,讓腸胃脹滿,然後遊過去。

在昆蟲食物供不應求時,犰狳就會增加覓食時間,連白天也外出活動。覓食對象也擴大到小型蜥蜴、火龍、蛇、青蛙和蟾蜍。它偏愛蛇蛋,偶爾也吃鵪鶉、火雞和其他地麵築巢的禽蛋和幼禽。有些犰狳也吃偶然遇到的雞蛋和小型哺乳動物。

雌雄犰狳一般占據不同的領地。可是當夏末交配季節到來時,雄犰狳就出發去尋找雌性配偶。交配後,它們再度分道揚鑣。犰狳在孕期有一種獨特的生理機能。一個受精卵會很快分裂為獨立的兩個,然後再分裂為獨立的四個。四個受精卵具有絲毫不差的染色體結構。然後這種分裂停止了。之後在輸卵管中,它們“暢遊”一個月左右進入子宮。一般同一胎出生的幼犰狳都具有同一性別。這一現象使科學家有機會研究同一組基因是如何對動物的後代的生長和發育發揮影響的。

犰狳的懷孕時間決定了小犰狳在每年三月後或四月出生,那時昆蟲食物豐饒。出生時的小犰狳身體發育幾近完成。除了身體大小,各方麵都幾乎和成年犰狳一樣。它們的甲胄柔軟,易於彎曲。隨年齡的增加,鎧甲會變硬。出生後幾個小時,小犰狳就已經可以跟著媽媽去夜襲覓食了。不過,斷奶還要兩個月後。那時,它們就各自外出尋找自己的領地去了。小犰狳兩到三年成熟,除非發生意外,壽命一般為10~15年。

吸血蝙蝠

美國好萊塢拍過一部電影《吸血蝙蝠》,說吸血蝠在夜間會變成人形吸血鬼,這全都是虛構的。其實,吸血蝠隻不過是一種在夜間活動的嗜血動物而已,並不能夠變成會飛而且威力無比的人形吸血鬼。吸血蝠的唾液裏也沒有毒,隻是含有一種使血液不凝固的物質。

吸血蝠是一種身體短小肥胖,腿短毛長,有翼膜,足爪強壯,適於遠跳的動物。最大的體重不超過30~40克。與其他類蝙蝠相比,吸血蝠的爪子更長,牙齒更尖利。上門齒特大,上犬齒成刀狀,均有異常銳利的“刀口”。白天,它們成群地棲息在貼近地麵的矮樹叢中,黃昏時出外覓食,經常在飛翔中捕捉老鼠、青蛙等小動物,把獵物的血吸幹後再把屍體拋掉。當吃不到血時,也吃一些水果和鮮花。

本科食性特殊。它們在天黑之後才開始活動,每晚定時覓食。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嗜吸鳥血,而吸血蝠則吸哺乳類血。它們降落於牛、馬、鹿等寄主附近地麵,然後爬上前肢到肩部或頸部,利用其上門齒和犬齒,能切開幾毫米厚的皮膚,用舌舔食流出的血液。偶爾也在家畜腳上吸血,它能不時迅速跳動,以避免寄主腳的防禦動作而造成傷害。由於吸血蝠唾液中的抗凝血劑,能使血液減速凝固而吸血相當順利。每頭蝙蝠每晚吸血量超過其體重的50%,一隻34克的吸血蝠,每晚大概吸血18克。吸血蝙蝠如此大量吸血,在一些地區妨礙家畜生長,也由於它傳播狂犬病和其他疾病,因此它們是些令人討厭的動物。吸血蝠偶爾也吸人血。

吸血蝠腎髒的機能極為有趣,它有顯著濃縮廢物的能力。吸血蝠在取食後不久便排尿,迅速喪失所吸血液中的大部分水分。這樣,蝙蝠在吸血後能輕裝飛回棲息地,既可減少能量消耗,也可減少危險。回到棲息地後,繼續消化這些脫水的血液,直到形成糞塊,不再喪失水分。

吸血蝠接收超聲波的神經係統不很靈敏,反應不如其他蝙蝠敏捷,因此容易被捕鳥網網住。但是,它們的鼻子很靈,在遠處就能嗅出獵物的氣味。

蝙蝠善飛,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但也許是太精於飛行,長期以來,他們中的大部分幾乎失去了在陸地上行動的本領。不過科學家們對吸血蝙蝠的研究發現,這種蝙蝠具有“令人吃驚”的奔跑能力。

吸血蝙蝠一直都是最令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蝙蝠種類之一。與其他隻能在天空中遊刃有餘的蝙蝠們不同,吸血蝙蝠在陸地上也具有相當強的靈活性,能前行、側身走、後退,想飛的時候一飛衝天,被稱為“會跳霹靂舞的蝙蝠”。它在地麵上可以“躡手躡腳地”向自己選定的目標靠近,比如一頭牛、一匹馬,然後躍上對方脊背,開始吸取血液。而其他種類的蝙蝠們落到地上時,隻能極為笨拙地行進。

