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飛
(中共陝西省委黨校哲學部主任、教授)
作為現實的人及其發展的科學,馬克思主義有兩個基本精神:其一是科學精神,其二是人文精神。前者可概括為“實事求是”,後者可概括為“以人為本”。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以人為本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原則。實事求是作為世界觀、方法論的精髓貫穿於馬克思主義全部領域,以人為本作為價值觀的導向也貫穿於馬克思主義的全部領域。離開了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就會脫離實際,變成教條主義。離開了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就會失去理想,變成實用主義。
有人認為,不能一般的肯定或否定“以人為本”,因為“以人為本”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則,“以人為本”在一些領域中是成立的,而在另一些領域中則是難以成立的,如認為在人和自然的關係領域或在人和社會的關係領域,“以人為本”難以成立。對此,筆者不敢苟同。筆者認為,在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諸領域中,“以人為本”都是成立的。
所謂“以人為本”,顧名思義,就是以人為根本,亦即以人為最初出發點、最終目的和最高標準。那麼,“以人為本”中的“人”究竟指什麼?“以人為本”中的“人”有無統一的含義?“以人為本”何以在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諸領域中均成立?
一、在人和自然的關係領域,“以人為本”中的“人”指什麼?“以人為本”何以成立?
(1)在這個領域,“以人為本”中的“人”不是指個人,也不是指人民,而是指人類,以人為本就是以人類的整體利益為本。否則,“以人為本”就難以成立。
(2)就人和自然的關係而言,人是相對於整個自然而言的,而相對於整個自然而言的人,隻能是整個的人,亦即人類整體(或曰“人類”),而不可能是人類個體(或曰“個人”),或人類群體(人類的某一部分,如人民)。
(3)由於人和自然的關係實質上就是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因此,在人和自然的關係上,以人為本就是以整個人類為根本,亦即以人類的整體利益為最初出發點、最終目的和最高標準。這個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必然強調代際公平及相對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這無疑是可以成立的。
(4)在人和自然的關係領域,人們否定“以人為本”的理由往往出於對物欲化的人的否定。然而,否定以物欲化的人為本實際上隻否定了以個人為本,而並沒有否定以整個人類為本。
(5)在人和自然的關係上,本隻有一個,否定以人為本,就肯定了以自然為本。然而,以整個自然界為最初出發點、最終目的、最高標準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不但是永遠無法做到的,也是毫無意義的,甚至在字麵上也是難以說通的。
(6)在馬克思看來“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因此在馬克思哲學中,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尊重自然本質上就是尊重人。可見,馬克思主義在人和自然關係上是以人為本的,而不是以自然為本的。
(7)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認為人和自然是統一的(“天人合一”),而人和自然之所以統一是因為人的生命來源於自然。因此,在儒家哲學中,尊重自然本質上就是尊重人的生命。可見,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儒家的觀點也是以人為本的,而不是以自然為本的。在這裏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傳統是完全可以相結合的。
二、在人和社會的關係領域,“以人為本”中的“人”指什麼?“以人為本”何以成立?
(1)在這個領域,“以人為本”中的“人”不是指人類,而是指人民,或所有社會成員,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本,或以所有社會成員為本。否則,“以人為本”就難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