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其他寵物(1 / 3)

蠑螈

蠑螈(Salamander),又稱火蜥蜴,娃娃魚,全世界大約有400多種,分屬有尾目下的10個科,包括北螈、蠑螈、大隱鰓鯢(一種大型的水棲蠑螈)。它們大部分棲息在淡水和沼澤地區,主要是北半球的溫帶區域。

它是蠑螈科的1屬。體全長61~155毫米。頭部扁平;皮膚較光滑有小疣,脊棱弱,舌小而厚,卵圓形,前後端與口腔底部黏膜相連,四肢細弱,指、趾無蹼;尾極側扁。現有6種及亞種,均分布於亞洲東部。日本有劍尾蠑螈和紅腹蠑螈兩種。中國有4種及亞種,以東方蠑螈分布最廣,常見於華東和華中地區;藍尾蠑螈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見於貴州水城;楚雄亞種見於雲南中部;呈貢蠑螈僅見於雲南呈貢。蠑螈犁骨齒呈“八”形,唇褶較顯,前頜骨1枚,鼻突中間無骨縫;上頜骨和翼骨均短,二者相距遠。基舌軟骨有1對指狀突,2對角鰓骨均骨化或僅有1對骨化,上鰓骨僅1對。幼體有平衡枝,外鰓3對,羽狀;尾背鰭褶始自體前部,鰭褶低而平直。

蠑螈屬動物生活在丘陵沼澤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進入冬眠。3~9月多在山邊水草豐盛的水坑或稻田內活動。底棲,爬行緩慢,很少遊泳。多在水底覓食蚯蚓、軟體動物、昆蟲幼蟲等。在尋求配偶時,雄螈經常圍繞雌螈遊動、時而觸及雌螈肛部,時而在頭前,彎曲頭部注視雌螈、同時將尾部向前彎曲急速抖動,如此反複多次,有的可持續數小時。當雄螈排出乳白色精包(或精子團),沉入水底粘附在附著物上時,雌螈緊隨雄螈前進,恰好使泄殖腔孔觸及精包的尖端,徐徐將精包的精子納入泄殖腔內。精包膜遺留在附著物上。雌螈納精1次或數次,可多次產出受精卵,直至產卵季節終了為止。在產卵時雌螈遊至水麵,用後肢將水草或葉片褶合在泄殖孔部位,將卵產於其間。每次產卵多為1粒,產後遊至水底,稍停片刻再遊到水麵繼續產卵;一般每天產3~4粒,多者27粒,平均年產220餘粒,最多可達668粒。一般經15~25天孵出。即將孵出的胚胎有3對羽狀外鰓和1對細長的平衡肢。蠑螈是較好的實驗動物和觀賞動物,也能捕食水稻田中的水生昆蟲。蠑螈身體短小,有4條腿,皮膚潮濕,體長大約在10~15厘米,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顯眼的模樣。中國大蠑螈體型最大,體長可達1.5米。

蠑螈都有尾巴,體形和蜥蜴相似,但體表沒有鱗。它與蛙類不同,一生都長著一條長尾巴。

蠑螈的視覺較差,主要依靠嗅覺捕食,以蝌蚪、蛙、小魚,孑孓、水蚤等為食。

蠑螈的四肢不發達,成體可分為水棲、陸棲和半水棲幾類。水棲類型在水中產卵,陸棲類型在繁殖時回到水中產卵,少數種類在潮濕的陸地產卵,朝鮮族後幼體要在水中發育成長。

目前,世界上有幾百種蠑螈,分布各地的潮濕環境中。

因為蠑螈的體表因半透性,而導致水分的散失,所以多數的蠑螈都棲活於潮濕的環境中,陸棲能力好一點的種類可以離水較遠,但生活的環境仍以潮濕的苔蘚環境為主,至於那些如大鯢等對水分較為依賴的種類,則多偏好生活在低溫且水質清潔的環境中。由此得知在飼養蠑螈時,環境中接近飽和的濕度,與可供進食、躲藏及休息的水塘是不可或缺的。多數的蠑螈都是個性相當溫和的種類,所以飼養者可以依據飼養的能力與空間的調配來決定飼養密度與數量。飼養蠑螈可以觀察到相當多奇特的生物行為,而其中又以足部的再生、奇特的交配行為與陸棲與水棲型的交替最具有色。蠑螈具有相當強的生命力,其自愈能力相當優異,所以有時發現個體因為機械性的外傷而斷肢時,不出多久便會由傷口長出一肉芽,並逐漸發展修複成原先的狀態。

而蠑螈雄雌間的交配行為亦相當特殊的,雄性個體會將其精液包在一個如膠囊般的精莢中,當排出體外時便會在短短的時間內由雌體吸入體中,以完成交配行為;出生的卵粒一如青蛙卵,在外圍有如膠狀物質纏裹保護,以使幼體能安然的度過發育前期。而陸棲型與水棲型的交替則發生於部分的種類,因為棲息環境的改變而造成其外形與色彩上的改變,例如六角恐龍的陸棲型與水棲型便是最常見到的例子。

最大的鯨類,體長可達30多米,重近200噸,成為古、今最大的動物,比最大的恐龍還要大,可是小型的鯨類——豚卻是這類動物中的侏儒者,體長1米多至2米多。豚類有海生的,也有淡水生活的,全世界約有70多種,它們都屬鯨目中的齒鯨亞目。該亞目與其姊妹群須鯨亞目一樣,大致開始於始新世(距今約4千5百萬年前)。它們在中新世和上新世(距今180萬年前)均較繁盛,並各有現生代表。鯨目中的另一亞目,古鯨亞目則隻有化石代表,生存於早始新世至漸新世(距今6千萬至2千萬年前),延續到中新世之初(距今2千4百萬年前)全部絕滅。

別看豚類個體不大,可它“智商”很高,被譽為水中的“智叟”。成年海豚的腦子重量竟占其體重的1.2%,而號稱靈長類的黑猩猩卻隻占0.7%。據知,海豚的腦子不僅重量大,大腦的溝紋也多而深,難怪它能被訓練成“雜技演員”,能給遊人表演各種高超的動作。如果你有機會去香港的話,別忘了去海洋公園玩一次,那裏的幾隻海豚的表演,肯定會令你拍手稱快!

豚類還是哺乳動物中的遊泳冠軍,一般時速為50公裏,快速時可達70公裏。豚類睡覺時,大腦並不完全停止活動,而是兩個大腦半球輪換休息,一半休息,另一半則指揮必要的活動。

現生豚類大多海生,少數淡水生活。這些淡水豚類種類不多,各隻限製在狹小的生態範圍內。

歐、美、非三洲均曾發現淡水豚類化石,我國卻長期留為空白。1981年冬,第一件鱀類化石終於在我國首開記錄。據知,化石產於廣西桂平縣蒙圩鄉鬱江岸附近。是一段下頜骨的中部,上麵還保存了十幾顆牙齒。據研究,化石頜骨的構造特征與現生白鱀豚的最為接近,但遠較現生者為原始。學者把它歸入白鱀豚科,另立一新屬種,名鬱江原白鱀豚(Prolipotesyujiangensis)。產原白鱀豚化石的地層為湖沼相碎屑沉積。過去由於缺乏化石證據,其地質年代一直未曾明確推定,隻籠統地稱之為始新世——上新世,年代跨度大至5千萬年。這次,學者根據原白鱀豚化石和櫟樹化石,把產化石的地層時代厘定為中新世(距今1千多萬年前)。這是廣西地區第一次有確鑿古生物依據的中新世地層的確立。