《自然》雜誌報道說,吸血蝙蝠引起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丹尼爾·裏斯金和約翰·赫曼森的極大興趣,兩人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測試吸血蝙蝠的陸地移動能力。他們在一個樹脂玻璃製成的籠子中,放置了一個類似跑步機的特製裝置,然後將5隻成年的雄性吸血蝙蝠放上去。

通過高速攝像機觀測它們的運動發現,當“跑步機”以每秒0.56米的低速運動時,吸血蝙蝠隻是以正常的走路步調行走。當“跑步機”開始加速時,這些蝙蝠也利用前肢調整為大步慢跑。令人驚訝的是,它們最高能以每秒1.14米的速度飛快地“奔跑”。以蝙蝠的標準來看,這樣的速度實屬罕見。

雖然吸血蝙蝠具有奔跑能力,但在自然界中它們卻很少展示這一本領。科學家推測,這可能是由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大型牲畜群出現後,獵物資源大為豐富,蝙蝠不需要費力奔跑,就能輕易找到食物。

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又名老鸛,屬於鸛科。東方白鸛沒有亞種分化,繁殖地主要在俄羅斯的東南部,以及我國的東北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也曾繁殖在朝鮮、韓國和日本等地;越冬地主要在我國的華東、華南,以及西南等地區,少數在朝鮮、日本和琉球群島,偶爾也漂泊到俄羅斯的雅庫次克、薩哈林島,以及孟加拉國和印度等地。我國東方白鸛約有2500~3000隻。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遊及以南地區。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態優美。它的體長為110~128厘米,體重3.9~4.5千克。長而粗壯的嘴十分堅硬,呈黑色,僅基部綴有淡紫色或深紅色。嘴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並且略微向上翹。眼睛周圍、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朱紅色,眼睛內的虹膜為粉紅色,外圈為黑色。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翅膀寬而長,上麵的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均為黑色,並具有綠色或紫色的光澤。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的外側除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向內逐漸轉為黑色。前頸的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炫耀的時候能豎直起來。腿、腳甚長,為鮮紅色。

東方白鸛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澤地帶,特別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遠離居民區,具有岸邊樹木的水稻田地帶。冬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大型湖泊和沼澤地帶。除了在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大多組成群體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常聚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覓食時常成對或成小群漫步在水邊或草地與沼澤地上,步履輕盈矯健,邊走邊啄食。休息時常單腿或雙腿站立於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頸部縮成S形。有時也喜歡在棲息地的上空飛翔盤旋。在地麵上起飛時需要首先要奔跑一段距離,並用力扇動兩翅,待獲得一定的上升力後才能飛起。飛翔時頸部向前伸直,腿、腳則伸到尾羽的後麵,尾羽展開呈扇狀,初級飛羽散開,上下交錯,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在空中盤旋滑翔,姿態輕快而優美。它的性情機警而膽怯,常常避開人群。如果發現有入侵領地者,就會通過用上下嘴急速啪打,發出“嗒嗒嗒”的嘴響聲,並且伴隨著頸部伸直向上,頭仰向後,再伸向下,左右擺動。兩翅半張和尾羽向上豎起,兩腳不停的走動等動作,表現出一係列特有的恐嚇行為。

東方白鸛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全部食物中魚類占79%~90%以上,所捕食的魚類中最大的個體可達0.5千克以上,但隨著季節的不同,取食的內容也有變化,在冬季和春季主要采食植物種子、葉、草根、苔蘚和少量的魚類;夏季的食物種類非常豐富,以魚類為主,也吃蛙、鼠、蛇、蜥蜴、蝸牛、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甲殼動物、環節動物、昆蟲和幼蟲,以及雛鳥等其他動物性食物;秋季還捕食大量的蝗蟲,此外平時也常吃一些沙礫和小石子來幫助消化食物。覓食主要在白天,以早晨6~7時和下午4~6時活動最為頻繁,中午在樹上休息或在領地的上空盤旋滑翔。繁殖期覓食活動的範圍大約在500米左右,在食物缺乏時也常飛到1~2公裏,甚至5~6公裏以外的地方去覓食。春季和夏季大多單獨或成對覓食,秋季和冬季則大多組成小群覓食。在地麵上尋覓食物主要依靠視覺,常常伸長頸部,低垂著頭,一邊大步而緩慢地在地麵上行走,一邊四處尋覓,發現食物後急速向前,迅猛地進行啄食。在水中覓食則主要通過觸覺,通常單獨漫步在水邊的淺水處,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水中,一邊緩慢地向前行走,一邊不時的將半張著的嘴插入水中,每分鍾將嘴插入水中的次數一般都在17次以上,平均每5分鍾就能捕獲到1~1.5個食物,捕食的成功率可達65.5%。

東方白鸛於9月末至10月初開始離開繁殖地,組成群體分批地往南遷徙。遷徙時常集聚在開闊的草原湖泊和蘆葦沼澤地帶活動,沿途需要選擇適當的地點停歇,有些地方可以停歇40天以上。遷徙途中它主要是依靠鼓翼飛翔和利用上升的熱氣流進行滑翔,遷徙時間在白天,而且大多在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氣溫最高的時候。遷徙路線大多沿著平原、河岸及海岸線的上空,但春秋兩季是否有著不同的遷徙路線目前尚不清楚。

