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懶的第二奇是“睡眠術”。樹懶當數動物王國的睡覺冠軍,它們平均每天睡眠十七、八個小時,即使醒來也極少活動,故此被稱作“懶”。什麼事都懶得做,甚至懶得去吃,懶得去玩耍,能耐饑一個月以上,非得活動不可時,動作也是懶洋洋的極其遲緩。就連被人追趕、捕捉時,也好像若無其事似的,慢吞吞地爬行。像這樣,麵臨危險的時刻,其逃跑的速度還超不過0.2米/秒。因為這種動物是極端的葉食性,而雨林裏一年四季充滿了樹葉,所以它們是絕對不必為吃發愁的。而且由於樹葉水分多,環境又濕潤,樹懶也用不著下地飲水。真是懶“獸”自有懶福氣!不過樹懶有時也下到地麵上,為的不是吃喝而是排泄。這是個有趣的過程:它們沿樹幹悄悄爬下來,用短尾巴在地麵一下一下掘個小坑,再將糞便排到坑裏並用土埋上,然後趕緊爬上樹。否則,因其行動緩慢,在森林的下層久留極易被四處遊蕩的美洲豹或美洲獅獵食。
樹懶的第三奇是“隱蔽術”。從運動速度來說,陸地上幾乎任何一種食肉性動物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捉到它美餐一頓。但是,為什麼樹懶還能生存到今天而沒有遭到滅絕的厄運呢?原來它也有極巧妙的辦法躲避敵害的侵擾。它棲息在人跡罕見的潮濕的熱帶叢林中,剛出生不久的小樹懶,體毛呈灰褐色,與樹皮的顏色相近,又由於它奇懶無比,使得一種地衣植物寄生在它的身上,這種地衣植物依靠它的體溫和呼出的二氧化碳,長得很繁茂,以至於像一件綠色的外衣,把它的身體包纏起來,使人類和動物很難發現它。另外,它一生大部分時間一動不動地倒掛在樹上,即使運動其動作也極慢,這樣也可以極少驚動敵人。加之,它的身體不重,可以爬上細小的樹枝,吃它的肉食類動物上不了這種細枝,因此使它一直存活了下來。
黑猩猩
黑猩猩在分類上屬於靈長目、猿猴亞目、窄鼻組猩猩科的1屬。是猩猩科中最小的種類。
黑猩猩體長一般在70~92.5厘米之間,站立時高1~1.7米,體重雄性略大於雌性,雄性56~80千克,雌性45~68千克;身體被毛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麵部灰褐色,手和腳灰色並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腳均為肉色;耳朵特大,向兩旁突出,眼窩深凹,眉脊很高、頭頂毛發向後;手長24厘米;犬齒發達,齒式與人類同;無尾。有黑猩猩和小黑猩猩(倭黑猩猩)2種。
黑猩猩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向西分布到幾內亞。小黑猩猩分布在剛果河以南。
它們棲息於熱帶雨林中,過群體生活,每群大概2~20餘隻,由1隻成年雄性率領。食量很大,每天要用5~6個小時覓食,主要吃水果、樹葉、根莖、花、種子和樹皮,有些個體經常吃昆蟲、鳥蛋或捕捉小羚羊、小狒狒和猴子,雄性獲得的獵物允許群內成員共享。更有趣的是:善於將草稈捅進白蟻穴內,待白蟻爬滿後抽出,抿進嘴裏吃掉。
黑猩猩在樹上建造很簡單的巢,隻用一夜即轉移他處。較大猩猩更近於樹棲,也能用略彎曲的下肢在地麵行走。有一定的活動範圍,麵積26~78平方公裏,覓食區域往往是它們集中的地點。群與群間有往來。長久保持母子關係,分群後還常回群探母。有午休習性。孕期8~9個月,每胎1仔,哺乳期約1~2年,性成熟約12年,雌性30歲齡可生第14胎。壽命約40年。能辨別不同顏色和發出32種不同意義的叫聲;能使用簡單工具,是已知僅次於人類的最聰慧的動物。
在動物園裏與黑猩猩對視,是一件有趣但也有點恐怖的事。我們可以立刻指出它與人的差別,但那與人相似的體形、靈巧的手指、生動的表情,又讓人難以否認它與自己的相似,不禁疑心籠子的兩邊究竟是誰在看誰。明顯的血緣關係使人類在自封為萬物之靈長後,慷慨地把各種猿和猴子一概納入“靈長目”之列。但人又終究難以拋棄自己唯一的、特殊的地位,單獨為自己建立了一個“人科”,這個科中如今還活在世上的物種,隻有人屬下麵一個孤零零的智人種。其他的人科成員都已經消失了,比如南方古猿、尼安德特人和北京猿人。
在過去的幾千萬年間,高等靈長動物(這自然又是一種人本位的劃分方法,越是像人類的東西,就越“高等”)家族開枝散葉,先後分離出了狒狒、猩猩、大猩猩等。人類的祖先與黑猩猩的祖先存大約500~600萬年前分家,走上了獨立的演化道路,前者產生了我們。後者則在約300萬年前分為兩支,演變成現在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Pan paniscus,與普通黑猩猩相似,但體型更小、更敏捷)。一些不那麼人類中心主義的科學家主張,應當把黑猩猩從猩猩科中分離出來,與人劃歸一科。在某種意義上,人類是第三類黑猩猩。
還沒有哪隻黑猩猩發表演講或寫文章論述動物權利問題,但它們有許多特點可視為“簡化版的人性”。它們懂得製造不僅僅是使用簡單工具。很多人在電視裏見過這樣的場景:黑猩猩折取草葉或細枝進行加工,伸進白蟻巢穴引誘美食上鉤。黑猩猩有感情,會為親屬的死亡感到悲傷,群體中其他的成員會慰問死者的兄弟。它們有自我意識,照鏡子時知道裏麵那個家夥不是哪裏來搶地盤的陌生黑猩猩,而正是自己;甚至還有移情能力,懂得設身處地揣測其他生物的想法,並據此做出自私或無私的行為。科學家成功地教會一隻黑猩猩認識阿拉伯數字,它還會將數從0到9按大小順序排列,並能記住多達5位的數。有的黑猩猩經過語言培訓後,能聽懂幾千個英文單詞,並能借助鍵盤等工具“說話”。黑猩猩與人類幼兒在智力上的相似程度,顯然比外表的相似程度更高。
基因組測序研究在媒體裏熱鬧地反複出現,讓這樣一些數字為普通公眾所熟悉:人與果蠅共享60%的遺傳信息,與老鼠的相似度是80%,與黑猩猩的相似度約為98.5%。僅僅1.5%的差異,就決定了一個在籠子外麵、一個在籠子裏麵;一個辦奧運會、一個在樹上跳來跳去;一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一個數到9就很了不起;一個可以長成奧黛麗·赫本那樣,一個全身披滿黑毛;一個大講“人生而平等”、一個在醫學實驗室裏受折磨。直立行走、複雜語言、科學和藝術、哲學和宗教……這些人特有的東西,其根源都可追究到這1.5%。而在這1.5%中。又究竟是哪些具體的差異,在黑猩猩與人之間劃出了界限?