白鰭豚

自鰭豚屬鯨目,齒鯨亞目,淡水豚總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水生哺乳動物。估計白鰭豚現存約20隻,屬一級保護動物,號稱“長江裏的大熊貓”。曆史上白鰭豚不但分布於上起黃陵廟(宜昌以上)、下至長江入海口的長江幹流,而且長江沿岸的大型支流和湖泊都有它的分布。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分布範圍縮小為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江蘇瀏河口的長江幹流,在支流和湖泊中已沒有它們的蹤影。

白鰭豚身體呈流線型,體態矯健優美。成年白鰭豚一般體長約2.5米,體重100至200千克,雌獸略小於雄獸。至2006年為止,已發現的最大雌獸體長253厘米,體重237千克;而已發現的最大的雄獸體長216厘米,體重125千克。一隻雄性白鰭豚腦子重量可達470克,無疑也是一種聰明的動物,智力可與海豚媲美。但白鰭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鰭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鰭豚皮膚光滑細膩,富有一種特殊的彈性,原理與競賽式遊泳衣著中使用具有彈性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遊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鰭給白鰭豚提供了優良的水中遊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製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皮膚與流線型的身軀,白鰭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遊速。平常它保持著每小時10至15千米的遊速。

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鰭豚一般背麵呈淺青灰色,腹麵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麵分別與背麵和腹麵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麵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麵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鰭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

白鰭豚吻突狹長,伸向前方,約30厘米左右。其牙齒密密麻麻地排布於上下頷兩邊,共130多顆圓錐形的牙齒。前額呈圓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機中聚焦的透鏡,所以被稱為“額隆”,這是白鰭豚發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於頭頂的左上方,呈小長圓形,啟閉自如。平常白鰭豚會每隔10至30秒鍾突出水麵換氣一次,在換氣過程中會發出“噗嗤噗嗤”的響聲。

白鰭豚的眼睛位於嘴角的後上方,小似綠豆。外耳廓已經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針眼並且閉塞不通,是一種痕跡器官。因為白鰭豚長期生存於長江的濁水中,它的視覺和聽覺均退化嚴重,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白鰭豚的上呼吸道有著三對獨特的氣囊與一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是因為生存於水中靠水發音,所以並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音所需要的聲帶。用特製的水聽器,可以聽到白鰭豚發出的“的答”“嘎嘎”等數十種不同的聲音。白鰭豚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一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的等待著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阻礙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遊向目標。它又會在收到回聲後的不久發出新的一對聲音,稍候又安靜一陣等待回聲。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遊動的方向與速度,白鰭豚就是這樣如人造聲納般的做回聲定位。用這獨特的聲納係統,它時常還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率音波,與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聯係。這種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麵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

白鰭豚的大腦表麵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占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鰭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白鰭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

白鰭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鰭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鰭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鰭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遊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厘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麵,在水麵遊動2米後,再入水中。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雄性白鰭豚,其隨即被送往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取名“淇淇”。科學家對淇淇的行為、生理、包括季節變化規律,血液學、治療、飼養等方麵的研究,一一填補了對白鰭豚知識的空白。我國於當年12月15日臨時增發T.57《白豚》郵票一套2枚,分別為“悠然自得”和“環遊潛底”,發行量150萬套。隨著“淇淇”在國內外的名聲和影響越來越大,在郵票發行整整一個月後,又發行SB(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漢的“淇淇”從此成為武漢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在湖北武漢舉行。同年9月28日發行JP.33《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大學生運動會》紀念郵資明信片,“淇淇”腰圍綬帶、鰭捧花束,作為該屆大運會的吉祥物亮相郵資圖。2000年2月25日,我國發行2000—3S《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級)(一)》特種郵票小版張。小版張含10枚郵票和兩枚無麵值過橋票,其中第七枚麵值2.60元的為“白豚”。當時白鰭豚整個種群不足百頭!2002年7月14日,“淇淇”離開了我們,白鰭豚自然種群的命運再次陰雲籠罩。根據化石記載,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籍《爾雅》中,亦有對白鰭豚的描述,視之為江神。白鰭豚曾廣泛存在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區,在長江中的分布最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遊35千米處,至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都曾有發現,估計曆史上曾經有5000頭之多。但長期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分布區域也在逐漸縮小。

海豚

海豚共有近62種,分布於世界各大洋。體長1.2~4.2米,體重23~225千克。海豚一般嘴尖,上下頜各有約100顆尖細的牙齒,主要以小魚、烏賊、蝦、蟹為食。

海豚喜歡過“集體”生活,少則幾頭,多則幾百頭。海豚是一種本領超群、聰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動物。經過訓練,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海豚是靠回聲定位來判斷目標的遠近、方向、位置、形狀、甚至物體的性質。有人做試驗,把海豚的眼睛蒙上,把水攪渾,它們也能迅速、準確的追到扔給它的食物。

海豚不但有驚人的聽覺,還有高超的遊泳和異乎尋常的潛水本領。據有人測驗,海豚的潛水記錄是300米深,而人不穿潛水衣,隻能下潛20米。至於它的遊泳速度,更是人類比不上的。海豚的速度可達每小時40公裏,相當於魚雷快艇的中等速度。

海豚是一類智力發達、非常聰明的動物,它們既不像森林中膽小的動物那樣見人就逃,也不像深山老林中的猛獸那樣遇人就張牙舞爪,海豚總是表現出十分溫順可親的樣子與人接近,比起狗和馬來,它們對待人類有時甚至更為友好。

經過學習訓練的海豚,甚至能模仿某些人的話音。70年代,美國的三位科學家,讓兩頭海豚學會了25個單詞。新近,太平洋海洋基金會的歐文斯博士等4位科學家,對兩頭海豚進行訓練,花了3年時間,教會它們700個英文詞彙。不過有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把動物的“語言”或“方言”描繪得太離奇。

不過海豚確實具有與眾不同的智力。除人以外,海豚的大腦是動物中最發達的。它的大腦體積、質量也是動物界中數一數二的。人的大腦占本人體重的2.1%,海豚的大腦占它體重的百分之一點七。海豚的大腦由完全隔開的兩部分組成,當其中一部分工作時,另一部分充分休息,因此,可終生不眠。目前,科學家對動物的智力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黑猩猩是一切動物中最進化、最能幹的;另一種卻認為海豚的智力和學習能力與猿差不多,甚至還要高一些。因而有人稱海豚為“海中智臾”。

抹香鯨

分布於全世界各大海洋中,大多數生活在赤道附近的溫暖海區,極少數到達北極圈內。在中國見於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其腸道內分泌物是極名貴的香料“龍涎香”,它實際上是類似膽結石或腸結石的物質,燃燒時香氣四溢,酷似麝香。因此常遭捕殺,現數量稀少,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體型較小的小抹香鯨和擬小抹香鯨在我國台灣沿海可見。

抹香鯨又叫真甲鯨,體長18~25米,體重20~25噸,最大者達60噸,是齒鯨類中個頭最大的一種。它體色呈灰黃色,頭部特別大,呈楔型,占體長的1/3,身體粗短,行動緩慢笨拙,易於捕殺。現存量由原來的85萬頭下降到43萬頭。

它是齒鯨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雄性體長18~23米,體重60~100噸。身體的背麵為暗黑色,腹麵為銀灰或白色。頭部特別大,幾占體長1/4~1/3。上頜和吻部呈方桶形,下頜較細而薄,前窄後寬,與上頜極不相稱。有20~28對圓錐形的狹長大齒,每枚齒的直徑可達10厘米,長約20多厘米。噴水孔在頭部前端左側,隻與左鼻孔通連,右鼻孔阻塞,但與肺相通,可作為空氣儲存箱使用,呼吸時噴出的霧柱以45度角向左前方傾斜。無背鰭。鰭肢較短。尾鰭寬大,寬約360~450厘米。