東方白鸛從前在東亞地區是常見的鳥類,甚至在日本東京市的教堂屋頂上也曾有營巢繁殖的,但在1868~1895年間,由於非法狩獵、農藥和化學毒物汙染等原因,東方白鸛的種群數量在日本逐漸減少,現在僅能在冬季偶爾發現少量的越冬個體。分布在朝鮮、韓國的繁殖種群也已於70年代初絕滅。由於人口密集,工農業的發展,使得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我國東北黑龍江、吉林兩省殘存的繁殖地也變得極為狹小,總數有3000隻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漢沉湖發現的越冬群體達900多隻,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東方白鸛群體。

小知識:東方白鸛與歐洲白鸛的區別

東方白鸛和歐洲白鸛都是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鳥綱、鸛形目、鸛科、鸛屬的鳥類。東方白鸛是1873年發現的物種,但後來大多人都沒有把它當作一個獨立的種,而是列為歐洲白鸛的一個亞種。近年來,東方白鸛作為一個獨立物種的觀點逐漸被人們接受,因為它的確有許多明顯有別於歐洲白鸛的特征:

其一,在形態上東方白鸛無論體型的大小,還是嘴峰、跗蹠和尾羽的長度都比歐洲白鸛大,另外東方白鸛的嘴為黑色,略微向上翹,眼周、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均為紅色,而歐洲白鸛的嘴為紅色,嘴形較直,不向上翹,眼周、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均為黑色,東方白鸛翅膀的顏色較淡,幼鳥的嘴、眼周、眼先和喉部為橙黃色或黃色,而歐洲白鸛翅膀的顏色較深,幼鳥的嘴、眼周、眼先和喉為黑色;

其二,在生態上東方白鸛的性情較為暴躁,攻擊性較強,喜歡棲息在遠離人類居住的地方,營巢於樹上,單獨成對營巢,歐洲白鸛的性情較為溫順,攻擊性較弱,喜歡棲息在接近人類居住的地方,大多營巢於屋頂、煙囪、稻草堆和電線杆等建築物的上麵,常集群營巢;

其三,在行為上東方白鸛對各種入侵者均表現出威嚇性的行為反應,而歐洲白鸛隻有在同類入侵時才有這樣的行為,而且它們此時的動作也不相同,東方白鸛通常是將頸部伸直,左右擺動,兩翅半張,但不上下扇動,腳也隨著頸部的擺動而動,“嘴響”出現在頸部伸向上方之前;歐洲白鸛則頸部彎曲,不左右擺動,兩翅半張,進行有節奏的上下扇動,腳不隨著頸部的擺動而動,“嘴響”出現在頸部向後仰以後;另外東方白鸛在求偶時,雄鳥和雌鳥均有“嘴響”,歐洲白鸛隻有雌鳥有求偶“嘴響”。

其四,東方白鸛和歐洲白鸛的繁殖地和越冬地相距都在4000公裏以上,長期處於生殖隔離狀態。

丹頂鶴

丹頂鶴又名仙鶴,屬於鶴科,在嫩江、鬆花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繁殖;長江下遊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東為旅鳥,在台灣能夠偶爾見到。

丹頂鶴屬於大型涉禽。身體全長約120厘米。羽毛幾乎全為純白色。頭頂裸出部分鮮紅色;額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頰和頸大部為暗褐色。次級和三級飛羽黑色,延長彎曲呈弓狀。尾羽短、白色。嘴灰綠色,腳灰黑色。

棲息於蘆葦及其他荒草的沼澤地帶。常被人冠以“濕地之神”的美稱。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的嫩芽、種子、水生昆蟲、軟體動物和魚類等。

丹頂鶴是一雄一雌製,配偶可維持終身。丹頂鶴的巢很簡陋,多為幹枯的蘆葦、苔草等水生植物的莖、葉和花序。在烏裕爾河上遊,一般每年四月中至五月中旬產卵,每窩通常產兩枚,偶爾也有產三枚的,卵很大,卵殼厚實,呈灰褐色,鈍端密布茶褐色不規則斑塊,卵重250克左右。孵卵期為31天左右,雌雄二親鳥輪流孵卵,但夜間多為雌鳥擔任。雛鳥為早成鳥,出殼後即能蹣跚步行,但如無驚擾,雛鳥並不離開親鳥遠行,四、五天後,雛鳥即隨親鳥在淺水灘的草叢中覓食小魚、蝌蚪、昆蟲和各種植物嫩芽。幼鶴發育很快,八月下旬即能隨親鳥習飛,九月中下旬,早出巢的雛鳥即隨親鳥陸續南遷,至11月初全部遷完。我國的丹頂鶴是典型的候鳥,但留存哈爾濱動物園的丹頂鶴也能在室外過冬。

