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淺析影響勞動創造價值的主要因素(1 / 3)

馮明放

(陝西理工學院漢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價值”一詞有著多方麵的含義。按照《辭海》的解釋,價值是指事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這是從社會意義上也是從廣義的角度所理解的價值。哲學中的“價值”則主要指的是主客體之間一種普遍的基本關係,表示客體對主體的及主體對主體的意義。客體如果能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該客體對於主體來說就是有價值的,其價值的大小在於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大小。在政治經濟學中,馬克思所講的“價值”則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

創造價值的勞動,從曆史的角度考察,對其影響最大的有兩個因素:一是分工及其協作;二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分工尤其是社會分工對創造價值的勞動有著直接的影響,它主要從廣度上對其發生影響,從而使生產勞動的範圍隨著分工的細化和深化不斷拓寬。科學技術的進步則主要從深度上對其發生影響,使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質量不斷提高,促使勞動由簡單勞動不斷向複雜程度更高的方向發展,由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化,同時也使創造性勞動的比重不斷增加,從而在單位時間內創造出比過去更多的價值及其社會財富。

一、社會分工與價值創造

1.分工協作的曆史作用

以往,在研究勞動價值理論時,人們往往很少注意價值創造與分工協作之間的關係,似乎二者之間並無多少關係。其實不然,二者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關於分工的作用,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200多年前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早有論述,他認為,勞動的專業化分工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財富。具體表現在:第一,分工能夠提高工人的勞動技巧和熟練程度,“勞動者的技巧因業專而日進”也就是說,通過反複操作可精於某項技巧。第二,分工使勞動者專門從事某種工作,可以避免因轉換工作而浪費時間,從而增加勞動時間。他說:“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需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分工能引起勞動者改良工具和發明機械。“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斯密的分工理論與現代經濟學中的人力資本理論具有一致性,從特殊人力資本的角度看,人們每從事一項新的工作,都需要一個培訓和學習的過程,然後才可熟練地勝任工作。分工使人專幹一行,因而避免在一個人身上反複支出不必要的培訓費用,因而可以節約培訓成本。同時,人力資本比一般勞動者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盡管亞當·斯密已經認識到分工並不是毫無缺陷,但他所講的分工的好處卻是顯而易見的。分工不僅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而且也能夠增加商品的價值量,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由社會平均生產條件和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平均勞動強度下生產某一使用價值的時間所決定的。而分工一方麵可以使非熟練勞動轉化為熟練勞動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因為勞動的熟練程度不同,在相同的勞動時間裏創造的價值是不相同的。另一方麵,分工使勞動強度加大,也可以使勞動者在同一時間裏比過去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可見,分工是能夠產生新的生產力的。對此,馬克思也有過論述。他說:“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最明顯地表現在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上。“在論述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時馬克思指出:“分工可以增進社會的生產力”,他還認為,“政治經濟學,當做一種獨立的科學,是在分工製造業時期初次出現的。一般地說,它隻是從手工製造業分工的觀點,來考察社會的分工,把社會分工看做是以同量勞動生產多量商品的手段,所以是使商品便宜,加速資本結果的手段。他們把重點放在數量和交換價值上。”

有了分工,就必然會有協作,分工與協作是同一生產過程兩個不同的方麵。馬克思指出,“多數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但互相聯係的諸生產過程中,按計劃,在一起,一同進行勞動的勞動形式,稱為協作”。並說:“一個騎兵營的攻勢力,和該營騎兵一個一個展開的攻勢力的總和,是本質上不同的。”協作能夠創造一種新的生產力,“與總和同樣大,但是一個一個單幹的勞動日相比,結合的勞動將會生產較大量的使用價值,將會減少一定量效果生產上的必要的勞動時間”。馬克思這一觀點,與現代係統科學理論是完全吻合的。係統論認為,係統功能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合,也即一加一可能大於二。協作產生新的生產力也正是如此。協作產生的這種生產力主要表現在創造同樣的使用價值比原來勞動時間或成本上更加節約,因而,它可以使單個商品生產者獲得超額利潤或增加超額剩餘價值。

由以上分析可見,無論是分工還是協作,對於價值創造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需要指出的是,在人類進入21世紀和知識經濟條件下,分工協作無論就其深度還是廣度來看,都是馬克思生活的那個時代所無法比擬的,由於分工協作的發展而創造的新的價值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