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術水平最高的黃酒釀造專著:北宋朱肱的《北山酒經》。
最早記載加熱殺菌技術:北宋《北山酒經》。
古代記載酒名最多的書:宋代張能臣的《酒名記》
古代最著名的酒百科全書:宋代竇蘋的《酒譜》。
最早的禁酒令:周代的《酒誥》。
最早實行酒的專賣: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
酒價的最早記載:漢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官賣酒,每升四錢。
最早的賣酒廣告記載:戰國末期韓非子《宋人酤酒》:“宋人酤酒,懸幟甚高”,幟:酒旗。
3.最古的中山王酒
1977年,在河南省平山縣地區發掘戰國時中山王的墓。在整理出土文物時,發現有兩個裝有液體的銅壺,這兩個銅壺分別藏於墓穴東西兩個庫中。外形為一扁一圓。東庫藏的扁形壺,西庫藏的圓形壺。兩個壺都有子母口及咬合很緊的銅蓋。該墓地勢較高,室內幹燥,沒有積水痕跡。發掘人員當場將這兩個壺的生鏽的密封蓋打開,發現壺中有液體,一種青翠透明似現在的竹葉青;另一種呈黛綠色。出土時,兩壺都鏽封的很嚴密,啟封時,酒香撲鼻。這兩種古酒竟能儲存二千多年,至今不壞,證明了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221年),我國的釀酒技術已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故宮博物院於1978年10月委托北京市發酵工業研究所對壺中的液體進行鑒定。11月,北京市發酵工業研究所派人去故宮博物院取樣鑒定。從外觀察,兩個壺整體完好,並不滲漏。首先將東庫的扁形壺打開,開蓋時有特殊氣味,其壺內液體未滿至壺口,壺壁沒有液體下降的痕跡,液體呈淺翡翠綠色,透明,有很多像泥土狀的棕色沉澱物。壺底有少量的銅鏽塊。壺中有一塊直徑大約5厘米呈扁橢圓形鴨蛋狀的固狀物;將西庫圓壺打開,開蓋時也有特殊氣味,壺內液體也未至壺口,但壺壁上有液體下降5厘米的痕跡。液體呈黛綠色,發暗,不太透明。壺底有很多沉澱物。
鑒定人員用虹吸法將兩壺內的液體分別轉移到玻璃瓶內。並用廣口瓶提取部分樣品到化驗室進行查驗。12月完成鑒定,綜合分析為:
1、兩壺液體均含有乙醇;2、液體的沉澱物很多,不是蒸餾酒;3、不含有酒石酸鹽,故不是水果酒;4、含氮量較高,含有乳酸、丁酸。確定氮是屬於動物性或植物性蛋白物質。
根據化驗結果,判定該液體為奶汁或穀物釀造的酒。有些專家認為是一種配製酒,因壺中鴨蛋形固狀物是人為加進去的,作為藥材或香源在酒中進行浸漬泡製。
總之,無論中山王酒是奶汁酒還是穀物酒或是配製酒,它是我國也是世界是現存最古老的酒。距今已有2200餘年之久。
4.漢代的酒點不著
史劇《大漢天子》中淮南叛軍攻打長安,隻見漢武帝身穿重鎧,神情肅穆,把一壇酒澆在柴堆上,扔下火把,大火熊熊而起,蔚為壯觀。壯觀倒是壯觀了,可這樣的場麵,其實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實上,漢代的酒,根本就點不著。
宋代的大科學家沈括曾說,漢代的酒不過是“粗有酒氣”而已——剛剛有點酒味,醉不倒人。酒的度數有多高,關鍵在使用什麼樣的釀酒技術。一般來說,用糧食發酵釀酒,釀到10度左右時,酵母菌的繁殖就受到抑製,度數就上不去了。這時,再用壓榨、過濾的辦法,把酒糟和酒汁分開,得出的酒就是壓榨酒,漢代的酒就是壓榨酒,度數和今天的黃酒差不多。而那種五六十度的白酒,則是用蒸餾法釀成的,是利用酒精的沸點比水低的原理,提高酒的度數。在中國,蒸餾釀酒的技術在宋代才出現。因此,宋代人已經能喝上高度數的白酒了。
在漢唐,可沒有蒸餾出的白酒,隻有低度數的壓榨酒——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古人的酒量,看上去比今人大得多。更何況,古代的度量衡和今天也不一樣,西漢的一升,相當於今天的0.3升多一點;東漢的一升,連今天的0.2升都不到;唐代的一升,不到今天的0.6升,古人的海量,按今天的計量單位來看,更是嚴重“縮水”的……
還說《大漢天子》,拍漢代的曆史劇,導演安排用酒點火的情節,就是對酒文化缺乏起碼常識——試想,真要拿十多度的黃酒點柴堆,不是犯傻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