丹頂鶴羽色素樸純潔,體態飄逸雅致,鳴聲超凡不俗,在《詩經·鶴鳴》中就有“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的精彩描述。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在中國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中被譽為“仙鶴”,成為高雅、長壽的象征,在詩詞和中國畫中,常被文學家、藝術家作為主題而稱頌。其實它與生長在高山丘陵中的鬆樹毫無緣分,而且壽命一般隻有二三年,並不長壽。

丹頂鶴曾廣泛分布在亞洲東部。由於棲息條件改變,數量大為減少,分布區也急劇縮小,據調查其現在的繁殖區,僅見於鬆嫩平原以東至黑龍江下遊和烏蘇裏江流域的低地沼澤,以及日本北海道的釧路濕原,其種群總數量至1981年夏統計已不足1000隻(包括在日本、蘇聯境內的繁殖數)。丹頂鶴的越冬地亦大為縮小,除日本北海道基本上為留鳥外,主要越冬地是朝鮮半島中部和我國長江下遊湖泊地區及沿海一帶。

我國在丹頂鶴等鶴類的繁殖區和越冬區建立了紮龍、向海、鹽城等一批自然保護區。在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越冬的丹頂鶴最多一年達600多隻,成為世界上現知數量最多的越冬棲息地。

黑天鵝

看起來很凶猛的黑天鵝是天鵝族裏非常珍貴的一個品種,原產澳洲。因為它的羽毛是黑色的,所以叫黑天鵝。在人們的印象當中天鵝是美麗、高貴與和平的象征,為什麼黑天鵝的脾氣看起來如此暴躁呢?

其實,黑天鵝大部分時候的確是性格斯文,與人親善的。它的體型很漂亮,頭頸約占全身總長的一半,體重10~15斤,全身羽毛純黑發亮,嘴為深紅色,以其黑裙配紅唇而顯得雍容華貴、風度翩翩。是觀賞業及休閑綠地、高級住宅小區、花園廠區首選的高檔觀賞珍禽。平時表現對人類非常友好,但是在產蛋、產卵、孵化、帶小幼崽這段時間最為凶猛,最厲害。

黑天鵝在擇偶之前可以群居,養殖設施比較簡單。加上它的養殖技術並不是很難掌握,所以養殖效益是比較可觀的。而擇偶以後的黑天鵝就不能夠群居了,它們必須有自己的活動區域。即使是這樣,有《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證》的正規種禽場專門建立人工湖泊來進行種禽的繁育。

“在動物界裏,白天鵝是愛情忠貞的象征,這是眾所周知的。據動物園技術人員講,為白天鵝擇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但隻要它們一擇好偶,就會對愛情忠貞不貳、至死不渝。所以這也是導致它們後代數量有限的很重要的原因。那黑天鵝是不是如此呢?”

“黑天鵝不是這麼回事。黑天鵝在一段時間內有其他特殊情況,喪偶以後馬上和另外黑天鵝自由結合起來,和白天鵝區別就在這兒。”

如果從繁衍後代的角度來考慮,喪偶再續也並不是很過分的事情。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它的繁殖率。黑天鵝最大的特點是孵化率及小鵝成活率極高。為養殖戶創造經濟效益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繁殖能力相當強,一年春秋兩季繁殖。一對種鵝一年能繁殖四五十隻小鵝。”目前黑天鵝在我們國家已經能夠人工孵化育雛,人工孵化的成活率一般在85%~90%之間。

黑天鵝在我國南北各地均能生長繁殖,表現出很好的適應性。相信不久的將來能夠吃上天鵝肉將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相關鏈接:黑天鵝飼養要點

黑天鵝的飼養方法簡單,抗病力強,是一種省力、高效益的養殖業。

①環境條件與飼養方式

大環境條件:場址宜選在遠離城鎮、村莊及人類生活區的地方,盡可能地避免外界的幹擾。有自然水域,且水草叢生的地方較為適宜。

自然散養:黑天鵝在散養情況下,水麵積可大可小,一般100平方米水域可放養1對種鵝。在水池中種植一些挺水植物,池周空地可根據季節輪作牧草,供其采食,並栽植一些喬木供夏季遮陽。散養區的周圍設置1.5米高的網片或柵欄,以防其他動物進入幹擾,影響其生長與繁殖。池水要定期消毒,一般每畝水麵撒新鮮石灰粉50千克或漂白粉20千克。黑天鵝在散養情況下,要求人工斷翅或每年人工剪羽1次,以防飛逃。剪羽方法簡單,具體操作方法是在每年秋季換完羽後剪去初級飛羽的5~6根即可。

籠舍圈養:籠舍麵積為30平方米,內含水池10平方米,水深60厘米。每舍養1對種鵝,池水要定期更換。

②飼料標準

種鵝飼料:以精飼料(可用產蛋雞顆粒料)為主,青飼料(包括牧草、青菜等)為輔。進入繁殖期時,需在精飼料中加5%的魚粉與3%的貝殼粉,以滿足其繁殖需要。

雛鵝飼料要求:日糧中精飼料占70%、青飼料占30%。精飼料用蛋白質含量高的肉雞雛顆粒料。

青年鵝:雛鵝養至4月齡即進入青年鵝飼養階段,精飼料可轉用蛋雞雛顆粒料,並提供青飼料供其自由采食。

③種鵝的配對

自由配對:青年鵝在18月齡進入繁殖預備期開始配對,可讓其在散養區內自由擇偶。配對成功的天鵝形影不離,出入成雙,即可認為配對成功,一般配對的形成比較穩定,偶有一夫雙妻的現象。