常結成5~10隻,多至200~300群體。遊泳迅速,時速可達12海裏。抹香鯨常因追獵巨烏賊而“屏氣潛水”長達1.5小時,潛泳深度一般數百米,最深紀錄2200米,時間達75分鍾,為哺乳動物中的“潛水冠軍”。性凶猛,主食大型烏賊、章魚,也吃魚類。繁殖期有激烈的爭雌行為。妊娠期12~16個月。每胎僅產1仔,偶見2仔,幼仔體長4~5米,哺乳期1~2年,7~8歲時性成熟,最長壽命可達70年。

其他鯨

灰鯨(15米長,30餘噸,目前全球約有1萬頭左右)藍鯨/座頭鯨在我國沿海可見,數量稀少,北極露脊鯨由於行動緩慢,性情溫順,在捕鯨高潮時被大量捕殺,成為稀有種類,已受到國際公約的保護。

鴨嘴獸

凡見過鴨嘴獸的人都說它長得實在太怪異了。當初英國移民進入澳大利亞發現鴨嘴獸時,驚呼其為“不可思議的動物”。這個長著獸的身體卻有鴨的嘴巴的怪物,連恩格斯也向它認過錯。1843年,恩格斯在英國看到一隻鴨嘴獸的蛋。人們告訴他:這是生活在澳大利亞的一種哺乳動物。恩格斯聽後哈哈大笑:哺乳動物都是胎生的,鴨嘴獸是卵生的,因此肯定不是哺乳動物。後來,事實使恩格斯“不得不請求鴨嘴獸原諒自己的傲慢與無知”。

鴨嘴獸又名鴨獺,現為哺乳類中最原始而奇特的動物。僅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約克角至南澳大利亞之間,在塔斯馬尼亞島也有棲息。

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哺乳動物,最奇特的要數鴨嘴獸。所謂單孔類動物,是指處於爬蟲類動物與哺乳類動物中間的一種動物。它雖比爬蟲類動物進步,但尚未進化到哺乳類動物。兩者相同之處在於都用肺呼吸,身上長毛,且是熱血;而單孔類動物又以產卵方式繁殖,因此保留了爬蟲類動物的重要特性。

鴨嘴獸的大小和兔子差不多,長約40厘米。全身裹著柔軟褐色的濃密短毛,腦顱與針鼴相比較小,大腦呈半球狀,光滑無回。四肢很短,五趾具鉤爪,趾間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鴨足,在行走或挖掘時,蹼反方向褶於掌部。吻部扁平,形似鴨嘴,嘴內有寬的角質牙齦,但沒有牙齒,尾大而扁平,占體長的1/4,在水裏遊泳時起著舵的作用。

雄性鴨嘴獸後腳上有一根中空的毒距,能分泌毒液,噴出可傷人,幾乎與蛇毒相近,人若受毒液刺傷,即引起劇痛,以至數月才能恢複。這是它的“護身符”,也是哺乳動物中獨一無二的特點。

鴨嘴獸為水陸兩棲動物,平時喜穴居水畔,在水中時眼、耳、鼻均緊閉,僅憑知覺用扁軟的“鴨嘴”覓食貝類。其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與自身體重相等。

鴨嘴獸既不同於哺乳類,又不同於爬行類、鳥類。它生殖、繁衍後代的方式非常奇特。它既下蛋,又哺乳。鴨嘴獸在水中追逐交尾,卵似烏龜蛋狀。鴨嘴獸與鳥類、爬行類也有相似之處:卵、尿、糞都由一個孔排出體外,所以叫“單孔類”。雌獸受精後在體內發育成兩個卵。卵排出後,由母獸孵化,10天後,小獸破殼而出。小獸發育不全,僅2.5厘米長,光禿無毛,眼睛無直覺。母獸沒有乳房和乳頭,隻在腹部有一片乳區,像出汗一樣分泌乳汁,小獸就爬到母獸的腹部舐食乳汁。兩個月後,幼獸睜開眼睛,但活動能力還很弱,四個月後,小獸毛才長齊,並能獨立遊泳、覓食。

還有個奇特現象,成年鴨嘴獸沒有牙齒,而小獸出殼前有一種特殊鋒利的“卵牙”,用來打開卵殼。出殼後“卵牙”很快脫落,又長起10多顆“乳牙”,接著又脫落,再生出來的是特化了的角質墊,是成獸當牙用的進食工具。

鴨嘴獸能潛泳,常把窩建造在沼澤或河流的岸邊,洞口開在水下,包括山澗、死水或汙濁的河流,湖泊和池塘。它在岸上挖洞作為隱蔽所,洞穴與毗連的水域相通。它是水底覓食者,取食時潛入水底,每次大約有一分鍾潛水期,用嘴探索泥裏的貝類、蠕蟲及甲殼類小動物以及昆蟲幼蟲和其他多種動物性食物和一些植物。鴨嘴獸分布在澳大利亞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是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是形成高等哺乳動物的進化環節,在動物進化上有很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冬季不活動或冬眠。雌獸挖相當於16米長的洞穴,將卵產於用濕水草築成的巢內,卵比麻雀卵還小,彼此粘在一起。孵卵期洞口堵塞,孵出的幼獸發育很不完全,鴨嘴獸既無育兒袋也無乳頭,成束的乳腺直接開口於腹部乳腺區。幼獸用能伸縮的舌頭服食乳區的乳汁,哺乳期大約五個月。

鴨嘴獸在學術上有重要意義,曆經億萬年,既未滅絕,也無多少進化,始終在“過渡階段”徘徊,真是奇特又奧妙,充滿了神秘感。這種全世界唯有澳大利亞獨產的動物,但因追求標本和珍貴毛皮,多年濫捕而使種群嚴重衰落,曾一度麵臨絕滅的危險。由於其特殊性和稀少,已列為國際保護動物。澳大利亞政府已製定保護法規。

鴨嘴獸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小哺乳動物,母體雖然也分泌乳汁哺育幼仔成長,但卻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體產卵,像鳥類一樣靠母體的溫度孵化。母體沒有乳房和乳頭,在腹部兩側分泌乳汁,幼仔就伏在母獸腹部上舔食。鴨嘴獸能潛泳,常把窩建造在沼澤或河流的岸邊,洞口開在水下。取食時潛入水底,用嘴探索泥裏的貝類、蠕蟲及甲殼類小動物。鴨嘴獸分布在澳大利亞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是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是形成高等哺乳動物的進化環節,在動物進化上有很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狒狒

據動物學家介紹,“人與狒狒之間的進化差距很大。大約3000萬年以前,狒狒遵循的是與人、黑猩猩不同的進化途徑,它們沒有語言能力。過去,狒狒被認為幾乎不具有推理能力;然而,在2001年底,美國科學家在《實驗心理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狒狒有完成複雜抽象推理的能力。這是人類首次發現非人類及非猿靈長類動物具有這種複雜的能力。

狒狒屬於瀕於滅絕的珍稀動物。根據科學研究發現,由喜歡聚堆交流的雌狒狒生育和培養的孩子,其生存率特別高。

狒狒是靈長類中次於猩猩的大型猴類,體長50.8~114.2厘米,尾長38.2~71.1厘米,體重14~41千克;頭部粗長,吻部突出,耳小,眉弓突出,眼深陷,犬齒長而尖,具頰囊;體型粗壯,四肢等長,短而粗,適應於地麵活動;臀部有色彩鮮豔的胼胝;毛黃、黃褐、綠褐至褐色,一般尾部毛色較深;毛粗糙,顏麵部和耳上生有短毛,雄性的顏麵周圍、頸部、肩部有長毛,雌性則較短。共5種,主要分布於非洲,個別種類也見於阿拉伯半島。

棲息於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半荒漠草原和高原山地,更喜生活於這裏較開闊多岩石的低山丘陵、平原或峽穀峭壁中。主要在地麵活動,也爬到樹上睡覺或尋找食物。善遊泳。能發出很大叫聲。白天活動,夜間棲於大樹枝或岩洞中。

