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造酒說
還有一種說法是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鬱緒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代,不由奇方。”意思是說,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裏,剩飯在樹洞中發酵,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就是酒的作法,杜康就是釀祖。
魏武帝樂府詩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自此之後,認為酒就是杜康所創的說法似乎更多了。
曆史上杜康確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對杜康部有過記載。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題誌》中,對杜康也有過較詳的描述。白水盟,位於陝北高原南錄與開中平原交界處,因流經顯治的一條河水底多白色頭而得名。白水縣,係“古雍州之域,周末為彭戲,春秋為彭衙”。“漢景帝建栗邑衙盟”,“唐建白水縣於今治”,可見白水鼯曆史的悠久。相傳這裏曾出過“四大賢人”:一是黃帝的史官、創造文字的倉頡,出生於本縣陽武村;一是死後被封為彭衙土神的雷徉,生前善削瓷器;一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發明者束漢人蔡倫,不知緣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墳墓;此外就是相傳為釀酒的鼻祖杜康的遺址了。一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小聽城,一下子擁有倉領、雷徉、蔡倫、杜康這四大賢人的遺址,頁可謂“人傑地靈”了。
“杜康,字仲宇,相傳為鼯康家衛人,善造酒。”康家衛是一個至今尚在的小村莊,西距孫城七八公裏。村逞有一道大溝,長約十公裏,最寬處一百多米,最深處也近百米,人們叫它“杜康溝”。溝的起源處有一眼泉,四周綠樹環繞,草木叢生,名一“杜康泉”。盟誌上說“俗傳杜康取此水造酒”,“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確,但此泉水質情冽甘墩卻是事實。清流從泉眼中汨汨湧出,沿著溝底流消,最後彙入白水河、人們稱它為“杜康河”。杜康泉旁邊的土大土包,以磚培圍護著,傳說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廟就在墳墓左側,鑿壁為室,供奉杜康造象。可惜廟與象均毀於一“十年浩劫”丁。據縣誌記裁,往日,鄉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組織“賽享”活動。這一天熱鬧非常,措喜演戲,商販雲集,熙熙德接,直至日落西山人們方盍興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廟均已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涼亨。亭呈六角形,紅柱錄瓦,五彩飛簷,楣上繪著“杜康醉劉伶”、“青梅煮酒論英雄”等故事圖畫。盡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係“相傳”。但據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帶發現的殘磚斷瓦考定,商、周之時,此地確有建築物。這裏產酒的曆史也頗為悠久。唐代大詩人杜南於安史之亂時,曾挈家來此依其男氏崔少府,寫下了《白水舅宅喜兩》等詩多首,詩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開桑落酒”等飲酒的記載。釀酒專家們對杜康泉水也作過化驗,認為水質適於造酒。一九七六年,白水鼯人在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現代化酒廠,定名為“杜康酒廠”,用該泉之水釀酒,產品名“杜康酒”,曾獲得國家輕工業部全國酒類大害的銅杯獎。
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陽顯誌》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誌)中,也都有關於杜康遺址的記載。《伊陽縣誌》中《水》條裏,有“杜水河”一語,釋曰“俗傳杜康造酒於此”。《汝州誌》中說“杜康,在城北五十裏,俗傳杜康造酒處”。《汝州全誌》還裁有:“俗傳杜康造酒處”叫“杜康促”,“在城北五十裏”的地方。今天,這裏尚有一個叫“杜康仙莊”的小村,人們說這裏就是杜康促。“促”,本義是指石頭的破裂聲,而杜康仙莊一帶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風化而成的。從地限中湧出許多股清冽的泉水,彙入旁村流過的一道小河中,人們說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這段河道中,生長著一種長約一厘米的小蝦,全身澄黃,蜷腰橫行,為別處所罕見。此外,生長在這段河套上的鴨子生的蛋,蛋黃泛紅。此地村民由於飲用河水,竟沒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莊北約十多公裏的伊川顯境內,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傳也是杜康取過水的泉子。如今在伊川縣和汝陽縣,已分別建立丁頗具規模的杜康酒廠,產品都叫杜康酒。伊川的產品、汝陽的產品座同白水的產品合在一起,年產量已達數萬噸之多,這恐怕是當年的杜康所無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