人工強製配對:對於自由選偶還沒有配對成功的天鵝,可以用性刺激配對的方法來解決其配偶問題,方法是將未配對的黑天鵝1雄1雌放入相鄰籠舍內圈養,讓其相互熟悉,若頻現兩鵝隔網相聚、點頭示愛時即可放入同籠飼養。出現配對現象後,即可放入散養繁殖區;若失敗,可再換1次公鵝,一般1次即可成功。

④繁殖期的工作

提供巢材:黑天鵝在20月齡進入性成熟期,在此階段要在其活動周圍提供幹茅草、羊草、稻草等營巢材料,供其自由采擷來建巢築窩。

自然孵化:黑天鵝建成巢後即可產卵,一般在初次交配後的8~15天產第1枚卵,以後隔天1枚,每窩可產6~7枚;若讓其自然孵化,需在巢頂搭建1個小棚用來遮陽避雨,切記孵化期間杜絕人為幹擾。

人工孵化:在產第1枚卵後即可從窩中將卵取出,以假卵代之,以後取出新產的卵,最後取出假卵。人工取卵時要注意采取防護措施,以防受到天鵝翅膀的襲擊,造成傷害。一般隔20天即可進入第2個產卵期,第2窩卵可讓其自然孵化。種卵可存放4~5天,卵量大時可用機器孵化,卵量小時可用簡易方法人工孵化,一般以溫水(熱水袋)孵化為好。施溫方案以變溫孵化為佳。1~15天為38℃,16~32天為37.5℃,33~35天為36.8℃,發育到25天時每天晾蛋1次,每次5~8分鍾,32天後人工補濕(噴灑溫水),以提高種蛋出雛率,雛鵝35天出殼。

⑤育雛

自然孵化的天鵝雛可讓種鵝自行育雛,效果比較理想。人工孵化的鵝雛育雛要做好以下幾點:

溫度:出殼1~7天為35~32℃,以後每周降1~2℃,逐漸降至自然溫度,溫度合適與否視雛鵝精神狀態而定。

防疫:雛鵝出殼後24小時內在頸部皮下注射小鵝瘟血清0.5毫升。

飼喂:雛鵝出殼後30小時可以飲用溫開水,水中加抗生素飲用3天,開飲後2小時給食,每天投飼肉雛雞料6~7次,自由飲水。

⑥衛生防疫措施

養殖區內定期打掃衛生,保持清潔,並用消毒藥液噴灑消毒,以殺死各種病原體。常用的消毒藥液有季胺鹽類、含碘類等製劑,要定期更換消毒藥物。

飼養期間每月可用廣譜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土黴素、環丙沙星等或用中草藥物拌料投飼3天,用來預防禽病的發生。

種鵝每年3月初肌肉注射小鵝瘟血清與鵝副粘病毒疫苗各1次。

⑦常見疾病的預防

黑天鵝的主要病害有小鵝瘟、大腸杆菌病、鵝副粘病毒病、禽霍亂、寄生蟲病等,在做好常規工作的同時,要定期觀察黑天鵝的精神狀態,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對症用藥,以防禽病蔓延。

金絲猴

金絲猴的尾巴和身子差不多長,瘦長的身體上長著柔軟的金色長毛,最長可達三十多厘米。披散下來就像一件金黃色的“披風”,十分漂亮。如此耀眼奪目的外衣使它得到了“金絲猴”的美名。

金絲猴分類屬於脊椎動物,哺乳綱,靈長目,疣猴科。我國有3種金絲猴,即川金絲猴、黔金絲猴和滇金絲猴,它們都是我國的特產種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布於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淨山。現在的具體分布地點主要在江口縣的月亮壩、柏枝坪;鬆桃縣的泡木壩、田家壩、白雲寺、牛鳳包;印江縣的亞盤嶺、淘金河上遊和護國寺。

這些美麗的金絲猴身價非同一般,它們與大熊貓齊名,被認為是中國最著名的珍貴動物。它們在國家公布的一類保護動物中名列前茅。毛色豔麗,形態獨特,動作優雅,性情溫和,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具有重大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目前,除我國外,這些稀世珍寶在世界上僅有法國、英國等極少數國家的博物館中收藏有若幹標本。

金絲猴體長約70厘米,尾長約與體長相等或長些。鼻孔大,上仰。唇厚,無頰囊。背部的毛長發亮,顏色為青色。頭頂、頸、肩、上臂、背和尾灰黑色,頭側、頸側、軀幹腹麵和四肢內側褐黃色。毛質柔軟,為我國特產的珍貴動物,群棲高山密林中。以野果、嫩芽、竹筍、苔蘚植物為食。

