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1 / 3)

中國共產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就要製定徹底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並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那麼,如何才能製定出真正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呢?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黨的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是實現黨的宗旨的根本保證。

劉少奇在黨的七大所作的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全麵、深刻地闡明了黨的群眾路線。他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這就是說,我們黨的一切組織與一切工作必須密切地與群眾相結合”。“我們的這種群眾路線,是隻有無產階級的政黨才能具有的。我們的群眾路線,也就是階級路線,就是無產階級的群眾路線。我們對人民群眾的這種觀點,我們與人民群眾的這種關係,是和一切剝削階級對待人民群眾的觀點及其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根本不相同的。”他指出:人民群眾必須有自己的先鋒隊,並且隻有在自己的先鋒隊的領導下,才能獲得自己的徹底解放,但另一方麵,“人民群眾的先鋒隊必須與人民群眾建立正確的密切的關係。它必須在各方而,首先在政治上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人民群眾,必須用正確的方法去領導人民群眾,然後先鋒隊才能密切聯係群眾。否則,先鋒隊是完全可能脫離人民群眾的。而先鋒隊如果脫離人民群眾,就不能成其為人民的先鋒隊,就不獨不能實現它解放人民群眾的任務,而且有直接被敵人消滅的危險”。

所謂“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人民群眾”,就是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劉少奇說:“這一切,就是我們的群眾觀點,就是人民群眾的先進部隊對人民群眾的觀點。”根據黨在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執政黨這一新變化,鄧小平在黨的八大所作的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把黨的群眾路線的這一方麵概括為:“它認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黨對於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鬥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黨必須密切聯係群眾和依靠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不能站在群眾之上;每一個黨員必須養成為人民服務、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毫和同群眾共甘苦的工作作風。”鄧小平的概括,針對黨在成為執政黨之後,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群眾對於人民造成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這一新特點,更加突出地強調了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黨隻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實現特定的曆史任務的一種工具,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必須密切聯係群眾和依靠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不能站在群眾之上。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恩格斯說:“我們(指馬克思和恩格斯——引者)自始就認定‘工人階級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我們不能和那些公開說什麼工人太沒有教養,不能自己解放自己,因而必須由仁愛的大小資產者從土麵來解放的人們一道走。“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總結中國革命的實際經驗,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根本原則。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反夏向全黨同誌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我們共產黨員,無論在什麼問題上,一定要能夠同群眾相結合。……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裏的‘諸葛亮’。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中國的事情,要靠共產黨辦,靠人民辦。……隻要我們同全體人民更好地團結起來了,中國的事情就好辦了。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更加強調:共產黨員要善於同群眾商量辦事,任何時候也不要離開群眾。黨群關係好比魚水關係。如果黨群關係搞不好,社會主義製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製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

所謂“用正確的方法去領導群眾”,就是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毛澤東對此作了精辟的說明。他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係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係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他強調說:“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等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內在地包含著黨的一切工作都要聯係群眾,都要和群眾的要求相適合,依靠群眾的自覺和自願。毛澤東指出:“要聯係群眾,就要按照群眾的需要和自願。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願望出發。有許多許多時候,群眾在客觀上絨然有了某種改革的需要,但在他們的主觀上還沒有這種覺悟,群眾還沒有決心,還不願實行改革,我們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經過我們的工作,群眾的多數有了覺悟,有了決心,自願實行改革,才去實行這種改革,否則就會脫離群眾。凡是需要群眾參加的工作,如果沒有群眾的自覺和自願就會流於徒有形式而失敗。……這裏是兩條原則:一條是群眾的實際上的需要,而不是我們腦子裏頭幻想出來的需要;一條是群眾的自願,由群眾自己下決心,而不是由我們代替群眾下決心。”為什麼黨的一切工作都要“按照群眾的需要”?這是因為黨除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是正確,最根本的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群眾的利益和要求,是否能夠得到群眾的擁護,並能夠動員群眾積極地去奮鬥。為什麼黨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群眾的自覺和自願”?這是因為黨隻是人民群眾的先鋒隊,是群眾鬥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不論怎樣正確,如果沒有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擁護,沒有廣大群眾自覺、自願地團結在黨的周圍,按照黨指引的方向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黨將一事無成。所以,在黨的七大所作的政治報告中,毛澤東又特別強調指出:“二十四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係群眾的;凡是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不相適合,都是脫離群眾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命令主義、尾巴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驕傲自大的工作態度等項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麼人有了這類弊病一定要改正,就是因為它們脫離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