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蘭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副教授)
一、改革開放以來價值觀變遷的曆史回顧
何謂價值觀,價值觀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它支配和調節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改革開放30年,社會主義中國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國家綜合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們的價值追求呈現多元,豐富多彩,國人的精神麵貌為之一新。在這場深刻改變中國曆史命運的偉大進程中,國人的價值觀念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並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
1.從封閉的、一元的價值觀逐步向開放的、多元價值觀的轉變
(1)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社會的價值觀是以一元價值觀、理想價值觀、整體價值觀作為主導價值觀的。所謂一元的價值觀,就是“一統”的、“單一”的、“純粹”的、“絕對”的等類觀念,而這種一元的價值觀又總是與各種各樣的封閉觀念聯係在一起的。由於漫長的封建專製主義統治,再加上“文革”期間政治經濟的影響,一元價值觀對人們的思想,特別是對思想界的影響是很深的。當時,多元價值觀、個體價值觀等則完全處於被排斥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以及由此所帶來的社會價值觀的巨大變遷。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形成,需要建立與其相適應的價值觀念體係,因此,開放的、多元的價值觀開始形成。這裏所說的多元價值觀,它所反映的是獨立權利主體之間的平等競爭關係。而多元價值觀又是與開放的價值觀互為條件的,因為它的實質是人們適應時代的發展,打開地區和國界的狹隘界限,把自己的發展納入到現代社會共同的發展道路中去,使自己的發展成為整個社會和時代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2)改革開放以前,單純的國家本位意識在我國社會成員意識中占據主導。因此,在利益分配原則上,也一直強調國家和集體利益、“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長期的計劃經濟體製,培養了人們對資源配置的組織性依賴,人們在傳統的體製和機製力量之下,墨守依靠和等待被動分配和獲取,喪失了努力奮鬥的進取力,等待觀望成為生活的慣常價值觀。重整體輕個體,缺乏對個體的尊重,恥於言利是當時的主要特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一體化,人們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躍遷。在市場經濟下,個人的經濟動機獲得合法化,人們對待財富的態度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對財富和富裕生活的追求已經為社會所肯定,“義利兼顧”、“義利統一”的義利觀已漸漸占據了主導地位。我們在經濟體製上實行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方式共同發展的模式,在分配方式上實行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發展模式,由此從根本上推進了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包容多樣的價值認同。
(3)在思維方式上,改革開放之初,由於長期的文化傳遞和思維慣性,人們習慣於把哲學意義上所強調的主客二分的方法論泛化到人生和社會關係中,造成看待事物的非此即彼。強調與天鬥、與人鬥的鬥爭哲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否定了一度在思維定式上的“鬥爭哲學”,國門大開,東西交融,在開放交融中人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形成和諧發展,包容共存的價值觀。
2.實用主義或功利主義的價值觀的呈現與核心價值觀的提出。
主要指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特別是近10年的時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社會出現了較明顯的世俗價值觀淹沒、消解理想價值觀的趨勢,實用主義等西方社會核心價值觀開始對中國社會產生重要影響。這一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呈現出世俗的、實用主義或功利主義的傾向。
我們知道,實用主義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哲學,充分地體現了美國人求實、行動、重視效果、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用理性同樣具有極端重視現實實用的特點。實用主義的價值觀講求實效,對於克服中國人重名輕效果的傳統思維方式有積極的作用。但是過度的強調自我需求、現實、講究實用,對整個社會未來的發展以及人的全麵發展是不利的。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使效益意識及金錢意識得到強化。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但人們也迷失其中,目光短淺,隻看眼前利益,隻顧個人的物質享受,做任何事情都以是否符合“我”的需要、對“我”是否有用來衡量。追求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金錢占有為主要目標。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大有蔓延之勢,不守誠信、不盡責任的意識與行為大量存在。
(2)泛市場化的意識與價值觀浸入政治生活領域,就容易出現權權交易、權錢交易等,敗壞黨風政風,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浸入文化生活,就會形成隻追求經濟利益,不顧社會效益的價值觀。尤其在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上,往往表現出控製與征服自然的強烈欲望,片麵追求物質生活現代化,造成自然生態的破壞、生存資源的枯竭和環境惡化等嚴重的人類生態文化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