金絲猴是很美麗的,天藍色的麵孔上嘴大而突出,因其鼻孔極度退化,即俗稱“沒鼻梁子”,因而使鼻孔仰麵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別稱。古人有人擔心這種特殊的鼻孔下雨時雨水會從鼻孔灌進肚子裏去,所以有古書記載金絲猴的尾巴分叉,下雨時用兩個尾巴尖堵住朝天的鼻孔。其實,在陸生哺乳類中並沒有尾巴分叉的動物,這種說法應該屬於謠傳。

金絲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幾乎與大熊貓同地區分布,同樣怕酷暑耐嚴寒。多為群居性。一般約150~250隻,一個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變化。活動範圍大,最大群有400多隻。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為植物性的葉、芽枝、果實及樹皮。雌猴發情季節為夏秋及初冬。主要天敵有豺、大靈貓和雲豹等。

母愛在靈長類中顯得非常突出,母金絲猴無微不至地關心和疼愛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哺乳期,母猴總是把小猴緊緊地抱在胸前,或是抓住小猴的尾巴,絲毫不給它玩耍的自由。在這期間,朝夕相處的丈夫盡管向“夫人”獻盡了殷勤:又是為她理毛、又是為她檢痂皮、但是也別想摸一摸自己的寶寶,更別提抱抱小猴親熱一番了。母金絲猴總是抱著小猴,把背朝著自己的丈夫,絲毫不給丈夫撫愛子女的機會。

猴王在群體中享有特權。有則消息是這樣報道的:有一天傍晚,一群金絲猴到寨子後麵的核桃樹、蘋果樹下偷吃果子被人們發現後倉皇逃跑,不巧被小河攔住去路,大金絲猴一躍而過,小金絲猴卻跳躍不過去,急得“吱吱”亂叫。過了河的猴王於是發出“命令”,叫一隻公猴過河接應。公金絲猴又跳過河,抱起小猴準備過河。由於心慌失手,把小金絲猴拋落在水中。金絲猴們一見拚命順著河邊跑去搶救,在下遊把小金絲猴救上岸來。那猴王氣勢洶洶地走近那隻公金絲猴,“啪啪”就是兩耳光。公金絲猴自知有錯隻好規規矩矩地接受懲罰。

金絲猴的記憶力特別好。動物園裏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隻猴王脾氣很壞,抓、咬飼養員。飼養員很生氣,有一次懲罰了猴王打了它的屁股。後來飼養員調到其他單位工作去了,事隔半年,他回來看望金絲猴,猴王在眾人中一下子認出了他,為了報仇急忙尋找土塊作為“武器”朝那位飼養員頭上扔去,弄得飼養員哭笑不得。

金絲猴主要在樹上生活,也在地麵找東西吃。主食有樹葉、嫩樹枝、花、果、也吃樹皮和樹根、愛吃昆蟲、鳥和鳥蛋。吃東西時總是吧嗒嘴顯得那麼香甜。

金絲猴為我們的大自然增加了無限歡樂,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金絲猴,保護大自然。讓金絲猴成為我們人類忠實的夥伴,和我們歡樂與共,共同生存!使人類和動物之間更加親密!

滇金絲猴又名黑金絲猴、黑仰鼻猴、雪猴、花猴。分布於瀾滄江與金沙江之間雲嶺山脈主峰兩側的高山深穀地帶,麵積約20000平方千米,向北伸長達西藏境內的寧靜山脈,包括雲南德欽、維西、麗江、劍川、蘭坪、雲龍等縣,以及西藏芒康縣境內。雖名為“金絲猴”,實際並無金黃色的毛。身體較川金絲猴稍大,體長740~830毫米,尾相對較短,略等於體長,約510~720毫米,但比較粗大。身體背麵、側麵、四肢外側,手、足,和尾均為灰黑色。在背麵並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長毛。頸側、腹麵、臀部及四肢內側均為白色。棲息於海拔3300~4100米左右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是目前發現的居住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滇金絲猴的猴群不大,多為20~60隻,尚未發現有150隻以上的大群。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體,有社群等級行為。無明顯的季節性的垂直遷移現象。活動範圍猴群大小有異,約20~133.4平方千米,其平均密度為1.12~2.5隻/平方千米。主食針葉樹的嫩葉和越冬的花苞及葉芽苞,也食鬆蘿和樺樹的嫩枝芽及幼葉,5~7月還吃箭竹的竹筍和嫩竹葉。11月中旬所觀察到的社群中,成年雌猴幾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較整齊,據其形態,估計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於它們棲息地比川金絲猴海拔高,故產仔要遲2~3月。

川金絲猴又名獅子鼻猴、仰鼻猴、金絨猴、蘭麵猴、洛克安娜猴、長尾子、線子、線絨、馬絨、果然獸、果然絨、金線絨。分布於四川、甘肅、陝西和湖北。四川主要分布於岷山、邛崍山、大雪山和小涼山,包括南坪、鬆潘、黑水、平武、青川、北川、茂汶、汶川、理縣、安縣、綿竹、大邑、什邡、都江堰市、彭縣、崇慶、天全、蘆山、寶興、瀘定、康定和馬邊等22個縣境內的部分林區。甘肅主要分布於文縣、舟曲和武都等縣部分林區屬岷山和邛崍山向北伸延的山地。

