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新時期鄧小平對毛澤東建黨思想的堅持和發展(1 / 3)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時期,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建黨思想的基礎上,繼續推進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他根據新的曆史特點和黨的建設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要把黨建設成為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核心;在加強黨的領導的同時要改善黨的領導;把黨的製度建設、黨的作風建設提到重要位置;更加強調在全黨進行現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等等。這寫對毛澤東建黨思想的堅持和發展,指導了新時期黨的建設。

——把黨建設成為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核心,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的根本任務。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曆史時期後,黨的中心任務和麵臨的形勢,以及所處的國際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麵對新的國際國內環境,確立黨在新時期的建設目標,成為加強黨的建設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早在1965年,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員的鄧小平在接見外國黨妙領導人的談話中說:“建立一個仕麼樣的黨的問題,這不僅是我們這一代的問題,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問題。”並鄭重指出:“一個國家的革命,核心問題是黨。有了一個好黨才能引導革命走向勝利。革命勝利後,搞社會主義也要靠一個好黨,否則勝利就靠不住。”這就精辟地論述了執政黨的建設對於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意義。1980年2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指出:“要進一步明確黨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解決好在新時期我們這樣的“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於領導?”這就抓住了新時期執政黨建設的根本問題。如果不回答好這個問題,黨就不能前進。

麵對新的曆史條件和麵臨的新的曆史任務,鄧小平明確指出,要把黨建設“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這個建黨目標,言簡意賅,反映了黨在新時期的曆史地位和使命,符合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它既同“文化大革命”時期錯誤的建黨目標劃清了界限,又同新形勢下出現的企圖改變黨的性質、否定黨的領導的錯誤劃清了界限。依據他的這一思想,從黨的十二大以來黨的曆次代表大會都堅持了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代事業堅強強核心這一目標。十五大隊新時期黨的建設總目標作了進一步的概括,這就是: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整治上組織畬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領導全國人民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的堅強核心。這一建黨自標是我們在新的曆史時期對毛澤東建黨學說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黨執政後曆史經驗的總結。

這裏需要特別指出,這時鄧小平一再強調黨的領導的重要性,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需要,也是為了駁斥這時次現的那股企圖擺脫黨的領導的錯誤思潮。早在改革開放之初,他就針對社會上出現的借否定“文化大革命”進而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的錯誤傾何,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並指出:“我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黨的領導,這四個堅持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此後,他反複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四個現代化能否實現的關鍵”,“中國由共產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沒有共產黨的領導,肯定會天下大亂,四分五裂。曆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到20世紀80年代,他仍然強調指出:“我們說的社會主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要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改革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道路,不能沒有共產黨的領導,這兩點是相互聯係的,是一個問題。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深刻論證了堅持黨的領導的極端重要性。

當然,從根本上說,鄧小平強調要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是同他根據近代中國的曆史經驗和當今世界的大勢而提出的“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的曆史結論緊密相關的。堇80年舊民主主義革命為我們提供最主要的曆史經驗,就是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思想理論不可能成為中國人民救國自強的有效武器,資本主義的政治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隻有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一新的理論武器,才正確解決了中國革命的性質質和前途問題。黨製定的以社會主義為前途的民主革命綱領,正確地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它既適合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又具備了實現它的主客觀條件,把需要和可能有機地統一起來,避免了近代中國革命運動屢遭失敗的命運。這就是說,近代中國曆史提出的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這兩大主題,隻有同社會主義聯係在一起才有可能得以實現,而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事業,因而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是曆史的要求。這就是鄧小平所說的,“沒有黨的領導也就沒有社會主義製度”。而當實現國家富強的現代化建設任務提上日程的時候,鄧小平力排那種企圖把我國現代化引向資本主義的錯誤思潮,明確指出我們實現的隻能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他基於對近代中國曆史線驗和當今世界的深刻理解,明確指出:“曆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日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在他看來,十多億人口的中國還處於落後狀態,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產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1%,而大量的人口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這種兩極分化的悲慘境遇,是已經獲得了解放的中國人民決不能允許的,因為走資本主義道路勢必導致國家四分五裂。而在國際強權政治、資本壟斷的情況下,走資本主義道路是沒有能力參與競爭的,結果隻能是依附、受製於一個或某幾個大國,失去民族獨立的地位。事實證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決大家的困難,才能避免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就為堅持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曆史的和現實的依據。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既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更要改善黨的領導。在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兩代偉人都強調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在新的曆史時期,鄧小平根據黨的建設麵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他在強調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同時,還提出要改善黨的領導問題,把堅持黨的領導和改善黨的領導辯證地統一起來,這是新時期鄧小平關於黨的建設思想的一大特色、早在1956年,鄧小平在黨的八大所作的報告中,根據黨的地位的變化給黨的建設帶來的新情況,就提出“必須有係統地改善各級領導機關的工作方法”,“改善黨的組織工作”的要求。“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針對當時黨的狀況同黨麵臨的任務不相適應的問題,鄧小平強調了關於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性。他在1978年春天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說:“能不能把我國的科學技術盡快地搞上去,關鍵在於我們黨是不是善於領導科學技術工作。我們的國家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我們黨的工作重點、工作作風都應該有相應的轉變。”1980年,他在《日前的形勢和任務》的講話中,第一次明確地闡述了堅持黨的領導與改善黨的領導的關係,即“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他還對改善的內容作了說明:“除了改善黨的組織狀況以外,還要改善黨的領導工作狀況,改善黨的領導製度”。1986年6月,他在政治局常委會上進一步指出;“我們堅持黨的領導,問題是黨善於不善於領導。黨要善學領導。”後來他又多次強調了這個問題。在鄧小平看來,堅持黨的領導是前提,是根本;正因為要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改善黨的領導。隻有改善黨的領導,才能更好地堅持黨的領導。如果不改善黨的領導,黨就逐步失去活力,失去戰鬥力,最終會失信於民,也就無法成為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強核心。因此說,堅持與改善,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正如鄧小平在談改革黨的領導製度時所指出的:“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製度,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渙散黨的紀律,而正是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