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2 / 3)

斯巴達人在征服別人的過程中,把被征服者變成奴隸,但也給自己套上了唯恐希洛人起義的枷鎖。正是這種恐懼心理,使他們頑固不化地反對改革,甚至由於擔心其他城邦危險思想的影響,因而斷絕與外部接觸和往來,使斯巴達文化表現出極端的落後性。

由於其特有的傳統和社會生活,斯巴達人在文化方麵的貢獻甚小。在美塞尼亞戰爭結束之前,斯巴達還產生過一兩位詩人,也有其自製的陶器和工藝品,可是以後再也沒有產生過一位詩人或藝術家。這個希臘最大城邦的都城斯巴達,就像一個大村莊。斯巴達人並不熱心於城市的建設,他們堅信勇敢是最好的城牆。

斯巴達憑借自己的軍事實力,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已成為事實上的霸主。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主要希臘城邦,包括科林斯、麥加拉,除了阿爾果斯以外,都被斯巴達糾集起來組成了伯羅奔尼撒同盟,同盟是軍事性質的,盟中各邦仍保持著自己的獨立,隻是在外交、軍事方麵聽從斯巴達的協調和指揮。斯巴達經常利用同盟鎮壓境內的希洛人起義,也利用同盟幹預各邦內政,支持各邦的貴族統治。

東西兩大古文明的碰撞——希波戰爭

從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起,在亞洲西部伊朗高原崛起的波斯開始大舉對外擴張,很快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到大流士統治時期(公元前522-前486),波斯已成為世界古代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公元前513年,國王大流士一世進一步控製了黑海海峽和色雷斯一帶,直接威脅到希臘半島諸城邦的安全與利益。

公元前6世紀中葉,波斯帝國侵占了小亞細亞西部沿岸希臘人建立的各城邦,它們需向波斯當局納稅服役,飽受壓榨。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米利都爆發反波斯起義,希臘本土的雅典等城邦出手相助。波斯帝國派重兵於公元前494年鎮壓了起義。波斯帝國早有西侵野心,於是借口雅典和埃雷特裏亞曾援助米利都,於公元前492年夏,發動了對希臘的戰爭。

波斯軍隊的初次進攻遭到了挫敗,陸軍在色雷斯遭遇當地軍民抵抗,半途而退。海軍則遭颶風摧毀覆沒。次年,大流士一世幻想不戰而降服希臘,於是派使者到希臘各城邦索要“水和土”,作為歸順波斯的象征。希臘最大的兩個城邦——雅典和斯巴達堅決拒絕了大流士一世的要求,於是一場大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公元前490年,波斯大軍橫渡愛琴海,在雅典郊外的馬拉鬆平原登陸。處境險惡的雅典,一麵緊急動員,加強戒備,一麵派當時的長跑能手斐裏庇第斯日夜兼程去兩百多公裏遠的斯巴達城邦求助。這位長跑健將隻用了一天多的時間便到達斯巴達。但斯巴達人卻以祖宗規定,月不圓不能出兵為由拒絕出兵。斐裏庇第斯苦苦哀求,但斯巴達人無動於衷,斐裏庇第斯無奈,隻好趕回馬拉鬆複命。

斯巴達人不出兵的消息並沒有使雅典人喪失鬥誌。雅典統帥米太亞得在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客觀情況後,決定用精銳重裝步兵去襲擊波斯的步兵和弓箭手。波斯人未能及時投入主力騎兵,結果不敵雅典軍來自兩翼的猛擊而全線大潰。米太亞得以一萬一千兵力打敗了十萬優勢敵軍。長跑能手斐裏庇得斯奉命奔回雅典報捷。這位長跑能手當時已受了傷,一口氣跑了四十二公裏的路程,到達雅典時隻喊出一聲“我們勝利了”,便一頭栽倒在地,再也沒有醒來。為了紀念他,後人舉行了馬拉鬆長跑比賽。

馬拉鬆戰役後,波斯人仍不甘心失敗。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為實現父親的遺願,發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臘。為此,他精心準備了四年,動用了整個波斯帝國的軍力。參加遠征的士兵來自臣服波斯的46個國家,100多個民族。希臘方麵也加強了各城邦間的團結,積極整軍備戰。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軍分海、陸兩路,向希臘進發。七八月間來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該隘口是中希臘的“門戶”,依山傍海,關前有兩個硫磺溫泉,所以又叫“溫泉關”。關口極狹窄,僅能通過一輛戰車,是從希臘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斯巴達王列奧尼達率300名士兵迎戰。因有通敵者引路,致使關隘失守,300名戰士慷慨捐軀。

攻占溫泉關以後,波斯軍長驅直入,進占雅典城。然而雅典城早已空空如也,原來雅典傑出的海軍統帥提米斯托克利把所有的婦女兒童轉移到了亞哥斯的特洛辛和本國的薩拉米斯島上去躲避,所有的男人則乘著戰船,集中到薩拉米斯海灣。公元前480年9月,雙方在薩拉米斯海麵展開決戰。波斯戰艦雖多,但船體笨重,港窄、水淺的薩拉米海灣限製了它們的戰鬥力;而希臘人則發揮了戰船體積小,機動靈活的優點,一舉獲勝,扭轉了戰局,薛西斯匆匆收兵返回亞洲。