陝西分布於秦嶺南坡,包括佛坪、洋縣、周至、太白、寧陝等縣的部分林區。湖北主要分布於神農架山區,包括房縣、興山和巴東等三個縣的部分林區,屬大巴山東段。

川金絲猴的體形較大,頭圓,耳短,眼睛為深褐色,嘴唇厚,吻部肥大,嘴角處有瘤狀的突起,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大和變硬。兩頰和額的正中的毛都向臉的中央伸展,露出兩個凹陷的天藍色眼圈和一個突出的天藍色吻圈,再加上鼻骨退化,沒有鼻梁,形成了一個鼻孔上翹的朝天的鼻子,更顯得格外有趣。

川金絲猴是典型的森林樹棲動物,常年棲息於海拔1500~3300米的森林中。其植被類型和垂直分布帶屬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針葉林以及次生性的針闊葉混交林等四個植被類型,隨著季節的變化,它們不向水平方向遷移,隻在棲息的環境中作垂直移動。群棲生活,每個大的集群是按家族性的小集群為活動單位。每個小家族集群又由一強健的成年雄體為首領猴和3~5隻雌猴及3歲以下的幼猴和哺乳的仔猴所組成。金絲猴的食性很雜,但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所食的主要植物達118種。春季它們在臥龍主要采食假稠李、花楸、櫟、槭、冬青、野櫻桃、構樹等植物的芽苞、枝芽、花蕾以及木薑子、杜鵑等花瓣,也偶見有少數雄體下地吃野當歸和紫花碎米薺幼苗。夏季主要采食樺、假稠李、紫花衛茅、野櫻桃、花楸、板栗、桑、構樹、冬青、山楂、山葡萄等。秋季以各種花楸、海棠、山楂、獼猴桃、拐棗等果實和鬆、板栗、高山櫟等種子,有時也下地覓取。冬季主要是在林中啃食多種樹皮、藤皮以及殘留的花序、果序、樹幹上的鬆蘿、苔蘚等。性成熟期雌性早於雄性,雌約4~5歲,雄猴遲到7歲左右。全年均有交配,但8~10三個月為交配盛期,孕期6個月左右,多於3~4月產仔,個別也有在2月或5月產仔的。成年猴群中,雄雌性比約為1∶2。天敵有豺、狼、金貓和豹以及雕、鷲、鷹等。

越南金絲猴也叫東京仰鼻猴,是唯一異種在中國以外地區分布的金絲猴,1910年被發現,直到1989年才再次發現。現存數量很少,約250隻。

小熊貓

小熊貓又名小貓熊。浣熊科小熊貓屬的唯一種。俗名九節狼、金狗、小熊貓。小熊貓長相十分惹人喜愛,天生裝扮得就像卡通畫中的動物形象一樣。在四川,人們根據它的一些特殊習性,親切地稱之為“山悶得兒”或者“山車娃兒”,而在雲南,人們卻根據它的體形和美麗的毛色稱之為“金狗”。它的身體肥胖,外形似熊又很像家貓,但比熊小得多,又比家貓大,故而得名小熊貓。

小熊貓體形肥胖體長40~60厘米,體重約6千克,全身紅褐色,四肢棕黑色,體毛長而蓬鬆,臉圓,具白色斑紋,吻、耳緣和頰白色,臉上有白斑,眼鮮豔;尾粗,長超過體長之半,具9個棕黑與棕黃色相間的環紋,頗顯著,因此,中國四川省稱為九節狼。小熊貓四肢粗短,背部毛色為紅棕色,其眼眶和兩頰甚至連嘴周圍及胡須都是白色。最好看的是一條蓬鬆的長尾巴,其棕色與白色相間的九節環紋,非常惹人喜愛,“九節狼”的別名因此而得。

小熊貓主要生活在海拔1600~3800米之間的混交林和竹林等高山叢林之中,夜晚棲居在溪流和山泉附近的利用枯樹洞或岩石洞所築成的巢穴中。喜愛結成4~5隻的小群活動。小熊貓喜歡飲水,常在小溪邊活動,飲水時用舌頭輕輕地舔吸,好像在仔細地品嚐甘泉的滋味,但很有節製。由於它的腳底下長著厚密的絨毛,所以很適合於在密林下麵濕滑的地麵或者岩石上行走,走路時前腳向內彎,顯得步態蹣跚,與熊類走路的姿勢類似。平時性情較為溫順,很少發出聲音,但生氣時會發出像貓叫一樣“嘶嘶”的聲音,並會吐唾沫,憤怒時則發出短促而低沉的咕噥聲。小熊貓的行動非常靈敏,善於攀樹,白天大部分時間在覆蓋著一層淡紅棕色苔蘚的樹上休息、睡覺,遇到風和日麗的天氣,也喜歡蹲臥在岩石上曬太陽,顯得十分悠閑自在,所以當地的人們又叫它“山門蹲”。在休息的時候,胸部和腹部一般緊貼在樹枝上,四條腿自然下垂,還不時地用前爪擦洗自己的白花臉,或者用舌頭不斷地舔弄身上的細毛,睡眠時用自己那條蓬鬆多毛的大尾巴蒙蓋住頭部或當作枕頭,有時也將腳下垂高高地伏臥在樹枝上。

