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鵬
(鹹陽師範學院政教係主任、教授)
人文關懷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向度。它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所表征的對人類生存處境和命運發展的深切眷戀和關注。社會本質論及社會發展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它必然也將自己的目光聚焦在人類生存問題上,從而表征出強烈的人文關懷指向。
一、曆史唯物主義社會本質論的人文關懷指向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本質論的人文關懷指向是通過否定“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得到表征的
如何理解人類社會的本質,這是曆史觀的核心問題,也是“傳統哲學”曆史觀長期探討和爭論的一個焦點。“傳統哲學”曆史觀在這方麵的表達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①對人類社會神化的觀念表達。這種觀點認為,人類社會本質上是“神的一定秩序”,“上帝”是主宰國家興亡、民族興衰的最高力量。②對人類社會精神化的觀念表達。這種觀點認為,人類社會本質上是人的意誌,意識活動或心理活動的產物,或者說是“絕對理性在時間中的展開”。③對人類社會自然化的觀念表達。它或者把人類社會的本質歸結於自然,即社會所處的地理環境,或者把人類社會的本質歸結為人的自然屬性,即生物本能。認為某些動物也是群居的,人類社會與“動物社會”在本質上是同一的。
以上三種觀點中,前兩種總體上來講是“形而上學”的,它向人們展示的是恒定的“純真”、“純善”。這種社會本質論雖然能給人生以希望和某種信念支撐,卻同時起著掩飾和安慰人的苦難生活的作用,從而無法把人帶出生活的困境。第三種觀點,以反“形而上學”的抽象性,以“感性直觀”的社會本質觀麵目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回歸現實的取向,但卻把社會生活等同於純粹的自然。從中我們看到的社會隻是一種自在的存在,而看不到社會生活的“屬人”性。因此這種觀點也不可能引導人過人的生活。這兩類社會本質觀從表麵上看是相互反對的,因為前者的視界是超驗的。而後者的視界則是經驗的但二者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將社會視為與人的現實和現實的人毫不相幹的存在。究其原因,馬克思發現,它們采用著同一種思維方式——實體性思維方式。在這種思維方式看來,複雜多樣的現象是同一實體變化不居的屬性,都不真實,唯有獨立自足的實體才真實。“實體”成為一無所憑的赤裸裸的純粹的存在者。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它也隻能力圖從一種超驗或者“感性直觀”的“終極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人類社會的本質及其運行的依據。當然,對人類社會的本質及其運行依據進行理性的把握,這是哲學曆史觀應有的職責和特點。問題的關鍵是,這些曆史觀把它們所探討的人類社會歸結為抽象的“本原”或“本體”,以至於在它們那裏,社會成了抽象的實體,失卻了主體性,也就喪失了其本身的存在價值。社會不是為人而存在,它之所以存在,似乎隻是為了證明“上帝”和“神靈”的偉大,理性的英明、或者自然規律、人類本能的強大無比。
實體性思維方式,必然造就對人類社會本質的“形而上學”的或者“感性直觀”的把握向度。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曆史觀以反“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堅持關係性思維方式,亦即實踐思維方式,認為,人類社會不是獨立、自化的超驗性存在,也不是“感性直觀”的純粹經驗性存在,而是感性實踐存在;不是單一的抽象實體,而是複雜的矛盾網絡,從而實現了社會本質論的哲學範式的轉向,表征出其人文關懷指向。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本質論的人文關懷指向是在人與社會曆史的辯證關係中把握人類社會的本質的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站在人本主義的立場對黑格爾的國家觀進行批判,得出了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基礎的結論。在馬克思看來,構成家庭和市民社會的成員是個人或群體,國家就是從這種群體中產生出來的。所以,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的存在的社會形式是人的本質的實現或人的本質的客體化,不是國家製度創造人民,而是人民創造國家製度,國家製度本身應成為“人民的自我規定”。現存的國家製度社會組織並非人的本質的實現,而是它的異化,君主製是這種異化的完整表現,共和製則是這種異化在自己領域內的否定,隻有民主製才是確立了人民主體地位的國家,才表現為人的自由的產物。總之,社會組織的任何形式都可以從“真正的人”的觀點來加以說明。人是社會組織的本質這一觀點,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還相差甚遠。但是在這裏馬克思反對使社會組織脫離現實的主體,批判了黑格爾鄙視人民,強調了國家的職能和活動與人的“社會特質”相聯係。曆史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針對布魯諾·鮑威爾把曆史看做是純粹思想活動的觀點,馬克思在《神聖的家族》中指出:“‘曆史’並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曆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就是說,人們為了追求自己和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從事現實的生產活動、政治活動和其他經驗活動,這些活動構成了曆史。不是群眾要去符合思想,滿足思想,而是思想要符合、滿足群眾的利益和要求,人民群眾正是在不斷追求、實現自身的利益的鬥爭中規定曆史的任務,推動曆史發展。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中,針對國民經濟學所肯定的資本主義經濟關出的觀點,馬克思提出了“按照人的樣子來組織世界”,即按照人的類本質來組織人的社會生產和社會享受,建立真正的人的社會關係。在這裏,馬克思從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立場出發,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沒有按人的本質要求組成的社會。所以,他主張在消滅私有製的基礎上按照人的本質建立人的真正的會關係。人是人類曆史的前提和產物。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是有機生命所經曆的前提的一個過程的結果。隻是在這個過程的一定階段上,人才成為人。但是一旦人已經存在,人,作為人類曆史經常的前提,也是人類曆史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隻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能成為前提”。這裏所謂人是人類曆史的經常的前提,就是指人類曆史是由人及其活動構成的,沒有人,沒有人的現實活動,就沒有人類曆史,人類曆史不外是人的活動發展的曆史。