狒狒從不忌口,它們捕食羚羊、搜尋水果、采摘水百合,幾乎什麼都吃。狒狒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再惡劣的環境也難不住它們,這也使得它們能夠從容地應付人類的挑戰。食物包括蠐螬、昆蟲、蠍子、鳥蛋、小型脊椎動物及植物。通常中午飲水。

主要天敵是豹。無固定繁殖季節,5~6月為高峰,孕期6~7個月,每胎產1仔。野生壽命約20年。

狒狒在猴類中是唯一集大群營地棲生的高等猴類。狒狒也是猴類中社群生活最為嚴密的一種,有明顯的等級序位和嚴明的紀律,懲罰的殘酷令人駭怕。上海動物園新建了狒狒山後,先後從日本、荷蘭引進兩批狒狒放在山中。荷蘭的一批狒狒中有一頭體大壯實的雄狒,擔任了狒王。但另一頭成年的雄狒狒並不甘心俯首稱臣,間接對“大王”發難,襲擊“大王”的王後和王妃,把兩頭母狒狒咬得遍體鱗傷而死。

其實在人工飼養下的狒狒,飼養員可以及時采取措施調整狒群的結構,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而在野生狀態下的狒狒群體,經過幾年一個周期,就會發生爭戰,或分群或換王。因為以新換舊、以強換弱是狒王國的法則。當一個年幼的、地位很低的雄狒狒成長起來發育到肌肉強健,牙齒尖尖時,它的好鬥天性便暴露無遺。狒狒一般性成熟在六歲左右,它的好鬥自然也有爭奪配偶的繁殖因素。通常先是向比它地位稍高的雄狒狒主動發起挑釁。說來有趣,這和某些人類吵架一模一樣,先是瞪眼睛、豎胡子,放開喉嚨大叫或吼一通,進而撞台拍凳,但狒狒則是拍打地麵進行威脅。如果原來地位高的心虛怕了就認輸,那麼,自行退下承認青年狒狒的地位比它高。如果都不服,就開始拉拉扯扯,爪對爪、牙對牙廝打。結果會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打贏了,膽子越打越大,一直打到“大王”地位,但在狒群中單靠蠻力也不行,也要會團結眾狒,要會一點手段,即比較聰明;二是打輸了投降,主動抬起臀部,讓勝方騎一下,承認自己地位卑下,可以免去進一步的懲罰,被活活咬死;三是輸了落荒離群而逃,逃到其他狒狒群中去當小三子,若這一群狒狒群體較弱,過了一段時間,也許又爭了一個王位,但那是非常少的幸運兒。

狒狒群體大的有200~500頭,夜晚它們集體住宿在峭壁懸崖上,並有專門擔任警衛的狒狒,遇有食肉獸侵襲,狒王率領年輕力壯的雄狒,與敵對抗,母狒和幼狒則迅速撤退。白天,狒狒為了覓食的方便,分成30~50頭小群,分散覓食,每一小群都有一個首領帶路,其他雄狒在兩側警戒,中間是母狒和仔狒,仔狒得到全群保護,一旦哪頭雌狒生了幼仔,就受到格外優待,懷中的幼狒,會讓其他表示友好的雌狒抱一抱,這也是狒狒王國籠絡感情的方式。

當然,狒狒群並非一直烽火爭戰,一般新王產生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會很安穩,而且繁殖增加,群體會迅速增長。這時的狒王也會主動對地位低下的雄狒、雌狒表示友好。為它們理理毛,這結果更加固了它的地位,群狒也爭相拍狒王的“馬屁”,狒王隻是象征性為臣狒理毛,而地位低的狒狒則盡力而作,故狒王的毛總是油光順溜,最為光滑,一眼就能看得出。

穿山甲

穿山甲,順名思義,一是有挖穴打洞的本領,二是身被褐色角質鱗片,猶如盔甲。除頭部、腹部和四肢內側有粗而硬的疏毛外,鱗甲間也有長而硬的稀毛。穿山甲在我國僅有一屬,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島)、廣西、雲南等地。我國鄰近之越南、緬甸、印度、錫金、尼泊爾等地亦有。

穿山甲在分類上屬於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麵略隆起。成體身長50~100厘米,尾長10~30厘米。體重1.5~3公斤。不同個體的體重和身長差異極大。頭呈圓錐狀,眼小,吻尖。舌長,無齒。耳不發達。足具5趾,並有強爪;前足爪長,尤以中間第3爪特長,後足爪較短小。全身鱗甲如瓦狀。自額頂部至背、四肢外側、尾背腹麵都有。鱗甲從背脊中央向兩側排列,呈縱列狀。鱗片呈黑褐色。鱗有三種形狀:背鱗成闊的菱形,鱗璉有縱紋,邊緣光滑。縱紋條數不一,隨鱗片大小而定。腹側、前肢近腹部內側和後肢鱗片成盾狀,中央有龍骨狀突起,鱗基也有縱紋。尾側鱗成折合狀,鱗片之間雜有硬毛,兩頰、眼、耳以及頸腹部、四肢外側、尾基都生有長的白色和棕黃色稀疏的硬毛。絨毛極少。成體兩相鄰鱗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狀。雌體有乳頭2對。

穿山甲多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般多棲息於山麓、丘陵或灌叢雜樹林、小石混雜泥地等較潮濕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築洞於泥土地帶。洞道較長,末端有巢。白晝常匿居洞中,並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行動活躍,能爬樹。遇敵或受驚時常蜷成球狀。其主要食物為白蟻,此外也食蟻及其幼蟲、蜜蜂、胡蜂和其他昆蟲幼蟲等。發情期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產崽,每年1胎,每胎1~2崽。

我國穿山甲的產量少,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尚須自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地進口。一般進口商品分為大甲片與小甲片。大甲片呈灰黃色,又稱為“銅甲片”,品質較次,民間常製成搔癢器;小甲片呈褐色,又稱為“鐵甲片”,品質較優。

眼鏡猴

這種動物最奇特之處在於眼睛。在小小的臉龐上,長著兩隻圓溜溜的特別大的眼睛,眼珠的直徑可以超過1厘米,和它的小身體很不相稱,好像戴著一副特大的舊式老花眼鏡。所以,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十分形象的名字:眼鏡猴。

主要分布於菲律賓的薩馬島、萊特島、迪納加特島錫亞高島、保和島和棉蘭老島等島嶼。

體長如家鼠,身長85~160毫米,尾長130~270毫米,體重80~165克,是體形極小的一種靈長動物。背毛質地柔軟,為帶有銀色光澤的灰毛,腹毛淺灰色。頭圓,吻及頸鍍,耳殼薄而無毛,眼睛非常大,直徑達16毫米。前肢短、後肢長,趾尖有圓形吸盤,可以在許多光滑的物體表麵停留。頭大而圓,眼睛特大,臉盤向前,眶間隔薄。眼適於夜視,視網膜沒有視錐。頸短,這是許多跳躍類群的特征。除第二和第三趾有爪外,其餘各指、趾均具扁甲。後肢長,胚骨和誹骨溶合。而附骨特長,因而有附猴之稱。尾細長,尾端多毛。

喜歡生活在茂密的次生林和灌叢中,原始林中也有分布。白天睡覺,夜間活動,能在樹枝間跳動,距離可達幾米,從不下到地麵上活動。聽覺敏銳,頸部幾乎可旋轉360°。主要捕食昆蟲,也吃小型蜥蜴。捕捉食物時,行動極為迅速。數量稀少,是瀕危物種,受到保護。

眼鏡猴會笨拙地沿著樹枝慢吞吞地挪動,但通常它們是通過跳躍來移動的。跳躍時,它們突然伸直自己長長的後腿跳向空中,再落在距自己2米遠的另一棵樹上。如果有必要,它還能中途拐彎。

