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社會的實踐—生存之境與合理價值體驗的發生——基於“事實”與“規範”相統一的意義的邏輯
袁祖社
(陝西師範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哲學係主任、教授、哲學博士後、博士生導師)
隻存在一種道德,正如隻存在一種幾何學一樣。
——伏爾泰
價值哲學在中國內地知識界的出現,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術現象。圍繞一些基本的理論問題,如價值本質問題、價值生成、創造與實現問題、絕對價值與相對價值、價值多元與一元問題、價值評價問題、價值與文化、價值與曆史觀、人的價值問題等,學者們在深入探究的基礎上展開了激烈的論爭,迄今仍未達成一致。
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在價值哲學的真正和真實的主題究竟是什麼問題上,我們尚未達成一致。此一問題不明晰,價值哲學的前提性根據——價值理性邏輯預設的正當性規範就沒法確立起來。如此,所謂“價值思維智慧”有可能就會變成一紙空文。
我們認為,價值哲學必須找到並形成自己獨特的話語表達方式和問題呈現方式。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問題應該是:世界是如何被按照價值的方式得以創製、理解、表達和體驗的?關於世界的價值理解和體驗是如何可能的?長期以來,價值哲學研究中所缺失或者迄今為止尚未引起足夠關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維度,是日漸生成的關於文化公共社會的實踐及其生存的“價值體驗”問題。這一問題雖早已有之,但在我們這個時代,卻獲得了越來越豐厚、越來越直接和真切的實質性意蘊。立足於人類的當下處境,著眼於“價值的未來”,那麼,關於價值的文化公共性體驗,或者“公共性的文化價值體驗”應該是當代價值哲學的合理主題之一。文化公共性真實不隻是一種理解、走進價值的方式,同時也從根本上構成現代人文學術的一種具有當下性意義的學術立場選擇。相應的,關於價值哲學的合法性地位以及正當性存在理據的獲得,首先必須是以關於這個問題的順利解決為重要理論支撐的。
一、以往關於價值本體性存在事實的發現、創製、確證及其由之而來的價值體驗方式
對價值哲學的學科現狀和問題意識的自覺程度,我們需要一種清醒、理智、科學、客觀的估價。國內學者關於價值本質哲學的研究,通常所采取的是一種歸約論方式:無論是“關係論”、“屬性論”、“實體論”或者“綜合論”(層次論)以及由之而來的將價值歸之為“關係說”、“需要滿足說”、“意義說”、“信念說”、“效應說”、“合目的性存在方式說”、“人本身說”等等,就是此種思維方式的表現。在理論整體性視野的觀照下,上述諸多規定其實都有程度不同“家族相似”現象。因為價值的表現離不開“關係”、“屬性”、“合目的性存在”等,但價值本身,卻絕對不能歸之為上述諸多概念之任何一種。
看來,從學科主題來看,我們並沒有真正搞清楚價值哲學的真實的、真正的主題究竟是什麼。從基礎理論層麵來看,價值哲學的研究自始至終麵臨著以下難題的深深困擾:一是所謂“價值本體”的確立與生成方式問題?二是價值本質可否言說?三是價值思維的邏輯建構與有效實踐問題?四是“價值體驗”如何傳達和共享?五是文化衝突背景下價值相對性困境的走出路徑?六是價值虛無主義主張的合理性應對?七是全球化場景中的“價值認同”與“價值共識”的條件問題。
不僅如此,從價值理論言說對社會存在真實性狀把握和建構的有效性成果來看,我們更是乏善可陳。許多的理論成果要麼是不著邊際,於學科的成長和進步無所裨益;要麼是自說自話,缺乏一個可公度性的評判性標準,尚沒有達到我們這個時代人文學術研究的應有的理論水平。
對價值哲學進行哲學反思的當下主題之一,我們認為應該是既往價值哲學自身關於價值本身的言說、表達以及由此而來的自我持存方式。應該承認,在學科規範理性論的意義上,關於價值的哲學致思方式,還遠遠沒有確立起來。而關於價值與文化、曆史、倫理、生活、心理方麵的複雜的多維關係的深刻把握和有機勾連,我們還一直停留在簡單描述性的“經驗論層次”,所做的是一些極少真正形上意味的近/類“常識性”研究,沒有進到實質性“反思批判性層次”。因此,麵對價值所遭遇的“多元”、“相對”與“虛無”等的困境,價值哲學研究的失語就在所難免。