小熊貓進食常見的姿勢為坐下來用前掌將食物握著吃,主要食物是冷箭竹和大箭竹的葉子、竹筍,占食物總量的90%以上,偶爾也吃其他植物的根、莖、嫩芽、嫩葉、野果,以及昆蟲、鳥卵,小鳥,小獸、蜂蜜等,尤其喜歡吃帶有甜味的食物。覓食活動多在清晨和傍晚,在這兩次覓食活動的高潮之後,都要進行4個小時左右的較長時間的休息。此外在覓食活動期間,也頻繁地進行短暫的休息,每次休息的時間常為2小時以下。這樣就保證了有足夠的精力去仔細地選擇竹葉,解決食物營養低和消化能力有限的缺陷。

對於食肉動物來說,由於竹子中不能消化的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太高,所以是一種低營養價值的食物。因此,小熊貓采取的對策是除了在春季和夏季要吃一些竹筍,秋季兼食少量的野果外,幾乎全年都以竹葉為食,因為竹葉中有較多的可以消化的粗蛋白、半纖維素,以及可溶性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細胞成分,而難以消化的植物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含量都比竹幹和竹枝低。雖然竹筍的組織幼嫩,不能消化的成分含量也低,但水分含量太高,所含的蛋白質又不穩定。因此竹葉在竹子的各部分中,應該是營養價值最高的一個部分。在尋覓食物時,它常利用枯倒的樹木作為通道,就像搭了一個架子,以彌補身體矮小的不足,從而采食高稈枝上的竹葉。這種采取精選少食,細咀慢咽的辦法,可以促進營養物質被最大限度地吸收,大大地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現代小熊貓在中國分布於西藏、雲南和四川,也見於印度、尼泊爾、不丹和緬甸北部。生活於2000~3000米的高山林區或竹林內。

棲居在樹洞或石洞中,淩晨和黃昏出洞覓食。雜食性,吃竹筍、野果、嫩枝葉,或捕捉小鳥、小鼠、昆蟲和鳥卵為食。常在樹枝上攀爬,有時高臥樹枝上休息。夏季喜歡在河穀地區活動;冬季蹲伏在山崖邊或樹頂上曬太陽。肛門部和前肢的趾間具分泌腺,繁殖期內散發較強的氣味。3~4月間發情交配,常發出求偶叫聲。妊娠期3~5個月,每胎產2~3崽。初生幼獸臉和尾上都無斑紋。小貓熊和大貓熊一樣喜歡吃竹子及小型鼠類等;善於攀爬;和其他大部分的食肉動物一樣具有肛門腺,它們常將分泌物塗抹在領域內的凸出物上,以做領域標記之用;叫聲通常為連續的短哨聲或尖銳聲;當被激怒時,會以後腿站立並且發出尖銳的聲音。

小熊貓不僅在體型和牙齒結構上與浣熊類相同,而且在雜食性,愛清潔等習性上亦頗類似。性情溫順,易於飼養,是東亞的特產動物。中國多數動物園均有展出,飼養下壽命10餘年。

四川省是我國小熊貓的集中分布區,由於人類活動半徑擴大,不少地區已開發為農田或淪為荒地,加之長期森林過度開發,森林資源急劇下降。在岷山山係的東南麓於近代尚廣泛分布,但由於修路和農業進一步開墾破壞棲息環境擴大,小熊貓數量大為減少。邛崍山係由於人類活動半徑不斷擴大和常有獵捕,已處於瀕危狀態;相嶺和涼山等南方分布區,雖目前尚有一定數量,但由於盜捕盜賣十分頻繁,加上鄉民捕捉暫養運輸粗放,死亡率很高,資源破壞嚴重。作為一種傳統的毛皮獸,直到80年代,裘皮商店均有大批小熊貓裘皮出售,商店甚至稱之為“金絲猴”皮。同時,野外捕獲小熊貓也十分可觀。從1953年開始,在野外捕捉迄今約2000餘隻,其中有100餘隻作為國際間動物園交流運往國外。此外,據悉隨著邊境貿易的發展,從周邊國家流入我國的小熊貓也時有發生。可見,利用貿易牟利已經構成對野生種群的嚴重威脅。

小熊貓主要分布於我國,向來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由於它與大熊貓同域分布,因此在四川20多個自然保護區已和大熊貓一樣在保護區內得到了較好保護。中國動物園協會對全國飼養的小熊貓也建立了譜係,注意了繁殖和建立人工飼養種群的研究。非人工飼養下繁殖的小熊貓,曆來原則上不準出口。國際小熊貓譜係建立於1980年,為小熊貓遺傳和數量管理提供了數據資料。過去的10年在世界許多國家建立了區域性小熊貓管理計劃。中國也發展了中國小熊貓管理計劃,並參與了全球性小熊貓管理計劃。小熊貓的管理已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