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燒酒初開琥珀香——中國白酒
眾所周知,白酒都是由原酒(基酒)經過嚴格工藝和流程勾兌而成。原酒的質量直接關係著成酒的品質。要說原酒肯定要從白酒談起。
我國是製曲釀酒的發源地,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阪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曲,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曲釀製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白酒在唐朝又稱為燒酒,曆代詩句中常出現燒酒。白香山有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亦有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當時的四川已生產燒酒。古詩中又常出現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白居易的“黃雞與白酒”,說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燒酒,亦名燒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餾器為佐證。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製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中國白酒之酒液清澈透明,質地純淨、無混濁,口味芳香濃鬱、醇和柔綿、剌激性較強,飲後餘香,回味悠久。中國各地區均有生產,以山西、四川及貴州等地產品最為著名。不同地區的名酒各有其突出的獨特風格。
中國白酒以黃酒演化而來,雖然中國早已利用酒曲及酒藥釀酒,但在蒸餾器具出現以前還隻能釀造酒度較低的黃酒。蒸餾器具出現以後,用酒曲及酒藥釀出的酒再經過蒸餾,可以得到酒度較高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
白酒品種繁多,製法和風味都各有特式。白酒大致可分為:
1、按生產原料分:
糧食白酒:以高粱、玉米、大米及大麥等為原料釀製而成。出名及優良白酒中絕大多數為此類酒。
薯幹白酒:以甘薯、馬鈴薯及木薯等為原料釀製而成。薯類作物富含澱粉和糖分,易於蒸煮糊化,出酒率高於糧食白酒,但酒質不如糧食白酒,多為普通白酒。
其它原料白酒:以富含澱粉和糖分的農副產品和野生植物為原料釀製而成。如大米糠、高粱糠、甘蔗、土茯苓及葛根等。這類酒的酒質不如糧食白酒和薯幹白酒。
2、按釀造用曲分:
大曲法白酒:以大曲(麥曲)(一種粗製劑,由微生物自然繁殖而成)作為釀酒用的糖化劑和發酵劑。因其形狀像大磚塊而得名。酒醅經蒸餾後成白酒。具有曲香馥鬱、口味醇厚、飲後回甜等特點。多為名酒和優質酒。但因耗費糧食,生產周期長等原因,發展受到限製。
小曲法白酒:以小曲(米曲)(相對於大曲而言,又因添加了各種藥材而又稱為藥曲或酒藥)作為釀酒用的糖化劑和發酵劑。此酒適合氣溫較高的地區生產。具有一種清雅的香氣和醇甜的口感,但不如大曲酒香氣馥鬱。
麩曲法白酒:以麩曲(用麩皮為原料,由人工培養而成。因生產周期短,又稱快曲)為糖化劑,酵母菌為發酵劑製成。以出酒率高,節約糧食及生產周期短為特點,但酒質不如大曲白酒及小曲白酒。
小曲大曲合製白酒:先用小曲,後用大曲醱造而成,酒質風格獨特。
3、按香型分:
醬香型白酒:以芧台白酒為代表,特點是酒質醇厚,醬香濃鬱,香氣幽雅,綿軟回甜,倒入杯中放置較長時間香氣不失,飲後空杯留香。
濃香型白酒:以瀘州老窖特曲為代表,特點是芳香醇厚,回味悠長,飲後幽香。
清香型白酒:以汾酒分代表。特點是酒液晶瑩透亮,酒氣幽雅清香,酒味醇厚綿軟,甘潤爽口。
米香型白酒:以桂林三花酒為代表。這類酒主要以大米為原料發酵成的小曲酒。特點是酒氣蜜香清柔,幽雅純淨,回味怡暢。
其它香型白酒:因具體酒種不同,又細分為幾種小香型。如:藥香型白酒,以董酒為代表。芝麻香型白酒,以景芝白幹為代表。豉香型白酒,以豉味玉冰燒為代表。
4、按白酒中酒精含量分:
˙高度酒(51%-67%)
˙中度酒(38%-50%)
˙低度酒(38%以下)
2.古老東方的佳釀——中國黃酒
中國的黃酒,也稱為米酒(ricewine),屬於釀造酒,在世界三大釀造酒(黃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釀酒技術獨樹一幟,成為東方釀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