美國科學家已於2003年繪製出黑猩猩的基因組草圖,但還不夠精確和完整。在將黑猩猩與人這樣的近親進行比較時,很難說哪些基因差異是真的差異,哪裏隻是數據誤差。在2004年5月2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一群來自舊大陸的第三類黑猩猩宣布,他們完成了對普通黑猩猩第22號染色體的測序。來自德國馬普學會、日本理化研究所和中國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說,他們聯合進行的這次測序,所得的數據足夠精確,適用於與人類基因組進行可靠的比較分析。
人類有23對染色體,黑猩猩有24對——大猩猩也有24對,例外的是我們而不是黑猩猩。黑猩猩的第22號染色體,對應人類第21號染色體。對比顯示,兩者DNA序列上對應區域間單個堿基(遺傳信息的“字母”)之間的差異為1.44%,即“單堿置換”差異。這個結果基本上在意料之中,平息了以前的一些爭論。這次測序的錯誤率是每一萬個“字母”錯誤不到一個,因此比較黑猩猩與人的兩條染色體時,由數據誤差而產生的差異,在全部“字母”差異中不足1%。
但對比的結果更多的是意外。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組中,都有大片大片的“垃圾DNA”,它們不編碼蛋白質,不會對生理功能起什麼作用。以前人們猜想,人與黑猩猩的基因差異,可能大部分存在於基因組中的垃圾地帶。也就是說,在真正起作用的基因中,兩者的差異更小。然而這次研究顯示,DNA序列有用部分的差異,並不比無用部分更少,至少在這條染色體上是如此。科學家檢查了231個被認為起作用的基因,其中83%存在差異,影響到了它們所編碼的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質是氨基酸分子構成的長鏈),不過微小的差異不一定影響到蛋白質的功能;有顯著結構差異的基因占20%,有47個。黑猩猩的基因組總共約有30億個堿基,第22號染色體上約有3300萬個,占總量的1%左右。由此看來,如果基因差異在各染色體上分布均勻,那麼人與黑猩猩可能有幾千個基因存在顯著差異。尋找決定人與黑猩猩之差別的關鍵基因的工作,將比預料的更困難。
比較還顯示,兩條染色體之間存在大量的“插入/刪除”(INDEL)差異。“插入”是指一段DNA出現在一個物種的DNA裏卻不在另一物種的DNA裏,“刪除”意思是某一物種的DNA有一個片段丟失了,INDEL是兩種差異的總稱。黑猩猩的第22號染色體和人類的第21號染色體,INDEL差異的DNA片斷多達6.8萬個。大多數片斷很短,隻有不到30個“字母”長,但也有的長達5.4萬個“字母”。INDEL差異導致人類21號染色體比黑猩猩22號染色體多40萬個字母,這意味著人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的染色體可能更長。在兩者獨立進化的過程中,黑猩猩的染色體損失了更多的DNA片斷。
窺測局部帶來的新發現,使科學家更加迫切地希望擁有準確而完整的黑猩猩基因組圖譜,將它與人類、其他大猩猩等其他近親的基因組進行比較。人與黑猩猩在生理和行為上的差異,也許並不是多少個基因的小小差異簡單的累加,但對基因差異進行比較是不可缺少的基石。例如,負責此次測序的科學家正計劃研究兩個與神經功能有關的基因NCAM2和GRIKl,人類身上的這兩個基因包含的一些大段DNA序列,在黑猩猩的版本中是找不到的,有關分析將為研究人類腦部功能帶來新線索。
此前,科學家對一個在語言能力方麵有遺傳障礙的人類家族進行研究後發現,一個稱為FOXP2的基因對運用語言至關重要。它使人類可以靈活地控製嘴和喉部肌肉,發出複雜的聲音。這個基因編碼的蛋白質,在人和黑猩猩身上有兩個氨基酸的差異。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是人的語言能力遠遠超過黑猩猩的原因。而語言的產生與運用,是人類有效傳遞信息、積累知識、創立文明社會的重要基礎。FOXP2可能不是唯一的語言基因,更多有關的基因以及它們對人類腦部進化的影響,還有待發掘。
人與黑猩猩的相同與不同,現在隻是學術問題。將來的研究是否會帶來倫理問題,尚不可知。如果把黑猩猩歸入人科(或者把人歸入黑猩猩科),是否要承認它們具有一定的權利?捕捉、囚禁、醫學實驗,許多行為加之於人是可怕的罪行,加之於黑猩猩卻充其量隻會在特定情形下違反動物保護法。如果用更親近的眼光去看待黑猩猩,需要做出什麼改變呢?而且這不僅僅是人類做出一些物質利益上的犧牲就能做到的事,有時還要麵對更艱難的選擇。比如許多醫學研究要用到黑猩猩等靈長動物,有的要在與人類最接近的動物身上觀察新藥的效用和毒性,有的要尋找一些疾病的發病機理或相關基因。為了保護黑猩猩的權利,我們需要禁止這類試驗嗎?但如果這樣,而又沒有別的替代方法,我們反過來又如何向人類自己交待呢,難道說是把黑猩猩的權利置於醫學研究的需要之上、從而讓人蒙受更大的痛苦和風險?
當然,這是一些比較遙遠的問題。更實際的困境在於,包括黑猩猩在內的類人猿數量正在迅速減少。在西非的原始森林裏,棲息地破壞、傳染病和非法捕獵使黑猩猩和大猩猩居住的洞穴數量在過去20年裏減少過半,以這個速度發展下去,30年後黑猩猩可能會滅絕。在尋找人與黑猩猩的基因界限時,我們也該確定一下自己的行為界限。否則,當第三類黑猩猩的兩門兄弟都滅亡時,再沒有那麼富於感情的物種能夠安慰我們。
袋狼
袋狼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奇妙動物。從它的頭和牙來看,它是一隻狼。然而,它的身體又像老虎一樣有著條紋。它可以像鬣狗一樣用四條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樣用後腿跳躍行走,它和袋鼠一樣同是有袋類動物。這種動物有著其他種類動物的特征,卻又有著特別的地方,它被人們叫做塔斯馬尼亞狼、斑馬狼、還有塔斯馬尼亞虎等等。
曾廣泛分布於澳洲大陸及附近島嶼上。棲息於開闊的林地和草原。夜間外出捕食,白天棲身於石礫中。多單獨或以家族形式捕食袋鼠類、小型獸類和鳥類。因其口裂很大,捕食動物時常將獵物的頭骨咬碎。夏季交配,每胎產3~4仔。幼仔在母獸育兒袋裏哺育3個月後可獨自活動,但仍呆在母獸身邊約9個月之久。
歐洲移民定居澳洲後,澳洲大陸上的袋狼就滅絕了,僅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上尚有分布。有人認為野生種群已經滅絕。
袋狼是食肉有袋類中最大的一種,體形似狗,頭似狼。肩高600毫米,體長750毫米,尾長530毫米。毛色土灰或黃棕色,背部生有14~18條黑色帶狀斑。毛發短密並十分堅硬。口裂很長。前足5趾,後足4趾。
袋狼生活在樹林較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來到它們生活的土地上,它們就會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這種肉食有袋類動物從頭到尾全長一點五米至一點八米,肩高六十厘米。肚子有著像袋鼠那樣盛放小袋鼠的袋子。後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條花紋。顎的骨像蛇一樣分為兩段張開,它們會喀哧一下咬碎獵狗的頭。夜晚,它們單獨行動,經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會飛的鳥類為獵取出目標。它跑的速度並不快,但是會緊追不舍,直到獵物疲憊不堪為止。它們往往是一口咬住獵物的頭使獵物結束生命。