就一切人文學術本質上是一種“辨析物理”、“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的圓融智慧追求而言,對價值哲學的存在方式進行哲學反思的主題之一,應當是反思我們言說、製定、運用、對待和實際地踐履“價值”的方式。因為幾乎所有的價值問題都出在這裏,如維克多·馬蘇所言:“從一開始,人類一直渴望絕對、永恒和獨力於曆史的價值——如真、善、神聖和美。在宣告‘上帝的死亡’時,虛無主義是顛覆真理的有用工具。很快在倫理相對論中找到了親密同盟,它挑戰善良的概念,質疑所有價值都是等質的。我們進一步逐漸認識到,我們所堅持的價值不過是目標,隻是權力關係、自我保護和憤恨中存在主觀偏向。”
有人類史以來,各個民族一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發現、尋找、確立、闡釋並合理化自己的價值理念、範型,這是一種各民族主體基於其獨特的文化自性意識,對自主地理解和表達世界方式的尋索,是地方性文化知識獲得過程中“價值正當性敘事”的差異合理性認定。事實上,有人以後,人類就一直生活在自己所造就的“價值世界”之中,享受著這個世界的一切,從這個世界獲得屬人的一切意義和全部感覺。但令人奇怪的是,正是這同一個人,卻總是對這個使自己成為可能的世界滿腹狐疑、充滿不信任。
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價值雖然是人自己活動的產物,但是人究竟應以何種方式表現自己的生命存在,其實一直是個難題。如海德格爾所言,人類在世間的生存,隻是一種“嚐試性存在”。麵對人類生存、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我們沒有充分的理由和足夠的自信確認究竟哪一種存在方式是最適合人類自己的合理的方式。熱羅姆·班德注意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對價值的曆史和文化相對性的懷疑,從哲學、宗教和藝術上動搖了對絕對真善美的信念。徹底動搖了過去兩個世紀的價值大危機所產生的無數的不確定性。”但同時,熱羅姆·班德又對人類的理智充滿信心:“但是,意義的缺失也許隻是一場幻覺——一個懷舊的產物。在探索意義的未來時,如果我們細忖這種損失,我們就是把自己限製在一個暗淡而局部的答案中。我們應該談論的是意義的變化和創造新的意義。”
但是,審視一下我們關於價值問題的哲學思考,卻遠沒有進入到這一共識性界域。通常情況下,在論及業已成為文化悖謬和文明衝突之根本的各種價值背景和立場問題時,學者們竟忘掉了其當下的生存與生活處境,慣常的做法以及所關心的仍是如下問題:什麼是價值?或曰價值的本質是什麼等,然後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猜測和定製,然後就有了自我論證、自我闡釋、自我規製,然後就一相情願地宣稱自己所提供的東西就是關於價值的“知識”。這樣的無關文化命運和曆史深痛的方式,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種:自然主義的方式;理性主義的方式;曆史主義的方式;宗教主義的方式;審美主義的方式;實踐主義的方式;語言哲學的方式、後現代主義的方式等。這幾種方式相繼出場的結果,使得價值的領域被以“理性”、“相對”、“多元”、“差異”、“虛無”、“超驗”、“神秘”、“不確定性”等麵相同時呈現出來。至於說這幾種方式本身究竟有多大的合理性,則由於大多固守各自立場,結果隻能是人為劃定和限隔領域,語焉不詳。
這樣一種理解和反思價值的方式,是典型的關於價值的“形而上學話語”。按照有學者的看法,這種思考價值問題的方法,在思維方式上屬“規定性之思”,其基本特征表現為有關實體的設定,並把實體作為現成對象加以規定,和對之做判斷推理式的邏輯證明。實際上,價值不僅不是一種外在於人的形而上學“虛構”,而且與人的存在、生活息息相關。如同加爾加尼所說:“人的存在並不銘刻在形而上學的純粹界域中,也不拘囿於曆史、社會和人類學的狹隘內在性中,而是表現為人類存在的各種現象及其悲劇性的輪回的各種差異演變。”加爾加尼通過超越形而上學視角洞察到,人的本真、本然的生存,是集各種“感性現實”於一身的價值性體驗的表現。
進入文明史以來,人類一直自詡為理性的、自覺的存在,自以為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發現價值,自以為隻要能為人類帶來實際利益,就證明了這種發現方式的合理性。實際上,當我們幾近無意識地沉浸於這種狀態中時,卻恰恰忽視了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如果我們承認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種價值性存在,那麼,世界本身就一定有自己內在固有的價值存在和演化邏輯。這一邏輯,首先客觀世界的價值邏輯,它是一切屬人的價值主觀邏輯的根據。長期以來,我們自以為是,認為按照我們的方式,就是在確立價值的邏輯,後來的人類反思和覺醒事實證明在這個問題上,人類究竟有多麼狂妄自大和幼稚可憐。