傳統的黃酒,分為四大類,以紹興酒為例,以元紅酒作為幹酒的代表;以加飯酒作為半幹酒的代表;以善釀酒作為半甜酒的代表;以香雪酒作為甜酒的代表。元紅酒是最為常見的酒,加飯酒,是因為在配料中加大了投料量的比例,酒質較為醇厚,香氣濃鬱。善釀酒,相當於國外的強化酒,是在發酵過程中加入黃酒(所謂以酒代水衝缸),故酒度較高,因為酒精度的提高,發酵受到抑製,故殘糖較高,因而為半甜酒。香雪酒則是在發酵過程中加入小曲白酒,酒度比善釀酒更高,殘糖濃度也更高。
一、黃酒釀造原料:
黃酒是用穀物作原料,用麥曲或小曲做糖化發酵劑製成的釀造酒。在曆史上,黃酒的生產原料在北方以粟(學名:Setariaitalica,在古代,是秫、梁、稷、黍的總稱,有時也稱為梁,現在也稱為穀子,去除殼後的叫小米)。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為最佳原料)為原料釀造黃酒。由於宋代開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南移,黃酒的生產局限於南方數省,南宋時期,燒酒開始生產,元朝開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黃酒生產逐漸萎縮,南方人飲燒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黃酒生產得以保留,在清朝時期,南方紹興一帶的黃酒稱雄國內外。目前黃酒生產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上海、福建、江西和廣東、安徽等地,山東、陝西、大連等地也有少量生產。
二、黃酒的名稱
黃酒屬於釀造酒,酒度一般為15度左右。
黃酒,顧名思義是黃顏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將黃酒這一名稱翻譯成“YellowWine".其實這並不恰當。黃酒的顏色並不總是黃色的,在古代,酒的過濾技術並不成熟之時,酒是呈混濁狀態的,當時稱為“白酒”或濁酒。黃酒的顏色就是在現在也有黑色的,紅色的,所以不能光從字麵上來理解。黃酒的實質應是穀物釀成的,因可以用“米”代表穀物糧食,故稱為“米酒”也是較為恰當的。現在通行用“RiceWine"表示黃酒。
在當代黃酒是穀物釀造酒的統稱,以糧食為原料的釀造酒(不包括蒸餾的燒酒),都可歸於黃酒類。黃酒雖作為穀物釀造酒的統稱,但民間有些地區對本地釀造、且局限於本地銷售的酒仍保留了一些傳統的稱謂,如江西的水酒,陝西的稠酒,西藏的青稞酒,如硬要說它們是黃酒,當地人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統稱,在蒸餾酒尚未出現的曆史時期,“酒”就是釀造酒。蒸餾的燒酒出現後,就較為複雜了,“酒”這一名稱既是所有酒的統稱,在一些場合下,也是穀物釀造酒的統稱,如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把當時的酒分為三大類:酒,燒酒,葡萄酒。其中的“酒”這一節,都是穀物釀造酒,由於酒既是所有酒的統稱,又是穀物釀造酒的統稱,畢竟還應有一個隻包括穀物釀造酒的統稱。因此,黃酒作為穀物釀造酒的專用名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
"黃酒",在明代可能是專門指釀造時間較長、顏色較深的米酒,與“白酒”相區別,明代的“白酒”並不是現在的蒸餾燒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白米、白曲和白水釀造而成的、釀造時間較短的酒,酒色混濁,呈白色。酒的黃色(或棕黃色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貯藏過程中,酒中的糖份與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應,產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製成的色素(稱“糖色)加深其顏色。在明代戴羲所編輯的《養餘月令》卷十一中則有:“凡黃酒白酒,少入燒酒,則經宿不酸”。從這一提法可明顯看出黃酒、白酒和燒酒之間的區別,黃酒是指釀造時間較長的老酒,白酒則是指釀造時間較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糖化發酵劑)。在明代,黃酒這一名稱的專一性還不是很嚴格,雖然不能包含所有的穀物釀造酒,但起碼南方各地釀酒規模較大的,在釀造過程中經過加色處理的酒都可以包括進去。到了清代,各地的釀造酒的生產雖然保存,但紹興的老酒、加飯酒風糜全國,這種行銷全國的酒,質量高,顏色一般是較深的,可能與“黃酒”這一名稱的最終確立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清朝皇帝對紹興酒有特殊的愛好。清代時已有所禁燒酒而不禁黃酒"的說法。到了民國時期,黃酒作為穀物釀造酒的統稱已基本確定下來。黃酒歸屬於土酒類(國產酒稱為土酒,以示與泊來品的洋酒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