自從塔斯馬尼亞島上的移民來到,袋狼的生存繼而出現了危機。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傷害了。而人們誤以為是袋狼所為,因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1888年,政府出賞金獎賞捕殺袋狼的人們,在那之後的二十年之中,共有2868隻袋狼被捕殺了。這也是記錄袋狼數量的珍貴資料。
人們在澳大利亞的岩石上發現了古代居民於一萬年前繪成的壁畫,從中我們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經生存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現在,在塔斯馬尼亞島上,有一個袋狼保護區。這樣做是否表明是一種心理上的補償呢?總而言之,這麼珍貴的動物——袋狼滅絕了。
盡管與澳大利亞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萬年以上。但是,隨著新世界被人類發現,在一瞬間,袋狼終於在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最後一隻袋狼,是於1933年死亡的。
兔類
兔類屬於兔形目、兔科動物。共有9屬40種,分布於歐、亞、非及美洲。體型較大,體長超25厘米,體重超過400克,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型種達7斤,耳長,基部耳緣相連成管狀,後肢長,尾短,很明顯;分布最廣、種類最多以兔屬,有20種。
兔類的基本習性
夜食性:家兔具有晝靜夜動的特點。白天無精打采,閉目養神,采食量很少;夜間精神旺盛,采食、飲水增加,約占全日的70%以上,因此在晚上要喂足草料,飲足水。有條件的飼養戶可在深夜加喂一次。
嗜眠性:家兔在白天常閉目養神,呈靜伏或睡眠狀態。這時除聽覺外其他刺激不易引起興奮。根據這一習性,飼養員在保證正常喂料、飲水及日常管理工作外,應保持兔舍及周圍環境的安靜,白天盡量不要妨礙家兔睡眠。
膽小性:兔係膽小動物,遇有敵害時,能借助敏銳的聽覺做出判斷。突然的聲響、生人或陌生的動物,如貓、狗等都會使家兔驚恐不安,並影響周圍家兔。因此在飼養管理中,動作要盡量輕穩,同時防止生人或其他動物進入兔舍。
喜潔性:家兔喜愛清潔幹燥的生活環境。潮濕汙穢的環境,易造成家兔傳染病的寄生蟲的蔓延。所以在兔舍設計及日常管理中,要保證圈舍清潔幹燥,冬暖夏涼,通風良好。
獨居性:家兔雖有群體,但很差。群養時不論公、母及同性別的成年兔經常發生互相爭鬥現象,特別以公兔為甚,對新購進的更要引起注意。因此,成年兔要單籠飼養。
啃咬性:家兔的第一對門齒是恒齒,出生時就有,永不脫換,而且不斷生長。家兔必須借助采食和啃咬硬物,不斷磨損,才能保持其上下門齒的正常咬合。因此,在養兔中要注意籠舍的建設,盡量使用家兔不愛啃咬的材料,以便延長兔籠的使用年限。另外要經常給兔提供磨牙的條件。如把複合飼料加工成硬質顆粒飼料,或者在籠舍內多投放樹枝或木棒供兔啃咬,以利門齒的磨蝕,促進飼料的咀嚼和消化。
穴居性:穴居性是指家兔具有打洞並在洞內產崽穴居的本能行為。這一習性,對現代化養兔生產來說無法利用。不過在籠養的情況下,需要給繁殖母兔建好產仔箱或窩,讓母兔在箱(窩)內產崽。但是在建築兔舍時,必須考慮到家兔的穴居性,由於選材不當或設計不合理,致使有兔在舍內打洞造穴,給飼養管理帶來困難。
食糞性:家兔的食糞性是指家兔吃自己部分糞便的本能行為。這屬正常的生理現象,對家兔有益。通常家兔排出兩種糞便,一種是粒狀的硬糞,在白天排出。一種是團狀的軟糞,在夜間排出。家兔排出的軟糞時會自然弓腰用嘴從肛門處吃掉,稍加咀嚼便吞咽,每天所排的軟糞全部被自己吃掉,隻有當家兔生病時才停止食糞。所以在管理上要注意觀察舍內是否有軟糞,如發現軟糞,應及時對家兔進行健康檢查,做到有病早治,減少損失。
在我國至少有8種分布,它們是:
草兔,尾背黑色,分布於長江以北。
灰尾兔,臀部灰色,見於西部高原。
東北兔,背部黑色,腹一般為白色,分布於東北森林中。
華南兔,尾背淺棕色,分布於長江以南,南至台灣省。
雪兔,耳尖黑褐色,冬毛白色,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及新疆北部。
海南兔,尾背而黑色,腹麵白色,分布於海南島。
西南兔,尾背麵暗棕色,雜有白毛,腹麵灰色,分布於四川、陝西。
塔裏木兔,見於新疆。
家兔的祖先是穴兔,原產於地中海地區。
鵜鶘
我國古人曾記述過這樣一種鳥:“遇水澤即以胡盛極、戽涸取食,故曰淘河,俗名淘鵝”。意思是說,這種鳥“在水中可以用盛水的東西連魚帶水一起盛起,然後把水淘幹並吃掉剩下的魚,俗名叫淘鵝”。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一種鳥怎麼會用能盛水的東西撈魚呢?原來這種叫淘鵝的鳥的盛水用具並非身外之物,而是長在頜下的一個大喉囊,它們就是我們所要講的鵜鶘中的一種——斑嘴鵜鶘。還有一種叫白鵜鶘。
鵜鶘是一種大型的遊禽,屬鵜形目鵜鶘科,又叫塘鵝。在世界上共有8種,大多分布在歐洲、亞洲、非洲等地。
斑嘴鵜鶘,鳥如其名,在它的嘴上布滿了藍色的斑點,頭上被覆粉紅色的羽冠。上身為灰褐色,下身為白色。而白鵜鶘主要分布在我國新疆、福建一帶,它們通體為雪白色。二者均為我國的二級保護動物。
鵜鶘,讓人一眼就能認出它們的是嘴下麵的那個大皮囊。鵜鶘的嘴長30多厘米,大皮囊是下嘴殼與皮膚相連接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是它們存儲食物的地方。鵜鶘和鸕鶿一樣也是捕魚能手。它的身長125~150厘米。全身長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為桃紅色或淺灰褐色。在它那短小的尾羽跟部有個黃色的油脂腺,能夠分泌大量的油脂,閑暇時它們經常用嘴在全身的羽毛上塗抹這種特殊的“化妝品”,使羽毛變得光滑柔軟,遊泳時滴水不沾。
鵜鶘,在野外常成群生活,每天除了遊泳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岸上曬曬太陽或耐心的梳洗羽毛。鵜鶘的目光銳利,善於遊水和飛翔。即使在高空飛翔時,漫遊在水中的魚兒也逃不過它們的眼睛。如果成群的鵜鶘發現魚群,它們便會排成直線或半圓形進行包抄,把魚群趕向河岸水淺的地方,這時張開大嘴,鳧水前進,連魚帶水都成了它的囊中之物,再閉上嘴巴,收縮喉囊把水擠出來,鮮美的魚兒便吞入腹中,美餐一頓。
在繁殖季節裏,雄鵜鶘經常選一棵樹作為巢址,然後落在樹上向經過的雌鳥大獻殷勤。如果雌鳥中意,便會落到雄鳥身旁。之後,雄鳥找來樹枝、水草等建巢用的巢材,雌雄鳥共同將巢建好,接著便是交配、產卵和孵卵。30天後,幼雛就孵化出來了。
有些鵜鶘的聚集繁殖地離它們的取食地很遠。為了保證後代和自身有充足的食物,它們每天必須飛出五六十千米去捕魚。這些鵜鶘並不用喉囊給幼雛帶網食物,而是將魚全部吞下。口到巢中時,它張開大嘴,讓幼雛把嘴伸到它的食管中引起嘔吐,幼雛就以雙親吐出的半消化的食糜為食。鵜鶘大嘴的長度相當於幼錐體長的5倍,有的幼雛幹脆站在親鳥的大嘴裏吃食。鵜鶘常聚集在一起繁殖,有時還互相幫助喂養別人的幼雛,甚至有時幾隻鵜鶘為了喂養某一隻幼雛而爭執不下。
幾個月後,小鵜鶘出窩了。這時,它們雖然已能獨立生活,但還要發育3年才能完全成熟。它們能在野生狀態下活多久尚不得而知,北京動物園中飼養的斑嘴鵜鶘曾活到30~40歲。
相關鏈接:淘魚能手——鵜鶘
這種鳥生活在世界上許多地區的湖泊、河流、海濱。它們體長180厘米,翼展可達1米,體重約5千克,在現存鳥類中算是大個子了。它們的大喉囊尤其引人注目,這個大喉囊實際上是消化道前端膨大所形成的,據測量可盛12升水!
