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態文明價值視閾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1 / 3)

張親霞

(西安外國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

一、生態文明——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報告,這是我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是我黨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生態文明建設的提法也是我黨對時代特點的敏銳把握和捕捉的結果。21世紀生態文明將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起主導作用的文明形式。耗散結構論的創始人馮·貝塔朗非曾宣告:“由文藝複興和啟蒙運動開創的西方文明已經完成自己的使命,它的偉大創造周期已告結束。新的文明,將是一種生存的智慧表達,一種生態學意義上的文明。”當代美國著名社會學家E·拉茲洛在他的《即將到來的人類學生態時代》一文中預言:“過了現在這段雜亂無章的過渡時期,人類可以指望進入一個更具承受力和更加公正的時代。那裏,人類生態學將起關鍵作用。”著名的後現代主義者托馬斯·伯裏曾把後現代文明說成是生態時代的精神,他預示人類的未來社會應當是一個追求生態文明的“生態時代”。構建生態世界觀是當代思想家的共識。世界範圍內的生態運動以及由此產生的生態理論都表明人類正在努力建構這種世界觀。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是人與自然關係發展的新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大致經曆了敬畏、順應自然,改造、征服自然以及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三個階段。人類社會早期,由於生產力水平的限製,人把日月山水,河流湖泊等都視作有生命力和有意誌的對象加以崇拜,人順從自然,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到了近代,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空前提高,馬克思曾經這樣描述:“自然力的征服,機械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能夠料想到在社會勞動裏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這一時期人類越來越相信: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是人類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但就在人類過分陶醉於自然的勝利的同時,自然也加劇了對人類進行報複,各種水澇災害,病毒的襲擊等接踵而至。麵對這樣的局麵,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生態文明是人對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與自然關係的重新認識,是人與自然關係發展的新階段。生態價值觀認為,人隻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宇宙中的一分子,因此人不能總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靈,自己貴於萬物,而應該以平等的心態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隻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贏。生態文明應該成為未來人類文明的主體。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與生態價值觀的教育結為一體

為了建設生態文明,首先人們應該樹立生態價值觀念。以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納入生態文明的視閾之中,追逐時代的步伐,為生態中國、生態世界的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態價值觀教育有助於大學生的人格塑造。人格是一個人的品質、品格、情操、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等綜合素質的體現。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是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現代生態倫理學奠基人,法國著名的醫學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1952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施韋茲(A。Schweiger 1975—1965)將敬畏生命、崇拜生命和尊重生命視為相同的含義。認為敬畏生命的倫理學將是新的世界觀的核心。施韋茲強調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沒有高低貴賤的等級之分,人類要放棄利己主義,把實現個人精神與道德的完善作為文化的根本目標。

當代大學生對生命敬畏感的缺失帶來了許多問題,突出的表現為犯罪和自殺。目前大學生殺人案件的增多,而且殺人的殘忍程度也有所增加。蘭州某大學的羅豫潑毒,清華大學的劉海洋潑熊,雲南大學的“馬加爵案”,廣州某高校的一研究生為爭奪女友而殺害另一研究生等事件的頻頻發生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鍾。當代大學生的情感強烈而且細膩,但是對他人的生命卻又表現出冷酷和無動於衷。究其深層原因,他們的內心世界缺乏對人生和生命的追問,缺少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因此,當他們與別人發生衝突時,他們就會隨意地,輕而易舉地置人於死地;當他們在現實中遇到困境的時候就會隨意地結束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