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定正確的路線和綱領,首要的問題是準確地判斷和把握以下兩個基本情況:一是國情,包括一個國家的社會製度、經濟和文化發展狀況、人口和自然資源、國土與曆史傳統等等,其核心問題是社會製度的性質及其不同發展階段;二是世情,包括所處的時代及其不同發展階段的主題,以及與此相聯係的世界形勢與國際關係等等,其核心問題是時代及其不同發展階段的主題。在當今時代,一個國家的革命和建設不可能離開整個世界的發展變化孤立地進行,而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對一個國家必然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如同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一樣,正確認識和把握所處時代的主題,認識和把握世界形勢與國際關係的發展變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製定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一個重要依據,也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形成的基本前提。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當對時代主題做出正確判斷的時候,馬克思主義政黨就能提出正確的理論、路線、綱領和政策,並在實踐中贏得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反之,當對時代主題做出錯誤判斷的時候,馬克思主義政黨就會形成錯誤的理論、路線、綱領和政策,並在實踐中遭受挫折。因此,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實踐上的成功與失敗,往往是同對所處時代的認識和判斷相聯係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理論上的發展與創新,同樣是以對時代問題的認識和判斷為依據的。
1.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曆史發展的總趨勢
時代問題主要探討的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總進程、總趨勢及其所處的曆史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像以往曆史學家那樣僅僅從社會曆史發展的某一側麵或某一特征出發去考察和界定時代,而是把時代與人類社會的曆史進程聯係在一起,著眼於對人類社會發展狀況的綜合分析。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劃分標準是一個綜合性的標準,它包含這樣幾層含義:其一,以不同的生產方式作為劃分時代的標準。其二,以階級關係、階級地位作為把握時代的線索,即根據哪一個階級是時代的中心來判斷時代的性質。其三,根據時代主題的轉換來考察曆史發展的進程,揭示時代發展的階段性變化。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劃分標準,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並存競爭,並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逐步過渡的時代。這是我們所處時代的本質特征。第一,決定資本主義製度必然走向滅亡的內部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在總體上並未解決;第二,資本主主發達國家同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南北矛盾正在日益加劇;第三,發達國家之間在各自的利害關係和利益分配上也存在著難以緩和的矛盾;第四,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之間始終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來沒有放棄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的圖謀。第五,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已經與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交織在一起。這一切不僅決定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而且決定了代替過程的長期性和曲折性。
從社會發展規律來看,社會主義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這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曆史的趨勢隻是表明社會發展的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還將經曆一個長期曲折的發展過程。就世界範圍而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力量對比還很懸殊,社會主義還遠沒有成熟到和資本主義相抗衡甚至取代資本主義的程度。在這種條件下,談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還為時過早。就世界曆史而言,資本主義雖然已經開始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但目前仍然占據統治地位,仍然有著較強的生命力。當一種社會製度還能容納或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時候,是不會輕易退出曆史舞台的。承認這個事實,當然並不意味著承認資本主義永世長存。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正經曆著風風雨雨的考驗,並在曲折中不斷發展,但目前還沒有獲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在當今時代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兩種製度既相互對立抗爭,又相互吸取補充。求生存求發展,始終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相互鬥爭的一個焦點,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內容。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力量對比的消長,主要取決於它們各自的發展。一方麵,取決於資本主義能否以其科技和經濟優勢,成功地應對危機;另一方麵,取決於社會主義國家能否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曆史任務,並善於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求得生存與發展。社會主義戰勝和取代資本主義,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因此,在當今時代,要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朝著有利於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首先要解決好社會主義國家作為發展中國家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通過較長時間的努力去改變經濟上的落後狀態並促進社會的全麵發展。由此所決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製度,勢必長期處於一種既共處又競爭的關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