斑嘴鵜鶘在水中捕魚時張開大嘴兜水前進,將水和魚一起兜入喉囊。然後,它們閉上嘴,收縮喉囊,將水從嘴緣擠出,把魚留在嘴中,更為有趣的是當它們發現魚群時,馬上幾十隻排成整齊的一隊,個個張開大嘴向前遊動。包圍圈愈縮愈小,最後將魚群趕到淺水處“殲滅”。這種捕魚方式效率之高,使其他鳥類望塵莫及。除了捕魚之外,斑嘴鵜鶘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岸邊岩石上曬太陽,它們把喉囊縮起、大嘴藏進背羽,閉目養神。
褐鵜鶘的捕魚方式跟斑嘴鵜鶘不同。它們往往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並能像潛鳥一樣潛入水中。開始時頸部彎曲;當它們接近目標後,頸部迅速伸直,尖嘴直刺魚身。跟這種捕魚方式相適應,褐鵜鶘的喉囊不太發達,而嘴長得像把魚叉。褐鵜鶘還有另一種捕魚方法,它們先飛上高空,然後略收翅膀,舒展身體,猛地從空中直衝而下,濺落在水麵。它們碩大的身體拍擊在水麵上,產生很強的震動,據說這種震動聲可傳出0.8千米遠,並能震昏水下1.5米處的魚。待被震昏的魚浮出水麵,它們便能捕食,褐鵜鶘這種捕魚方式引起科學家的注意,它們的身體怎麼能經受得住那麼經常的、強大的拍擊力呢?科學家們經過仔細研究發現,褐鵜鶘的氣囊係統十分發達。在它們胸部皮膚下,氣囊充滿肌肉和皮膚之間的空隙。這些氣囊充氣後,仿佛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加一層氣墊,能大大減弱它們“濺落”時對身體的震蕩。褐鵜鶘還有一種更省力的捕食方法,即在海邊等待被鯊魚追得驚慌失措的魚。
幾乎所有鵜鶘的腿都很短,在陸地上行走時像鴨子一樣笨拙。在水中,鵜鶘卻能自由地遊動。它們遊泳時雙翅緊閉,放在背上,緩緩地用帶蹼的腳劃水,身體像一葉小舟在水中穩穩前進。可是,鵜鶘要想起飛卻要花一點力氣。在陸地上,它們要助跑幾步才能起飛;在水中,它們踏浪前進,達到一定速度才能起飛,就如同飛機起飛前要滑跑加速一樣。一旦起飛,鵜鶘便可自由地飛翔。
據《本草綱目》記載,斑嘴鵜鶘的脂肪可治癰腫、風痹,透經絡,通耳聾,它們的嘴可治白久痢和疳,舌可治療瘡,毛、皮可治反胃吐食,真可謂渾身是寶。當然,對於民間流傳的動物藥的使用,應該采取極為審慎的態度,非經醫藥部門認定,不宜輕率地服用。
如今,鵜鶘在我國已不多見,隻在長江下遊、福建沿海及廣東、廣西、雲南部分地區有為數不多的鵜鶘生活。
黑葉猴
黑葉猴又名烏猴,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廣西、貴州。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葉猴體形纖瘦,四肢細長,頭小尾巴長,體長50~60厘米,尾長79~86厘米。頭頂有黑色直立的毛冠;兩頰至耳基部有白毛;成體全身烏黑色,體毛長而厚密,有光澤。手、足具烏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剛出生的小黑葉猴,全身乳黃色,頭部則為金黃色,尾為黑色,30天左右全身變黑,但頭部還是金黃色。
黑葉猴是珍貴稀有靈長類動物之一,分布區域狹窄,數量很少。但在曆史上,黑葉猴在我國的分布遠比現在為廣,數量也較多,例如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的《廣西通誌·太平府》中就有“烏猿,黑如漆,白須長尾,人多畜之。”的記載。
黑葉猴棲息在熱帶、亞熱帶森林繁茂,灌木叢生,山勢險峻,岩洞較多的石灰岩地區,其中生活於分布區北部的黑葉猴體毛較長而密,到了冬季在皮下聚積有較厚的脂肪,因此具有較強的抗寒性。
黑葉猴跳躍能力很強,一次可越出10米。喜愛群居,每群一般為3~10隻,較大的群體約有20隻左右。通常在樹木的上層活動、采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動規律和較為固定的住所,活動範圍大約為3~5平方公裏。
黑葉猴行動敏捷、輕盈,善於攀登、跳躍,早晨和傍晚尤為活躍,夜間則棲息於懸崖峭壁間的天然岩洞內。它的警惕性很高,每天黃昏進洞之前都由群體中擔任首領的雄獸率先入洞觀察,沒有發現異常時,其他成員才依次而入,最後進洞的是懷孕和帶有幼仔的雌獸。天黑以後便不再出洞活動,一般都蹲坐在岩洞中凸出的岩壁、石塊上蜷曲抱頭睡覺。每天清晨出洞之前,也是首領先探出頭來,觀察洞外的動靜,然後其他成員們才相繼走出洞外,常常在攀援、嬉鬧一陣之後,才開始逐漸遠離洞口去尋找食物。
黑葉猴能在不同的情況下,發出不同的叫聲,例如在發現天敵時,就發出急促而連續的“唔哇,唔哇!”或“哢,哢!”的叫聲;雄獸之間爭鬥時,發出“喔,喔,喔哇!”的間斷叫聲;悠閑覓食的時候,發出“嘎,嘎!”愉快的叫聲;遊蕩前進的時候,則發出“噢,噢!”的低語聲,仿佛在互相打招呼。在暴風雨來臨的前夕,還能發出類似於長臂猿的呼嘯聲。黑葉猴在不同季節裏的活動規律也有變化,夏季氣溫較高時,中午前後的活動就明顯減少;秋高氣爽的時候,正是它的發情期,所以活動十分頻繁;冬季天氣寒冷的時候,也常常整天龜縮在岩洞中。
每個群體一般都有1~3個比較固定洞穴,以備不時更換,其中條件較好的洞穴即使有時受到驚擾,過幾天也會返回來居宿。洞口大多朝向東南,使冷空氣不易侵入。洞穴深淺不一,淺的隻有2~3米,深的有20~30米,據說最深的竟達50多米,甚至整座山的岩洞都連通在一起。洞穴裏常見有尿跡、糞便和腳印,久居的場所還可以發現雌猴的經血或分娩時所排出的血液,叫做“烏猴結”。
黑葉猴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有人認為它僅以嫩葉為食,所以被稱為葉猴,事實上,它不僅采食嫩葉,也吃嫩芽、莖、花、果實和種子等部分,喜歡吃的植物有木棉、無根藤、萵苣筍、女貞、沙梨、荔枝等20多種。由於胃中有3個室,嚼碎了的樹葉在第一室中通過細菌的幫助而被溶解,在第二室中攪拌呈糊狀後再送到第三室中,這樣硬度較大的樹葉就能夠被徹底地消化了。
黑葉猴的發情交配期多在秋冬季節,雌獸的生育期多在從12月至翌年3月的冬春季節,一般每胎產1仔,偶爾有2仔。黑葉猴的壽命為10~12年。
黑葉猴的肉有滋補作用,因此,有人常利用黑葉猴夜晚在岩洞中棲宿的特點前去捕捉。從前在我國廣西僅大新縣一個縣每年收購的皮張就達1000張。但由於活捕率很低,使這一資源的破壞十分嚴重。為了保護黑葉猴,我國已於1991年在廣西梧州市附近的白雲山南麓建立了珍稀動物黑葉猴繁殖中心,至今馴養的黑葉猴已達70隻以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飼養種群。
羚牛
羚牛,俗稱野牛,又叫牛羚、扭角羚,在中國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國外見於緬甸、印度、尼泊爾和不丹。屬中國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11。