上述思想,並非完全屬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但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的思想,已表現出其對社會曆史本質作出科學理解前,在思維方式上與“傳統哲學”的本質區別,試圖從社會曆史與人的關係中把握人類社會的本質,表征出其對人類命運深切眷戀的人文關懷指向。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本質論的人文關懷指向是通過其把社會生活歸結為人類存在方式而最終確立的
馬克思主義社會本質論的人文情懷還在於其將社會生活本質歸結為實踐。在《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三—九條中,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引入曆史觀,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在人與環境和教育關係上、宗教問題上和人的本質問題上的錯誤觀點,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明確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一文中,這一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闡釋。在這裏,馬克思認為,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曆史的現實基礎。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人們隻有首先解決衣、食、住問題,然後才能夠從事政治、觀念等活動。因此,人類的第一個曆史活動也就是每日每時都必須進行的基本的曆史活動,就是直接生活的物質和生產,即物質實踐。換言之,物質實踐是一切曆史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把物質實踐看做是曆史的現實基礎或現實曆史的基礎,並認為唯物史觀始終站在這一現實曆史的基礎上,即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而過去的一切曆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了曆史的這一現實基礎,就是把它僅僅看成與曆史過程沒有任何聯係的附帶因素,結果都陷入唯心史觀。
在這裏,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對實踐及社會關係的深入而全麵的探討,深刻而科學地把握了人類社會的本質,並將其歸結為實踐。首先,實踐是社會關係的源地。實踐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製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同自然界發生聯係和關係,同時人和人之間也必然要結成一定的關係,並互換其活動;而且隻有在這些社會聯係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的關係,才會有生產。這裏就向我們表明,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相互製約,共生於物質生產實踐中,同時人與意識的關係也生成於實踐中。因為實踐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實踐者頭腦中作為目的以觀念的形式存在著,並且這個目的支配著人們活動的方式和方法。這裏可以看出,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意識的三重關係,而這些關係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關係,即物質的社會關係和思想的社會關係。實踐以濃縮的形式包含著全部社會關係。實踐是動態的社會關係,社會關係是靜態的實踐。其次,實踐造就社會生活基本結構。實踐作為人有目的的社會性物質活動,有三種基本類型,即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創立和改造社會關係的實踐以及創造精神文化教育實踐。這三種實踐類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作用,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即社會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並對象化為社會的基本結構,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再次,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發展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它表現為社會關係的變化及社會結構的變遷。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生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即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運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運動,“就是交往形式與人的行動或活動的關係”,即使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也不是純粹的外部自然力,而是“人們的實踐能力的結果”,並且隻有存在這些個人的交往和相互關係才能成為真正的力量,即成為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改造社會關係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曆史的變遷和進步,在階級社會裏,階級鬥爭構成了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物質實踐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最後,實踐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實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曆史過程,它與自然界一樣,即具有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但曆史發展與自然界也有本質區別,即它是人類活動的總計和總結果。因此,其發展必然包含人類的目的性、創造性、選擇性和超越性。人類的實踐活動一方麵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另一方麵也必須實現人類的目的。因此,正是以實踐為結合點,曆史發展實現了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