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學發展觀的當代價值透析(1 / 3)

蘇 紅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與當代中國發展實際相結合,針對新世紀新階段的新情況,努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解決發展難題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又強調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當代中國在思想文化領域中構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應對國際文化競爭,抵禦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社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撐,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根本路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要充分發揮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和引領功能,堅持科學發展。

一、以科學發展觀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為根本價值目標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學說的內容十分豐富,但是,就其實質內容和社會功能而言,它是關於人的發展的理論和學說。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作為社會的主體,既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更是社會發展的目的,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最終要體現在人的全麵發展上,人的全麵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尺度和集中表現。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麵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理想和目標。人的全麵發展的內涵主要是指人的需要、能力、社會關係以及個性的全麵、自由和充分的發展。人的全麵發展的幾方麵的內涵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製約。需要、才能、社會關係和個性都是人的本質中以勞動實踐為核心的基本要素,它們在人的本質中內在地統一起來,圍繞勞動實踐活動而起作用,通過勞動實踐活動得以展開和發展。人的全麵、自由和充分的發展目標的實現意味著全人類的徹底解放。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共產主義社會裏,社會成為全部生產資料的主人,消滅了人受自己和生產資料奴役的狀況。“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充分利用社會財富,全麵發展和表現自己的全部才能,那時,人們的社會關係全麵而豐富,個性得以充分展示,人們對人的本質得以全麵占有,人類實現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人的全麵發展既是一個理想境界,又是一個現實的曆史過程,它要建立在高度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礎之上。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在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正是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價值理想和目標在現階段的具體體現。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根本價值目標。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關注民生,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的首要前提和堅實基礎。唯物史觀向來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所奮鬥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利益是激勵和支配人們活動的能動因素和真實動機。在此意義上,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必須首先關注群眾根本利益與現實需求,也就是關注群眾的物質需要,關注群眾的精神訴求,關注群眾的現實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目前,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顯得尤為重要。重視民生,順乎民意,才能獲得民心。人民群眾隻有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獲得實惠、利益和幸福,才會真切地擁護社會主義製度,認同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向縱深發展,社會生活日益多樣化,不同階層和不同群體的群眾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都不斷增強,利益訴求日益多樣化和複雜化。這些利益訴求反映到社會意識形態領域中,使意識形態呈現出社會思潮、文化思潮、價值觀念多樣化的特征,對主流意識形態形成重大影響和挑戰。這些變化和現狀,客觀上更加要求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訴求機製和渠道,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解決人民群眾深層次的思想問題,有效化解矛盾,從而促進社會成員形成思想共識,引領非主流價值觀念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