羚牛並不是牛,它居於牛科羊亞科,分類上近於寒帶羚羊,是世界上公認的珍貴動物之一,在我國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因它體形粗壯如牛,長2.1米,約重300公斤,活像一頭小水牛,而頭小尾短,又像羚羊,它叫聲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又名羚牛。它生有一對似牛的角,角從頭部長出後突然翻轉向外側伸出,然後折向後方,角尖向內,呈扭曲狀,故又稱扭角羚。
羚牛產於我國西南、西北及不丹、印度、緬甸等地,由於產地不同,毛色由南向北逐漸變淺。我國境內的羚牛,全身白色,稱為“白羊”,老年個體呈金黃色,稱為“金毛扭角羚”。
羚牛是一種高山動物,棲息於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懸崖地帶。由低至高依次生長著常綠落葉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和高山草甸灌叢,海拔愈高條件愈酷,氣候也愈冷。可是羚牛並不在乎,林下生長的灌木、幼樹、嫩草及一些高大喬木的樹皮都是它們的美味佳肴,它們白天隱匿於竹林、灌叢中休息,黃昏和夜間出來覓食。上下往來於群山之中,縱橫於懸崖峭壁之間,如履平地。它們身上長有一身厚密的被毛,能抵禦嚴寒,不怕寒冷,可是怕熱,夏季氣溫接近30℃時,每分鍾氣喘即達100次以上。
在野生動物家族中,看上去“牛氣”十足、桀驁不馴的羚牛也算得是龐然大物了,但其性情卻十分敦厚,從不主動挑起什麼爭端。為抵禦大型食肉動物的攻擊,它們喜歡群居,常十多隻一起活動,多至二、三十隻,甚至多達百隻以上的大群,每群都由一隻成年雄牛率領,牛群移動時,由強壯個體領頭和壓陣,其他成員在中間一個挨著一個地隨後跟著順小道行走。牛群平時活動時,一般有一隻強壯者屹立高處瞭望放哨,如遇敵害,頭牛會率領牛群衝向前去,勢不可擋,直至脫離險境。羚牛行進時,一般都是青壯雄牛走在群體外圍,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弱者,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一旦遇上別的牛群,它們便於“改換門庭”以實現更高的“自我價值”,或奪頭牛之位,或多占“妻妾”。而達此目的的唯一方式就是決鬥——雄牛的這種“背叛”與“上進”行為,對羚牛種群的繁衍生息具有重要的遺傳學意義。至於結果,自然是“勝者王侯敗者寇”,落敗的雄牛將被驅逐出群。若找不到新的願意收留它的同類,就隻能離群索居、踽踽獨行於危機四伏的莽林,成為食肉猛獸美餐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它們所食植物種類多達百種,因此具有多方麵的營養,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藥,有止瀉驅蟲的功能,能抵禦疾病。它還喜愛舐食岩鹽、硝鹽或喝鹽水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鹽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點。
羚牛每年7~8月進入交配季節,這時雄牛的性情變得格外凶猛。為了爭奪雌牛,強壯雄牛間互相展開殊死的角鬥,失敗者退居群後,勝利者才得以與雌性交配。羚牛的孕期約9個月,一般在翌年3~5月產仔,每胎一頭。
羚牛有勇無謀,很易上當而掉入陷阱被捕,現已麵臨滅絕。為了保護這一珍貴動物,在有羚牛分布的地區,已建立了多個自然保護區。據觀測估計,高黎貢山保護區內目前約有300來頭,分為6~8個種群。為保護和開發利用這一珍貴動物資源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大熊貓
熊貓在分類上屬於哺乳綱、食肉目、熊科動物。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陝西省的個別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稱為“國寶”。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大熊貓身體胖軟,頭圓頸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壯,身長約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體重可達100~180千克。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一百多年以來,西方世界從1869年法國神父戴維在中國發現大熊貓開始,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貓“蘇琳”帶到美國芝加哥動物園展出,以及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中國以大熊貓作為國禮相送——世界性的熊貓熱,越來越高漲,大熊貓開始名揚全球,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一位蘇聯動物學家如此讚美道:“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非常美麗的、標新立異的、令人驚歎的動物。”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從食性看似乎應該劃入“草食動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點以及物種進化的觀點來分類,它們卻是地地道道的肉食動物。在科學分類中,大熊貓屬於哺乳動物綱、食肉動物目。你看,如此可愛的大熊貓竟與虎豹豺狼等猛獸同屬一個大家族。大熊貓的祖先是名副其實的肉食動物:有尖銳發達的犬齒、較短的腸道和肉食動物的消化生理特點,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這些特點。隻是由於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它們為了生存,食性和習性必須適應環境。漸漸地,它們退居深山竹林,適應了低營養、低消化率的竹類,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於是,現代的大熊貓就變成了吃草的“肉食動物”。事實上,在肉食動物家族的進化史中,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變食性的“大有人在”。與大熊貓血緣非常接近的熊類,不是也變成了葷素不論的“雜食動物”了嗎?