眼鏡猴有大眼睛,非常適於夜間捕食。它們吃昆蟲、青蛙、蜥蜴及鳥類。據人所知,有一種眼鏡猴還能夠捕食比它們自身不大的鳥與毒蛇。

小眼鏡猴生下來時就已發育得很好。它們有厚實的毛皮,眼睛也是睜開的,一生下來就能爬,能抓往母親的毛。如果母猴要走比較長的路,它會將幼仔銜在口中帶著走。

眼鏡猴能身體不動而讓頭幾乎整整轉動一圈,這有助於它發現獵物和避開像貓頭鷹與小貓等敵人。

眼鏡猴有著長長的手指和腳趾。每隻手指和腳趾的前端都有吸管狀的圓形襯墊,這有助於它們抓緊樹幹與樹枝。

像其他許多夜間活動的動物一樣,眼鏡猴有一雙大眼睛。實際上,它的每一隻眼睛重達3克,比它的腦子還重。它們對危險非常敏感,甚至在休息時,也會睜著一隻眼。

眼鏡猴個兒大小如大家鼠,全身呈黃褐色,乍一望去仿佛一隻褐家鼠。如按照身體的比例來計算的話,眼鏡猴在靈長類動物中可榮獲得項冠軍:眼睛最大、耳朵最大、趾骨最長。

熊屬國家保護的哺乳動物,嚴禁獵殺食用。體肥大,頭大,尾巴短,能爬樹,能直立行走。種類很多,如:棕熊,白熊,黑熊,馬熊等。已能人工飼養。熊膽是貴重的藥物。

熊科,目前世界僅存8屬種。以體型粗大有力,尾極短,出生的幼獸常發育不完全為特征,種類不多,現存僅8種,是犬型類中種類最少的一科,且多數種類數量稀少。熊科成員多數食性很雜。也有少數以肉食或植食為主,體型多比較大,其中包括陸地上最大型的食肉動物。熊科成員雖然體態笨重,但是多數能爬樹,並有不少是遊泳好手。熊科成員視覺不佳,但嗅覺比較靈敏,主要依靠嗅覺覓食。

熊科中分布最廣泛的是棕熊,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但數量並不多。不同地方的棕熊體型習性有一定的差距,最大的阿拉斯加棕熊體重可達600~800公斤,而小型的棕熊體重不及100公斤。阿拉斯加棕熊由於體型超大,過去曾被當作獨立的物種。

我國西部的一些棕熊顏色和體型與其他棕熊也有些差別,又是被單列為馬熊。

唯一能和阿拉斯加棕熊相比的是北極熊,生活於北冰洋附近,遊泳能力強,並可隨海冰遠離海岸。北極熊主要食海豹,是肉食性最強的熊。北極熊和棕熊是僅有的跨州分布的熊,其他的熊有4種分布於亞洲,一種分布於北美洲,一種分布於南美洲。這幾種熊體型均小於北極熊和多數棕熊,且除了大熊貓以外,均以黑色為主,亞洲特有的幾種熊胸前還有月牙形的白斑。

亞洲的熊中最著名的當屬大熊貓,其分類地位多有爭議,過去有人將其歸入熊科,有人歸入浣熊科,有人將其和小熊貓一起置於熊貓科,或者自成一大熊貓科,現在研究表明大熊貓確實和熊的關係比較接近,應該歸入熊科。大熊貓在史前曾經是我國南方動物區係的重要構成,但是現在分布局限,是瀕危動物的代表。大熊貓食性單一,僅以幾種竹子為主食,偶爾也會吃動物性食物,由於竹子營養較少,大熊貓一生的主要時間都用於進食和休息,類似於樹袋熊。

亞洲另一種食性比較特殊的熊是南亞的懶熊,主要以昆蟲為食。

東南亞的馬來熊是體型最小的熊,身體比其他熊瘦弱,爬樹技術高超,喜歡吃昆蟲和果實,也捕捉鳥類和齧吃類等小動物。亞洲黑熊是典型的雜食性的熊,植物構成了食物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偶爾也會殺死較大的動物。

亞洲黑熊是我國最常見的熊,但仍然屬於珍稀物種。

北美洲的美洲黑熊可能是現存數量最多的一種熊,廣布於北美各地,北起阿拉斯加,南到墨西哥。美洲黑熊雖然以黑色為主,但也有很多其他色型,包括深褐色、紅棕色甚至白色。

南美洲的眼鏡熊因有類似大熊貓的黑眼圈而得名。眼鏡熊是南美洲唯一的熊,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森林中,也出現在較開闊的地方,善於爬樹,在樹上築巢。

豪豬

豪豬又名箭豬。大概由於它的外形似豬,滿身長著如箭頭一樣的刺的緣故,所以給它起名叫箭豬又叫刺豬。它雖然名字叫“豬”,而且與豬一樣,都屬於哺乳動物,但豪豬與豬的親緣關係相距甚遠,不是一個家族,豬是偶蹄類動物,而豪豬為齧齒類動物,應該說豪豬與老鼠是近親。

豪豬廣泛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以及尼泊爾、錫金、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等地。有關豪豬的形態和習性我國古書中早有記述,如《本草綱日》中記載:“豪豬處處深山有之,多者成群害稼,狀如豬而項頸有刺,鬣長近尺許……”

豪豬的身體強壯,看上去卻有些笨頭笨腦,體長55~77厘米,尾長8~14厘米,體重10~14千克。全身呈黑色或黑褐色,頭部和頸部有細長、直生而向後彎曲的鬃毛,背部、臀部和尾部都生有粗而直的黑棕色和白色相間的紡獨錘形棘刺,這些刺中間是空的,由體毛特化而成,容易脫落,有的尖端還生有倒向的鉤子,像一根根利箭,非常堅硬而銳利。全身的棘刺都以3~5枚一排生在體表厚厚的“肉鱗”弧形麵上,並以5枚一排的居多,刺下的皮膚上生有稀疏的白毛。頭部的形狀有點像兔子,但耳朵很小,聽覺和視覺都不很靈敏。上門齒略微彎曲,而且垂直向下,下門齒露出的部分極長,具有1對前臼齒。腿較長,前足和後足上都具有5趾,腳底下較為平滑。尾極短,隱藏在棘刺的下麵,尾端的數十個棘刺演化成硬毛,頂端膨大,形狀好像一組“小鈴鐺”,走路的時候,這些“小鈴鐺”互相撞擊,發出響亮而清脆的卡嗒、卡嗒的聲音,在數十米以外就能聽見,常常使凶猛的食肉獸類也不敢靠近。

豪豬為夜行性動物,白天躲在洞內睡覺,晚上出來覓食。豪豬的巢洞雖是自己挖掘修築,但主要是擴大和修整穿山甲和白蟻的舊巢穴而居。其巢穴的構造複雜,通常由主巢、副巢、盲洞和幾條洞道組成。盲洞的洞道較小,是遇到危險時避難的場所。洞口一般有兩個,有時多到4個,開口於外麵,必有一個開口於雜草之中,這是危險時逃跑的洞口。這種構造複雜的洞穴,是有效地防禦敵害的最好辦法。

平時豪豬身上的棘刺貼附於體表,當豪豬遇到敵害時,會迅速將身上的棘刺直豎起來,由於肌肉的收縮,使身上的硬刺不停地抖動,如同顫動的鋼筋,互相碰撞,發出“刷刷”的響聲,同時嘴裏也發出“噗!噗!”的叫聲。當捕食者看到這種情況,有的嚇得趕快逃跑。如果獵食者在這種刀槍林立、怒不可遏的情況下,仍不聽警告繼續向豪豬進攻,那麼豪豬就隻好調轉屁股,以屁股對準入侵者,並且倒退著使臀部上的長刺刺向獵食者,與敵害作殊死的決鬥。