作為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本體論事實,價值是與人的存在、活動和及其相應的曆史、文化以及製度共同體的設計和存續方式聯係在一起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價值就是世界本身,就是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世界按其本性展現自己的方式本身,就是人以人的方式對待世界的方式並進而呈現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本身。
我們需要確立一種本己性的把握價值的方式,一種恰當地、合理地創製價值的方式。否則,可能就會偏離我們研究的目的和方向,變成一種無效性言說或者純粹主觀性邏輯規導下缺乏“公度性”學理的自說自話。
二、作為“元哲學問題”的“文化公共性價值體驗”:緣起及其理據
在某種意義上,全部價值哲學的主題和使命似乎可以做這樣的理解:人以及人的世界如何才能成為一種價值性存在?換言之,作為一種“價值性生存”的人本身和人的世界的理想圖景何以可能?
價值存在的真實邏輯一定不是被純粹主觀性判定的,即使這種主觀性可能是以合法性、“合理性”甚或正當性等麵目出現的;但另一方麵,價值同時又是可判定的。因為,在我們看來,所謂價值,簡單地說就是對人類生存真實境況的一種“文化公共性真實”事實的理性認肯和集體性追求。文化公共性探求是一種現實主體價值權利學意義上的本己性努力,它致力於辯明價值的存在本性和作用方式。它認定:價值目前還不是它自身所應有的樣子,而是被無情地遮蔽著。
就一切人文學術研究都離不開研究主體的真切的生命、生活和生存體驗而言,價值體驗是一個再古老不過的哲學問題了,它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我們生存於其中的世界的“前經驗基礎”,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如懷特海所述:“我們存在的基礎是‘價值’的感覺。‘價值’實質上預先假定了‘有價值的東西’。在這裏,不要從純粹讚賞的意義上來想象價值概念。它是為了本身存在的意義、作為本身的證實的存在的意義、具有本身的特征的存在的意義。”
那麼,關於“文化公共性真實的價值體驗”何以並在何種意義上構成價值哲學的重要的合理主題之一?
在價值哲學中,“文化公共性真實的價值體驗”是一個具有本體論意義的價值心理現象。就其本質而言,是現實的個體在與一種神聖化的絕對存在者美麗照麵、相遇時的一種全身心的愉悅感受、體悟,以及由此而來的整體性人格境界的全麵升華與新生。體驗具有價值本體的意義,沒有人對世界的體驗,就沒有價值本身。體驗與價值同在,體驗的發生就是價值的發生。體驗即是價值的自我存在方式。
在某種意義上,一部人類的文化史,就是人以自己的方式,尋找、構建屬於自己的真實存在方式的曆史。在這一曆程中,各種不同地域、不同類型傳統的文化和思想觀念,提供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社會曆史性真實的理解方式,各色各等的價值,就生成、體現和實現於這一過程之中。
一切有關價值的觀念追求的核心目標是“文化公共性”,文化公共性是判斷一種文化是否達到成熟態並進而具有為人們所認可的合理性、進步性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可以說人類迄今為止所為之奮鬥、追求的一切,都與文化公共性真實理想的確立有關,都是為了確立文化公共性的至上權威。人類所發明、使用和不斷創生的諸多“觀念”,無不以“公共性”標榜。具有文化公共性特質的觀念所內蘊著的,是一種人與對象性存在之間相互以主體方式共生、共與、共在、共享的平等對待的理念。
生存是一種自然事實,而學會生存則具有更深廣的含義在內。人類的存在是一個自然性的、社會性的文化事實,但是“屬人的存在”或者“人屬的存在”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人類究竟應該以何種方式,才能實現有尊嚴地、優雅體麵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