一隻成年的大熊貓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鮮竹。有時,它也會開一次“葷”,捕抓箭竹林裏的竹鼠美餐一頓,甚至大搖大擺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常常隨季節的變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裏,夏天遷到竹枝鮮嫩的陰坡處,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溫暖的向陽山坡上,準備度過漫長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雄、雌大熊貓難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過,便又各奔東西。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就急著尋找樹洞或石穴作為“產房”,它每胎產1~2仔。剛生下的幼仔重量隻有150克左右,相當於媽媽體重的1‰。可是,一個月後體重可達2千克,3個月就能長到五六千克。熊貓媽媽常把小熊貓摟在懷中,輕輕撫摸,外出時也把它銜在嘴裏,或用背馱著,親親熱熱,形影不離。等到小熊貓五六個月大時,媽媽就開始教它爬樹、遊泳、洗澡和剝食竹子等本領。兩年後,小熊貓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生活。大熊貓的壽命一般為20~30年。
大熊貓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約在一百萬年前,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它們遍布我國的陝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區,在雲南、四川、浙江、福建、台灣等省也有它們的蹤跡,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沒有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隻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分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大熊貓在幾百萬年間由盛而衰,以至瀕臨絕滅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環境的惡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麵的問題。
據有關專家對大熊貓所作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和內分泌學等方麵的長期研究表明,大熊貓生殖機能異常低下。由於遺傳和環境的原因,許多大熊貓的生殖係統嚴重發育不良,成年後生殖內分泌機能紊亂,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終生不育。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大熊貓性喜獨居,發情後才願意進行異性間的接觸。雌性大熊貓每年隻發情一次,且其擇偶性極強,非見“白馬王子”不拋“繡球”。在野外,公獸們往往須通過殘酷的鬥毆競爭,最後的勝利者才能獲得雌獸的青睞。如果一個小種群內缺乏足夠優良的雄獸,顯然就會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機會,並降低交配後的受孕率。
大熊貓產仔多數為單胎,即使產下雙胎也往往隻能撫養其中一隻。大熊貓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營養、患病、氣候惡劣或遭遇天敵而夭折。
大熊貓母獸在懷孕和哺乳期內很少采食,並由於獨自哺乳帶養幼仔而極盡勞苦,體力極度衰竭,對其健康和壽命影響極大。在哺乳期結束後,母獸還要繼續撫養兒女,教會它們采食和生存的各種本領。在這種情況下,母獸自會本能地“克製”自己,不再發情,暫停生育,直到兒女長大成“人”,遠走高飛。
大熊貓的野外棲息地被嚴重地隔絕成小塊地域,偏偏它們又必須獨占很大麵積的領土才能保證生存,所以在小塊的棲息地內,能容納的大熊貓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一個種群太小,不可避免會導致近親繁殖,降低遺傳多樣性,造成遺傳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麵退化。
大熊貓經過漫長的曆史發展而能夠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但是,由於受曆史發展因素的不利影響,使它目前已處於一種瀕危狀態。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其內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則是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係的孤島狀態,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開花死亡,人為的捕捉獵殺,天敵危害,疾病困擾。這就構成了對大熊貓生存的嚴重威脅,使其麵臨瀕危的境地。
中國政府早已意識到大熊貓處境的嚴峻,所以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對大熊貓進行保護。
①通過立法對大熊貓進行保護,在立法方麵已做了大量工作,先後製定了保護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多種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中規定:“國家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野生動物保護法》將大熊貓列為一級保護動物,而且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作了詳細的規定。《森林法》和《環境保護法》也有明確規定,為了有效的打擊和製裁不法分子獵殺和走私大熊貓的違法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87年通過的刑法補充案進一步強調,對走私、捕殺大熊貓的違法行為進行嚴厲的懲罰,“將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並處罰款和沒收財產、情節嚴重的可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並沒收全部財產”。這些法律法規的製定為保護大熊貓等珍稀動物提供了法律依據,對大熊貓的保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②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中國政府自1963年以來,在秦嶺、岷山、大相嶺、小相嶺等6大山係,先後建立了14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總麵積達6000平方公裏,對大熊貓密集的地區和棲息地實施有效的保護。在保護區內,堅持常年巡邏檢查,搶救生病和挨餓的大熊貓,製止和懲處危害大熊貓的犯罪行為。同時進行治山治水,恢複植被,防治各種自然災害,減少人類活動對大熊貓野外生息的幹擾,為大熊貓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生殖生理
①性成熟年齡大熊貓的性成熟年齡與營養水平,環境條件及飼養管理水平有關。營養不足,阻礙身體和生殖器官的正常發育,使性成熟時間延遲。人工飼養下的大熊貓由於生活水平高於野外,其性成熟年齡也比野外提前2~3歲。各地觀察到的具體數據有出入。劉維新(1986年)認為,發情的年齡和體重,雌獸為4.5~7.5歲,85~105公斤;雄獸為5.5~7.5歲,95~105公斤,兩性性成熟在年齡上無顯著差異。胡錦矗認為雌雄獸性成熟年齡為5.5~6.5歲,在野外一般為6.6~7.5歲。成都動物園繁殖大熊貓初次發情雌獸為3.5~4.5,雄獸為5.5~7.5歲。