它以背部和臀部朝向入侵者,使全身的棘刺豎立起來並急驟地顫動,將身體倒退著向對方撞擊。有時,它還能將背部的硬刺靠肌肉彈動的力量,一枝一枝地射出來,如同開弓放箭一般,隻是這些箭射出後的力量很小,沒有殺傷力,也許僅僅是嚇唬敵人而已。不過,一旦被這些棘刺紮入皮肉,就會受到嚴重的傷害。因此大多數食肉動物都深知它的厲害,輕易不來招惹它,隻有在十分饑餓的情況下,或者那些無法捕捉行動敏捷的動物的衰老或傷殘的食肉動物,才不得不向它發動進攻,結果不可避免地被刺得皮肉潰爛或者眼睛失明,甚至喪命。在自然界中,隻是偶爾才有經驗十分豐富的豹或獵狗,伺機將它踢翻,使其柔軟的腹部朝上,才能將其製服。

食蟻獸

分類屬於貧齒目動物,所謂貧齒是指無齒或少齒的動物。主要分布於現在的中美和南美,南至阿根廷熱帶森林中。

在南美洲有三種食蟻獸:大食蟻獸,小食蟻獸和二趾食蟻獸。

大食蟻獸體大如豬,身長可達1.3米,高0.9米,體重約30~35公斤。大食蟻獸的尾巴特別大,下雨天和大熱天可以豎起來當傘用,晚上鋪在地上,可當現成的絨枕頭。大食蟻獸是唯一行棲地麵生活的食蟻獸,主要居住在熱帶草原和疏林中,尤其是水邊低窪處和森沼澤地,更是它喜愛的樂園。

大食蟻獸擁有鮮明的膚色,漆黑而密布長毛的尾巴,強勁的前爪,頸部和背部被鬣狀短毛,腳有五趾。它每年春天開始交配產仔,每胎產一仔。胸部長有六個奶頭,一般哺乳期為7個月。大食蟻獸對子女的照料是非常用心的,幾乎所在整個哺乳期間,它都含辛茹苦地看管著幼仔,生怕別的動物傷害它的愛仔。因此,大食蟻獸總是把幼仔馱在背上,形影不離,一直守護到母獸下一次妊娠時為止。

小食蟻獸像狗那麼大,身長約60厘米左右,尾長約45厘米。毛較短,耳朵比較大。前肢的中間3趾有銳爪,第三趾特長,第一趾有小爪,第五趾無爪。後肢也有五趾。但是更為有趣的還是它的尾巴。這條尾巴不僅能纏繞,而且能起支柱作用。每當遇到危險時,它便以尾巴支持後部,半身挺起,宛如一副三角架。一邊用前肢來威嚇入侵者,一麵由嘴裏發出一種特殊的哨聲,以此達到保衛自己的目的。小食蟻獸是一種既能樹棲、又能地棲的動物。白天黑夜都可出來活動。在食蟻獸的家庭中,它是富有適應能力的食蟻獸。

二趾食蟻獸的體形較小。最小的隻有鬆鼠大,大的也不超過半尺長。全身披有濃厚如絲一般的黃色皮毛,故又有“絲毛食蟻獸”之稱。

食蟻獸結構上的特征,是與其捕食昆蟲的一係列活動相聯係的。頭骨長而大致呈圓筒狀,顴骨完全,長的鼻吻部有複雜的鼻甲。齒骨細長,無齒。蠕蟲狀的長舌能靈活伸縮,舌富有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和腮腺分泌物的混合黏液,用於粘取眾多的蟻類。這些發達的腺體位於頸部。前肢有力,第三趾粗大,長著強而彎曲的爪,其餘各趾縮小。地棲的大食蟻獸用指關節及彎曲的趾行走,而小食蟻獸,即二趾食蟻獸和環頸食蟻獸完全或部分過著樹棲生活,步行時,前肢靠帶彎爪的內向趾背著地。食蟻獸體型大小相差懸殊,小食蟻獸大似鬆鼠,不過350克,而大食蟻獸重達25公斤。大食蟻獸全身有長而粗的毛,尾部多下垂的長毛,而其他樹棲種類身上和尾部的毛均較短,且尾有抓撓能力。

食蟻獸用有力的前肢撕開螞蟻和白蟻的巢,用長舌捕食,囫圇吞下,靠胃部變厚的幽門磨研。所有食蟻獸在地麵活動時都顯得緩慢而笨拙。樹棲的兩個屬,前掌趾爪用作抓掛,以雙肢交替前進的方式沿著樹幹運動。小食蟻獸完全樹棲,並在高樹覓食;環頸食蟻獸,體重3~5公斤,以樹棲為主,也常在地麵活動,它們都是夜行性動物。而大食蟻獸則完全是地棲者,且主要為晝行性動物,當遇到危險時,以後肢站立,用尾或背作為支柱,形成穩定的三腳架姿態,用掌爪與對手廝打。雖然頭部毫無防禦裝備,但強有力的前肢和非常銳利的巨爪是富有威力的“武器”。

大食蟻獸的身長可達7尺,春天生產,通常是單胞胎,幼獸出生後由母親背著到處走。一般的食蟻獸沒有牙齒,但袋食蟻獸卻有52顆牙齒,比除某些鯨外的任何哺乳動物都還多,但它們也是用長長的尖嘴伸入到蟻穴中,並用帶黏液的舌頭去吃白蟻。它們食量很大,一天能吃20000隻,故被稱為食蟻獸。目前已被列為瀕臨絕種的動物。

金貓

金貓別名原貓、紅椿豹、芝麻豹、狸豹、烏雲豹,屬於貓科,學名為Profelis teincki。分類屬於食肉目、貓科。

金貓比雲豹略小,體長80~100厘米。尾長超過體長的一半。耳朵短小直立;眼大而圓。四肢粗壯,體強健有力,體毛多變,有幾個由毛皮顏色而得的別名:全身烏黑的稱“烏雲豹”;體色棕紅的稱“紅椿豹”;而狸豹以暗棕黃色為主;其他色型統稱為“芝麻豹”。

金貓主要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山地森林,屬於夜行性動物,白天多在樹洞中休息。獨居,行動敏捷,善於攀爬,但多在地麵行動。活動區域較固定,隨季節變化而垂直遷移。食性較廣,小型有蹄類、鼠類、野禽都是它的捕食對象。繁殖季節不大固定,多在春季發情交配,孕期2個多月。每胎1~3崽。2~3歲性成熟。壽命15~18年。金貓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

金貓聽覺很好,是貓類中外耳活動最為靈活的一種,可以收聽到來自四麵八方的微小聲音,仿佛是“活雷達”,它性情凶野、勇猛,故有“黃虎”之稱。在廣西民間,竟有“黃虎”能夠跳上虎背,將虎的脖頸咬斷的傳說,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說法,這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了。

有一種名叫婆羅洲金貓,這種動物對生物學家而言屬於頗為神秘的物種。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沒有誰在自然界親眼見過這種貓科動物的活體,它一度被認為已然滅絕。沒人知道它的習性,對它的一切研究成果僅來自於保存在歐洲自然曆史博物館中的五張皮和兩副頭骨!