②繁殖季節大熊貓為季節性發情。雌獸發情期一般在3~5月,也有提前到1月下旬或延後至6月下旬的,個別除春季發情外,秋季(8~10月)也有發情表現,但時間短,表現也不很明顯。Moore等在1974年研究表明雄性熊貓春季睾丸變大,易采得精液,精液質量較好,而7~8月采不到精液,睾丸明顯地變小。Masui在1984年認為雄獸尿中,全年均可找到精子,但其數量從夏季到秋季逐漸減少,冬季又逐漸增加。從性行為表現來看,雄獸在春季逐漸達到高潮,故雄性發情也在春季。
③發情周期:大熊貓一般一年發情一次,育幼雌獸一般要兩年才發情一次,但若提前強迫斷奶,則也和雄獸一樣一年發情一次。少數熊貓一次發情中有兩個高潮期。雌獸發情期為15~25天,發情高峰僅2~4天,個別長達30多天,極少數隻有幾天,發情表現極不明顯。一般將大熊貓的發情期分為發情前期(2~5天)、發情期(5~8天)、發情高峰期(4~6天)和發情後期(5~10天)。
④雄獸發情時,表現為興奮、活動量增大、飲水量增加,尿頻。有時在地上打滾,戲水,睾丸腫脹,陰莖外伸,發出咩叫聲等;雌獸發情時,食欲降低或拒食,興奮,活動量大,尿頻量少,主動接近雄獸,陰唇變紅,腫脹,發出咩叫聲,用臀部抵異物,翹尾。雌性大熊貓外陰變化很具特色。在發情前期,雌獸蒼白的外陰出現粉紅,在發情期,陰門開始紅腫並逐漸顯著,陰道黏膜腫脹,色紅而潮潤,當達到發情高峰期時,陰門可能不斷緊縮與擴張,陰門可腫脹到最大限度,呈玫瑰紅色,陰道黏膜腫脹並鬆弛,呈粉紅色,有分泌物流出,陰道上皮角化細胞具有峰值,最高可達94%。在發情期中,除有明顯的行為變化外,雌激素水平逐漸上升,在發情高潮期達峰值並迅速下降到基線,體溫比平時高1~2℃。
⑤大熊貓精液為乳白色,采精量少時較黏稠。電刺激采精量約0.2~8毫升,精子活動率為50%~85%,畸形率4.4%~20%,計數為4~37.7億/毫升。精液鋅元素含量為509.2ppm(幹樣),比人的含量低得多,從家畜育種的實踐看,缺鋅可導致不育。大熊貓繁殖能力低,是否與缺鋅有關還待進一步研究。大熊貓精子呈蝌蚪狀,總長50~60微米,尾長45~55微米,精子在37℃的Bww稀釋液中的運動速度為39.0±1.80米/秒,在15~18℃中可存活5天。鮮精或凍精均能使大熊貓受孕。嶽奎元在1985年測定大熊貓精子頭部的頂體隻包繞細胞核的一半(超薄切片)或1/3(冰凍蝕刻),而人的可繞2/3。這種差異可能使大熊貓的受精難度增大,成功率降低,繁殖力下降。
⑥大熊貓排卵可能在雌激素達到峰值並開始下降時,即行為上開始接收交配的時期。每次發情一般排出1~2個卵,偶爾也有排出3個卵子的,特別是人工授精的雌獸,多數排出2個卵子,以致大多數每胎產二崽。不過,大熊貓發情雌獸,能排出正常卵子達到受精,懷孕、產崽的,仍然是少數。這主要因為接近成熟的生長卵泡和成熟卵泡,幾個至30個以上重疊成塊,卵泡間相互影響不易成熟排出,絕大多數成熟卵在排出前就已退化,被吸化,卵泡裏充滿液體,卵泡體積增大成為卵泡囊腫,這種情況影響了卵子的正常排出和受孕率,是大熊貓生殖能力低的原因之一。為了改善大熊貓的排卵,可適當使用外源促性腺激素來激活卵巢功能。首先,用促濾泡激素(FSH)刺激包裹卵母細胞的濾泡生長,然後用促黃體激素(LH)或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進排卵,1989年4~5月,成都動物園使用這一方法使大熊貓“厭厭”成功地生下了仔代“星星”,並撫育成活。此外,陳定宇曾分析了雄獸尿中17種類固醇的含量認為:雄性大熊貓體內的雄激素分泌量低是雄性大熊貓性欲低的主要原因,可以在飼養中適當增加含膽固醇較多的食物,並在發情期注射一定量的雄性激素將有利於大熊貓繁殖。
有的學者認為,外源激素的使用不僅能有利於大熊貓發情、配種,而且可使母獸奶水充足,有利於幼獸茁壯成長。但一般能正常發情的大熊貓不宜用外源激素,使用不當會引起一個發情周期多次出現發情高峰。
在野外,大熊貓的雄獸和雌獸平常都是過著獨居的生活,每個個體的活動範圍大約為4~7平方公裏左右,所以它的種群通常也是由零散的個體所組成的,每個個體均棲息於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分享著同一地區的食物來源,彼此之間互相依賴和製約,自然地組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大熊貓的麵部缺乏表情,一般通過視覺、嗅覺和聽覺來保持種群之間的通訊聯係,其中嗅覺最為重要。在它的肛門兩側各有一片裸露的區域,是肛周腺的所在地,這種腺體可以分泌一種聞起來帶酸味的物質,它常在高大的樹幹基部或者其他顯著的物體如石塊、土堆等,用肛周腺的分泌物塗抹,同時也用糞便和尿液等,作為互相之間識別的標記,表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
大熊貓的眼睛的瞳孔像家貓一樣,呈縱裂狀,說明它具有夜行性動物的特征。大熊貓發出的聲音比較複雜,專家們采用了對其各種可分辯的叫聲進行聲譜分析的方法,並且參照它的行為表現,從而分析其叫聲所表示的本能行為、求偶和感情狀態等生物學意義。研究結果表明,大熊貓成體的叫聲由12個比較清晰的叫聲和喘聲所組成,其聲音信號的意義可以表示占有領域、尋覓配偶、撫育幼仔、受到了威脅的恐懼等等,包括嗷叫、低嗷、哼叫、吠叫、強吠、吼叫、尖叫和嘶叫等叫聲,還有呼氣、鼓鼻、咂嘴等聲音。大熊貓初生幼仔的叫聲比較單調,隻有“吱吱”、“哇哇”和“咕咕”等三種,表示饑餓、身體不適或者需要排便等生理現象。到了9月齡時,還會發出呻吟、鼓鼻,以及類似牛叫和犬吠等叫聲,其意義已經接近成體。隨著其月齡的增長和體重的增加,它們的叫聲變得越來越複雜。
大熊貓的洞巢大多位於針闊混交林中的空心大樹的基部或者樹兜的凹穴中,樹洞是由於人類在采伐時在樹的基部一側砍過幾斧或由於其他原因而寓朽穿孔,裏外溝通形成的。洞內一般有20~40厘米厚的朽木粉、碎屑、朽塊。樹兜凹穴則是由樹根包圍而成。這些洞巢或巢穴以高大的冷杉樹為主,所處的環境都比較僻靜,附近食物資源豐富,隱蔽條件也比較好。築成的巢,結構比較簡陋而粗糙。裏麵的鋪墊物通常呈淺盤狀,由從洞外銜入的幾十根幹枯的或新鮮的、帶有嫩葉的樹枝、冷箭竹、藤條,以及木塊、苔蘚等構成,樹枝或竹枝的一般為直徑0.5~2厘米,長度為10~200厘米,種類有冷杉、紅樺、野櫻桃、劄鵑、花楸、冷箭竹、獼猴桃等,粗枝彎成弧形,交疊後作為巢的邊框,較細的枝條和苔蘚重疊起來作為巢的內緣,巢底則利用樹洞裏的朽木粉和碎屑、木塊等築成淺盤狀。巢穴周同留下的蹤跡很多,如墊腳物、毛發、糞便、臥穴、爪痕、齒痕,以及殘餘的食物等。有的洞口前麵的地麵比較陡,不便進出,它就用銜來的直徑為2~7厘米,長度為40~190厘米的新鮮或幹枯的冷杉、杜鵑、紅樺和花楸等樹木的樹枝,堆積成厚達幾十厘米高的墊腳物,進出洞穴都從墊腳物的上麵走過,時間長了,踩得十分光滑。
大熊貓與小熊貓的區別
大熊貓的近代名稱(即國內通行的中文名),最初訂名者本叫貓熊或大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隸屬於熊科。後來,由於在解放前書寫的是直書,認讀是自右到左,而改為橫書後則從左到右,當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標題用橫書,名貓熊,而當時參觀者習慣了直書自右到左的認讀,誤認為熊貓。自此,首先在主產它的故鄉(四川),長此以往向傳訛誤,久之也就習以為常的把貓熊更名為熊貓了。以後,它通用的中文名叫大熊貓,也就被人們所公認。
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鄉裏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族地區叫蕩或杜洞尕(gǎ),平武白馬達布人則叫洞尕;涼山彝族叫峨曲。所有這些地方名,雖稱呼不同。而其含義與古籍中叫的貔貅或貘,無非都是說明它的體色白,或黑白,或體型似熊罷了。
大熊貓足熊科。熊科成員多數食性很雜,也有少數以肉食或植食為主,體型多比較大。熊科成員雖然體態笨重,但是多數能爬樹,並有不少是遊泳好手。熊科成員視覺不佳,但嗅覺比較靈敏,主要依靠嗅覺覓食。
大熊貓的顏色黑白相間,又圓又胖,看起來老實,憨厚。
小熊貓是浣熊科。浣熊科Procyonidae是類似於熊科的雜食性動物,形態和結構略似熊科,但體型要小很多,並有較長的尾,樹棲性比熊科更強。
小熊貓又叫貓熊,紅熊貓。正因為這個原因,很多遊人都會誤解為小熊貓就是大熊貓的寶寶,紅熊貓還有一種稱呼叫九節狼,由於它的尾巴是由黃紅相間的九節構成而得名。在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小熊貓館你可以領略到它們的風采,它們就像是人類的朋友,你到了紅熊貓館,飼養人員會給你一些它們喜歡吃的水果或餅幹等食品,把食物放在手心兒裏,它們自己就會跑過來親近你。有時候,吃完了食物也不離開,像小孩子一樣耍賴皮,直到飼養人員用食物誘引,你才能夠脫身。不過你千萬不要擔心,它們不會傷到你的。
紅熊貓分布比大熊貓廣,以溫帶叢林為主,從尼泊爾向東,經喜馬拉雅山脈、緬甸北部,以至中國。紅熊貓有一點跟大熊貓不同,它們有一個家,不像大熊貓喜歡孤立生活。法國神父大衛說:“中國人叫它們做‘山上的孩子’,因為它們的叫聲像小孩。”
紅熊貓幾乎隻吃竹子,但它們不像大熊貓那樣吃竹莖,隻隨著季節吃竹葉或竹筍。此外,秋天它們也吃野櫻桃、醋栗及少數其他水果。
克隆大熊貓
“克隆”是英文的音譯,在生物學上克隆有兩重意義,一是指利用體外重組技術,將特定的基因或其他DNA(脫氧核糖核酸)序列插入載體分子中;二是指“無性繁殖”,而上述成果所指的克隆顯然是前者。
克隆技術本身並不神秘,在發育生物學領域中,有關細胞發育的潛能性,細胞核和細胞質之間關係的問題,曆來是很重要的研究對象,而細胞核移植的方法,又是說明上述理論的重要手段之一。
那麼,我國的大熊貓是否也可運用克隆技術,使之繁盛起來呢?雖然克隆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工授精技術已在一些動物園和繁育基地成功地運用了20年,但是具體能否運用這一技術進行保護大熊貓,則在我國科學界引起了一場爭論,形成了觀點完全相反的所謂“罔養派”和“野外棲息地保護派”。
支持運用克隆技術拯救大熊貓者認為,自然狀況下的大熊貓繁殖不理想,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克隆技術應當成為拯救大熊貓的手段之一。當然,為大熊貓提供良好的自然保護條件與運用克隆技術是相輔相成的。要以自然生態保護為主,克隆為輔。克隆出一個大熊貓,就應該把它放回自然群體中去,然後再從自然群體的後代中尋找另一個克隆對象,而並不是用同一個個體來克隆出龐大群體,因為這樣勢必會由於單一的基因而導致生物物種的災難性退化。
反對者則認為克隆熊貓的願望是美好的,但目前尚無成功的可能,這種方法對於增加熊貓的數量既不可行,也不會有所幫助。同時否認目前自然狀況下的大熊貓繁殖不理想,正在使這一物種群正在走向滅絕的觀點,認為大熊貓的年增長率是3.5%,這比目前中國人口的增長率1%~2%還要快,而大熊貓種群數量的減少,隻是由於人為破壞環境,造成它的棲息地越來越趨狹窄的緣故。因此主張應該以保護大熊貓的棲息地為主,並且將圈養的個體也統統放歸野外,因為它們在野外的存活率比在動物園要高得多。
另外,對克隆技術在大熊貓身上的具體實施,也有很多異議。因為大熊貓不是實驗動物,它的繁殖過程還存在著許多不解之謎。拿從雌獸體內取出卵巢這一手術來說,需要在雌獸腹腔開個口子或通過子宮用細長吸管取出,這對於大熊貓雌獸就非常有害,很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在法律上也是不允許的。從已死亡的個體取出有用的卵巢也很困難,必須在個體死亡幾小時內做到,可供實驗的個體太少。
雖然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和爭議,為了拯救大熊貓這一稀有的物種,以免它在我國的土地上消失,中國科學院還是撥出了專款,作為研究以克隆技術來繁殖大熊貓的啟動資金,在積累了大量的顯微受精和精原細胞克隆動物的理論和技術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異種克隆動物模型前期準備實驗,希望能夠在5~10年內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其中選擇具有和大熊貓類似的妊娠周期和基因結構的“代理母親”的選擇成為這一研究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問題。目前攻關小組可能會從熊、貓、狗等動物中進行選擇,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和實驗研究。
大熊貓的未來前景
從已經發現的化石看,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大熊貓的發展經曆了始發期,成長期,鼎盛期,現在已開始進入衰敗期。
目前正以極為稀少的數量僥幸存世的局麵而引起了人們的深切憂慮和關注,對它未來的命運也就牽動著億萬人們的心弦。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麵前,中國政府和人民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科學團體和科學家們都在積極地投入對大熊貓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學有效的方法,開拓出新的局麵,使大熊貓能擺脫瀕危的境地,得以永續繁衍,與人類共存。
經過多年的努力,大熊貓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控製,有的保護區的種群數量還略有增長。大熊貓種群生態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熊貓種群生殖率大於1就意味著種群將繼續緩慢地發展。這一研究成果激勵了科學家以更大的努力,從各個方麵去推動這個良性的進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工程的實施,對大熊貓野生種群的延續,即可發揮重大作用。大熊貓異地保護工程,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進展,飼養繁殖大熊貓的成活率已有顯著的提高,由以前平均成活率的31.8%提高到1998年以後平均成活率的67.74%這就證明現有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種群是能夠得到維持和發展的。大熊貓異地保護工程的實施,還可有力地推動人工飼養種群數量的增長。
從全局看,中國的大熊貓就地保護工作和異地保護工作都正在紮紮實實地向深度進軍,作為保護大熊貓的係統工程,正在逐步形成其綜合性、科學性和連續性。人們保護大熊貓和生態環境的意識也在不斷深入和普及。這一切都在加強我們保護大熊貓的信心和決心,推動保護大熊貓事業的發展。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大熊貓繁殖能力很低,現在已飼養過的260隻熊貓中,性比例大體是1∶1。在57年內約有130隻為雌獸,但有繁育能力的僅約占雌體熊貓的30%。而雄性熊貓中有交配能力的更少,僅約19隻,占飼養雄體總數的14%,飼養繁殖的後代具有交配能力的僅有一隻,它是北京動物園的良良。為什麼大熊貓生兒育女這種先天性的本能在飼養狀況下得不到充分發育呢?
許多專家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在圈養情況下,由於它們單獨或少數在一起生活,在發情前期和性成熟期不能參加社會交往,遺傳下來的先天性的性行為不能得到後天的正向誘導,激發和學習,而難以實現以至終止發育。
②通過對野外和飼養熊貓所食的食物進行微量元素對比分析,認為圈養熊貓由於新鮮竹子供應不足和缺少在自然狀況下對竹子的不同株、不同部位、不同生長期和不同季節的最優選擇,容易導致鋅、鐵、鎂等與生長發育,繁殖有關的微量元素的短缺。
③糖分攝入過高、運動量不足等引起肥胖,由於大熊貓陰莖較短,肥胖後使陰莖不易入雌體生殖器,難以完成交配。
④蛋白質攝入量過低。由於性激素是體類化合物,由蛋白質合成,一旦蛋白質缺乏,必將造成性激素水平低下,而使大熊貓不發情。在人工飼養下首次繁殖記錄是1963年9月,北京動物園雌獸“莉莉”與雄獸“森森”自然交配後產下一雄性幼仔“明明”,在動物園活了26歲。在1963~1977年間,主要是通過圈養熊貓間的自然交配進行繁育。1978年,北京動物園成功地進行了人工授精,產下了幼仔。1980年。成都動物園用冷凍精液進行人工授精,獲得成功,以後還采用了自然交配與人工授精並用的辦法,提高了人工繁殖的成功率。從1963~1993年間,國內外共有13家動物園和保護區共繁殖了100胎,產崽148隻,迄今活著的有42隻。在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雌性大熊貓都具有再生育能力。例如北京動物園的雌獸“岱岱”,它出生於1974年9月16日,母親為“嬌嬌”,父親為“森森”。“岱岱”與雄獸“寶寶”結合,於1982年8月30日生子雌獸“文文”,而“文文”又於87年10月1日產崽一隻。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雄體熊貓,迄今僅“良良”一隻具有交配能力。但無交配能力的可用它的精液,通過人工授精,仍能使雌獸懷孕。例如北京動物園的雌獸“嬌嬌”與雄獸“都都”交配後產下雄崽“治治”,用“治治”的精液與“丹丹”(“娟娟”與“寶寶”的女兒)人工授精,生下雌獸“樂樂”,至今仍活著,說明人工繁殖的雌體或雄體,生殖器官發育是正常的。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大熊貓壽命不長,活了半歲以上的37隻熊貓,迄今也已死去12隻,平均壽命隻有6.6歲,據調查野外的隻要活過半歲,度過嚴酷的冬季,其平均壽命為13.3歲。增加了一倍,有關學者分析其原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