1992年,婆羅洲的獵人偶然捕獲到了一隻成年雌性婆羅洲金貓,被送到當地的博物館時,它已瀕臨死亡。盡管“結局”令人悲傷,不過這為生物學家們第一次提供了近距離觀察這種動物的機會。

1998年12月,BBC野生動植物雜誌首次公布了婆羅洲金貓的活體照片。這隻動物被稱重、測量身長、拍照、身體檢查並做了除蟲處理後放回了大自然。乍看上去這個短期的小囚徒頗像亞洲金貓,於是有人懷疑或者它隻是亞洲金貓在這個海島上體型較小的亞種。但對92年的樣本的血液做了基因分析後,人們已確認它們屬於新的種類,而且毫無疑問是已瀕臨滅絕婆羅洲金貓。

婆羅洲金貓的個頭和家貓差不多大,約53~67厘米。它們的毛色分兩種,大部分的婆羅洲金貓毛色呈栗紅,上麵隱約點綴著黑色斑紋,它腹部和四肢內側的毛色是較淺的黃棕色,毛皮上還有些黑色的小斑點。還有一種是灰色,數量應該較少。婆羅洲金貓的耳尖較圓,耳後毛色漸深。眼角內側上部各有一條深色條狀斑紋向頭頂延伸,形成一個“M”字。下顎下方的顏色近白,並有兩條淺棕色的條紋在麵頰後方交彙。婆羅洲金貓的尾巴頗長,尾尖漸細,尾巴內側有淺色的條紋,到了尾尖毛色見白,上麵還點綴著一些細小的黑點。

據推測,婆羅洲金貓主要的棲息地可能位於島上多石的丘陵地帶,那裏靠近濃密的熱帶叢林。不過也有記錄表明森林以及河邊也有婆羅洲金貓出沒,過去的三個樣本即從那裏捕獲。

另外一種叫亞洲金貓,主要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山地森林裏。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南部及東南亞一帶,包括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及蘇門答臘群島等地。在國內主要集中在陝西及長江以南各省區,包括西藏。

亞洲金貓要比它們的非洲親戚漂亮。金貓屬於中等體型的貓科動物,身體總長約116~161厘米,其中尾巴就有35~56厘米。金貓也有不同的毛色,在我國它們也因毛色的多變而得到不同的別名:全身烏黑的稱“烏雲豹”;體色棕紅的稱“紅椿豹”;暗棕黃色的則被人稱為“狸豹”等等。它們的眼睛又大又圓,耳朵短小而直立,當然還不能忘了臉部漂亮的斑紋:兩眼內角各有一條粗粗的白或黃白色條紋,麵頰兩側還各有白色和深色相間的條紋相襯,十分美麗。

亞洲象

亞洲象是亞洲大陸現存最大的動物,一般身高約3.2米,重可超5噸。盡管曆史上亞洲象的分布地較廣,現在大象活動的範圍隻是以前的一小部分,主要生活在孟加拉、不丹、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斯裏蘭卡、泰國和越南的森林和附近平原及灌木地帶。

亞洲象和非洲象不同,它們大部分都棲息在林地。東南亞也是家養大象的故鄉,大象為了工作而接受訓練。

亞洲象分布在熱帶地區。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穀、河邊、竹林和闊葉林中遊蕩。每群數頭或數十頭不等,由一頭成年雌象作為群體的首領帶領,沒有固定的住所,活動範圍很廣。主要以竹筍、野芭蕉和棕葉蘆等為食。大象對破壞其生存環境、傷害其同類或冒犯其尊嚴的挑釁者有自衛、報複行為。孕期大約為600~640天,每胎產1崽,8~12歲才能達到性成熟。平均壽命為50~70歲。

野生亞洲象現在已經很少,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馴養的家象中,役象很多。我國亞洲象盡分布於緬甸、老撾相鄰的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屢遭捕殺,破壞十分嚴重。在其分布國家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對隨意捕殺野象的偷獵者,國家按法律予以嚴厲製裁。

亞洲象全身深灰色或棕色,體表散生有毛發。成年雄性亞洲象肩高約2.4~3.1米,重約2.7~5噸,雌象體形稍小。同非洲象相比,亞洲象體形較小,耳朵較小,前額較平。

亞洲象的象鼻是鼻子的延伸,頂端有一手指狀突出物非常敏感而靈巧。大象使用象鼻呼吸、聞味、喝水(吸水後放入口中)以及攜握物品。隻有雄性亞洲象長有象牙。

在早、晚及夜間,亞洲象會外出覓食,它們主要食用草、樹葉、嫩芽和樹皮。它們會在炎熱的白天休息。如果可以找到,亞洲象也會吃農作物如香蕉和甘蔗。亞洲象生活中水是必不可少的,會長途跋涉去尋找水源。一般來說,大象每天要用16個小時來進食,每天喝30~50加侖的水。

而草原象主要依靠大草原的水源和植被生存。大象吃掉的80%的食物都會作為肥料回到土地,這就突出了大象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

象群由“女家長”年長雌象帶領,包括母象及其姐妹和未成年雄象。象群一般由20到30隻象構成,但不會超過100隻。雄象性成熟後會離開象群自己獨處。雄象在10到17歲時達到性成熟,而雌象在9到12歲之間。

母象懷孕期大約為22個月(哺乳動物中最長的),小象一直由母乳喂養直至3~4年後另一隻小象出生。剛出生的小象一般重100公斤,出生後由母象和象群中其他成員一同照顧。亞洲象在野外最多可以活60年。亞洲象智商很高,(一般)容易馴化,人類一直以來都用其馱負重物,在馬戲團表演,甚至用於戰爭。

野外亞洲象種群數量從19世紀早期至今已經下降了97%,而且一直呈下降趨勢。現在野外亞洲象數量大約為28000~42000頭。

亞洲象從1997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被CITES列入附錄1。

人類對土地的侵占導致亞洲象棲息地的喪失成為亞洲象生存的最大威脅。農民會認為它為有害動物而捕殺亞洲象。盜獵以獲取象牙也是威脅之一,但因為亞洲象隻有雄性才長象牙,故不似非洲象所受盜獵威脅那麼嚴重。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傳統對圈養亞洲象的利用如伐木等越來越少,圈養亞洲象也無了用武之地,許多原大象的飼養者不得不帶著大象在街頭乞討為生。還有一些亞洲象因為事故、受傷或虐待而死,或無法獲得充分的照顧。

在中國,亞洲象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禁止任何對大象的追獵和捕殺,規定殺害亞洲象的人將被判刑。

作為《國際野生物貿易公約》成員國,中國從1989年開始禁止象牙交易。但是國內的象牙交易還是不斷增長,因為國內還是在加工和交易《國際野生物貿易公約》生效前所進口的庫存象牙,同時也促成了非法的象牙交易。中國政府最近查獲了大批象牙,表明了取締非法象牙交易的決心。

刺蝟

地方名普通刺蝟、刺球子,英文名Hedgehog。蝟科。

刺蝟是雜食性動物,在野外主要靠捕食各種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以及草根、果、瓜等植物為生。家庭飼養可以自配飼料,以肉類下腳、糧食及副產品、青菜等按比例配合飼養。另外,毛毛蟲、甲蟲、蝸牛、蚯蚓等小動物和水果也可喂養。

刺蝟年產仔1~2胎,每胎3~6仔。刺蝟適應能力強,疾病較少,沒有傳染性疾病,隻要飼養管理和衛生措施得當,刺蝟是很少得病的,主要疾病是腸炎、皮癬、寄生蟲等,一般用人類相應的藥物就可治療。由於刺蝟性格溫順,不會隨意咬人,動作舉止憨厚可愛,深得少年兒童的寵愛,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家庭寵物。

在野生環境自由生存的刺蝟會為公園、花園、小院清除蟲蛹、老鼠和蛇,是不用付薪水的園丁。當然,有時難免也會偷吃一兩個果子,這隻是說明它餓極了。刺蝟是一種長不過25厘米的小型哺乳動物,嘴尖,耳小,四肢短。雖然身單力薄,行動遲緩,卻有一套保護自己的好本領。刺蝟身上長著粗短的棘刺,連短小的尾巴也埋藏在棘刺中。當遇到敵人襲擊時,它的頭朝腹麵彎曲,身體蜷縮成一團,包住頭和四肢,渾身豎起鋼刺般的棘刺,宛如古戰場上的“鐵蒺藜”,使襲擊者無從下手。刺蝟扒洞為窩,白天隱匿在巢內,黃昏後才出來活動,嗅覺靈敏,以昆蟲和蠕蟲為食,也吃幼鳥、鳥蛋、蛙、蜥蜴等,偶爾也食農作物。刺蝟每年4月開始婚配生育,一年一胎。初生幼仔背上的毛稀疏柔軟,但幾天後能逐漸硬化變為棘刺。入冬後,進入冬眠,要足足睡上五個月,才肯重新出來活動。刺蝟是異溫動物,它們不能穩定地調節體溫,使其保持在同一水平。蝟屬在各地都有冬眠現象。分布在阿拉伯、撒哈拉沙漠的沙漠蝟進行夏眠;其親緣種印度蝟在斷絕糧水的飼養條件下能活4至6周,大耳蝟在印度也有冬眠期。刺蝟都有忍耐蟄伏期體溫和代謝率降低的能力,以此度過寒冷、炎熱或食物短缺的困難時期。

刺蝟是一種性格非常孤僻的動物,喜安靜,怕光、怕熱、怕驚。一旦脫離野生環境被人類當成寵物飼養,也就等於下達了對它的“死亡通知書”。有記者曾經采訪過許多養過小刺蝟的人,除了其中把它放生的兩人外,其餘的刺蝟都是很快就死去了。因此,請不要把刺蝟當成寵物!一般情況下,刺蝟會遠離人類的活動區域,喜歡把窩做在郊野荒地的邊緣或溪流邊上。隨著各地這幾年房地產開發的迅猛發展,大量的市民住到了郊區,強行成為了野生刺蝟們的鄰膳。如果和刺蝟們狹路相逢,市民該怎麼辦呢?下麵就分四季說明一下和刺蝟如何和平共處。

春季:冬眠結束,刺蝟醒來,當氣溫上升到10℃時,刺蝟會感到非常口渴,急切地尋找水源。此時遇到它們千萬不要好心喂牛奶,因為這樣會導致死亡。此時比尋找食物更緊要的是尋找配偶。母刺蝟在接受求偶前,雄刺蝟要在她周圍耗上幾小時之久,此後,他就完成了使命。母刺蝟開始尋找安全清靜的地方作為自己和30天後即將出生的小刺蝟的巢穴。如果您在後院堆放的木料堆附近發現了刺蝟的行跡,就請您暫時推後春季大掃除,因為這裏很可能已經成為了母刺蝟的產房。

夏季:小刺蝟出生了。它們全身有100多根刺,出生後前兩周無視力。小東西由母乳喂養4~8周。而後,母刺蝟教授如何覓食。兩個月後,母刺蝟停止照顧幼刺蝟,讓它們獨立生活。成熟的刺蝟平均每餐進食40克食物。大約90%的小刺蝟壽命不到一年。如果您想對養育幼子中的刺蝟媽媽提供幫助,可以在它們出沒的地方撒些貓糧、狗糧,千萬不要拿牛奶、鹹麵包和有調料的食品給它們。

秋季:刺蝟主要精力放在覓食上。每晚可吃掉200克食物。成年刺蝟體重可達2.5公斤。它們用小樹枝和雜草來營造冬眠的巢穴,有時它們的巢穴有50厘米的隔層。它們也能在木製樓梯下或其他人造場所睡眠。

冬季:刺蝟在巢穴中冬眠時,體溫下降到9度。呼吸1~10次/分鍾。枯枝和落葉堆是刺蝟最喜歡的冬眠場所。此時人們如果焚燒落葉,將是刺蝟的滅頂之災。冬眠中的刺蝟會偶爾醒來,但不吃東西,很快又入睡了。冬眠的刺蝟如果過早地醒來會被餓死的。

刺蝟性格溫順,動作舉止憨厚可愛,而且便於飼養,深得少年兒童的寵愛,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家庭寵物。

刺蝟除肚子外全身長有硬刺,當它遇到危險時會圈成一團變成有刺的球,它的形態和溫順的性格非常可愛,有些品種隻比手掌略大,因而在澳大利亞有人將它當寵物來養。

刺蝟有非常長的鼻子,它的觸覺與嗅覺很發達。它最喜愛的食物是螞蟻與白蟻,當它嗅到地下的食物時,它會用爪挖出洞口,然後將它的長而黏的舌頭伸進洞內一轉,即獲得豐盛的一餐。

刺蝟住在灌木叢內,會遊泳,怕熱。刺蝟在秋末開始冬眠,直到第二年春季,氣溫回暖到一定程度才醒來。刺蝟的皮、肉、膽、脂、心、肝、腦等都具有藥用價值,因其捕食大量有害昆蟲而為益獸。

樹懶

在亞馬孫熱帶雨林有這樣一種動物,每天有十七八個小時懶在樹上悠然自得,它就是——樹懶。樹懶屬哺乳綱、貧齒目,樹懶科動物。體長約70厘米,質量約9千克。

樹懶科的品種包括三趾樹懶和二趾樹懶兩個屬,每屬因分類體係不同而各有一至數種,共5種。主要分布於中美和南美熱帶雨林。樹懶因行動緩慢而得名,已高度特化成樹棲生活,而喪失了地麵活動的能力。平時倒掛在樹枝上,毛發蓬鬆而逆向生長,毛上附有藻類而呈綠色,在森林中難以發現。三趾樹懶分布較廣,北到洪都拉斯,南到阿根廷北部,二趾樹懶分布略狹窄,北到尼加拉瓜,南到巴西北部。

樹懶的適應範圍與上麵所講的同屬貧齒目的食蟻獸十分不同,它是嚴格的樹棲者和單純的植食者。頭骨短而高,鼻吻顯著縮短,顴弓強但不完全。頸椎數偏離一般哺乳動物的七椎模式,二趾樹懶為6~7個,三趾樹懶有9個。這種變化不僅發生在種間,甚至同種不同個體之間的頸椎數也不同。外表能見的趾不超過3個,並趾足。三趾樹懶三趾等長,跤骨基部及附骨愈合,爪強而成鉤狀,體型較小,體重4~7公斤,體毛長而粗,毛被為藻類提供了生存條件,雨季時,藻類在毛表的凹陷處生長,使淺色毛皮變成綠色。

這些嚴格的植食者主要吃樹葉、嫩芽和果實。難得下地,靠抱著樹枝,豎著身體向上爬行,或倒掛其體,靠四肢交替向前移動。它們能長時間倒掛,甚至睡覺也是這種姿勢。前肢增大,明顯長於後肢。在地上時,四肢斜向外側,不能支持身體,隻得靠前肢爬,拖著身體前進。在熱帶盆地,雨季地麵泛濫時,樹懶能遊泳轉移。

樹懶棲息的熱帶環境,那裏溫度比較穩定。樹懶的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全,靜止時體溫變幅在28~35℃之間。當環境溫度降至27℃時,便有發抖現象,可見它適應溫度的範圍是有限的。

相關鏈接:樹懶三奇

樹懶可謂世界上奇異動物的好例證。

樹懶的第一奇是“倒懸術”。它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頭朝下度過的。樹懶細長的爪子被著彎曲的爪,像結實的鉤子一樣緊握住樹枝,頭朝下一動不動地長時間懸掛著。樹懶的這種特殊體態使得它們不會走“路”,如果把一隻樹懶從樹枝上捉下來放在地上,它就站不穩,走起路來也東倒西歪。這種姿態實在是與眾不同,難怪十九世紀的法國著名生物學家布豐第一次在實驗室見到樹懶的標本時竟不知該如何擺放它。有人好奇地估算過,樹懶每小時在地上能“走”0.1公裏,比龜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