第二年,希臘聯軍在普拉提亞再次以寡敵眾,消滅了薛西斯留在希臘的陸軍,迅速收複了希臘本土的大部分失地。波斯遠征希臘失敗,加之帝國內部矛盾重重,被迫退居守勢。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則逐漸轉入進攻,並乘機擴張海上勢力,建立雅典在愛琴海域的霸權。公元前478年,雅典艦隊占領赫勒斯滂海峽北岸的重鎮塞斯托斯,從而控製了通向黑海的要道。同年(一說公元前477年),雅典聯合愛琴海諸島及小亞細亞一批希臘城邦結成“海上同盟”,因其金庫曾設於提洛島,所以又稱“提洛同盟”。加入的城邦約有兩百個,其中以雅典為最強。同盟各邦提供資金、船隻,組建共同艦隊,雅典則實際控製了同盟的金庫管理權和艦隊指揮權。

公元前449年,希臘海軍在塞浦路斯島東岸的薩拉米斯城附近重創波斯軍,至此雙方同意媾和。雅典派全權代表卡裏阿斯赴波斯首都蘇薩談判並簽訂了《卡裏阿斯和約》。和約規定:波斯放棄對愛琴海及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出口)的控製,承認小亞細亞西岸希臘諸城邦的獨立地位,塞浦路斯歸波斯轄治。希波戰爭至此結束。

希波戰爭中的勝利使希臘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波斯帝國的實力則大大削弱,從而改變了東地中海地區的政治力量對比。

哭泣的雅典——伯羅奔尼撒戰爭

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前,古希臘兩個城邦同盟——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與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為爭奪希臘霸權而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戰爭,史稱“伯羅奔尼撒戰爭”。戰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導致戰後希臘奴隸製城邦的危機,整個希臘開始由盛轉衰。

在近半個世紀的希波戰爭中,雅典聯合大量希臘城邦國家組織了提洛聯盟,並成為這個同盟的實際首領。戰後,希臘人非但沒有把這個同盟解散,而且進一步利用它來擴張自己的海上霸權。它將同盟金庫的資金攫為己有,還把其他同盟國當做被征服國,勒索貢賦,派遣軍隊和監察官,實行軍事殖民。雅典的這一行為引起了提洛聯盟內部許多城邦的不滿。與此同時,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業已形成。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達的貴族寡頭政治水火不容。雙方都想把自己的政治製度擴大到其他希臘城邦,相互敵對、各不相讓。經濟上雙方為爭奪奴隸、原料和商品銷售市場,不斷發生爭端。雅典的擴張政策嚴重威脅到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海上利益。

公元前435年,伯羅奔尼撒同盟中的科林斯與科西拉發生爭端,科西拉向雅典求援。公元前433年,雅典在希伯達海戰中出兵援助科西拉,逼科林斯退兵。接著,提洛同盟成員波提狄亞在科林斯唆使下宣布退盟,雅典怨恨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插手,派兵圍攻波提狄亞。與此同時,雅典由於不滿麥加拉時而依附提洛同盟,時而投靠伯羅奔尼撒同盟的行為,借口收容逃奴而對其實行經濟封鎖。公元前432年秋,伯羅奔尼撒同盟集會,在科林斯代表鼓動下,要求雅典放棄對提洛同盟的領導權,遭到拒絕。公元前431年3月,伯羅奔尼撒盟邦底比斯襲擊雅典盟邦普拉蒂亞,伯羅奔尼撒戰爭正式爆發。

戰爭之初,斯巴達軍隊多次侵入阿提卡半島,對雅典鄉村恣意蹂躪,企圖迫使雅典人與自己進行陸上決戰,並極力煽動雅典盟邦叛離雅典。雅典執政者伯裏克利則采取了堅壁清野政策,一方麵把農村人口撤入雅典城和雅典城通往海港的防禦牆內,一方麵在陸上取守勢,海上則采取攻勢,派艦船侵襲伯羅奔尼撒半島沿海地區,鼓動希洛人暴動,逼敵方求和。雙方在戰爭中都蒙受了巨大損失。尤其是公元前430年,雅典城內人口密集,發生嚴重瘟疫,死者甚眾,伯裏克利也於次年病死。戰爭的破壞和苦難,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公元前427年前後,發生了米蒂利尼等盟邦的反雅典起義。城邦內部也發生了黨爭,雅典以克裏昂為首的主戰派和以尼西亞斯為首的主和派發生了激烈爭鬥。

公元前425年,雅典海軍占領了美塞尼亞西岸的皮洛斯及其附近的斯法克蒂裏亞小島。公元前422年,雙方在安菲波利斯激戰,雙方主將克裏昂與伯拉西達均戰死,最後以雅典戰敗告終。公元前421年,雅典主和派首領尼西阿斯與斯巴達締結《尼西阿斯和約》。條約規定:交戰雙方從各自占領地撤兵,交換戰俘,保持五十年和平。

然而,戰爭並沒有就此結束。公元前415年5月,雅典由阿爾基比阿德斯與尼西阿斯等率領戰艦130多艘,輕裝步兵1300人,重裝步兵5100人,出征科林斯殖民地西西裏。阿爾基比阿德斯到達西西裏後,國內政敵以瀆神罪的罪名將他召回雅典受審。阿爾基比阿德斯於回國途中叛逃斯巴達,並向對方獻策挫敗雅典。斯巴達采用了他的計策,於公元前414年出兵西西裏。由於尼西阿斯優柔寡斷、指揮不力等原因,最後於公元前413年9月全軍覆沒,尼西阿斯被殺。斯巴達又加強陸上進攻。公元前413年,斯巴達軍大舉入侵阿提卡,並長期占領德凱利亞(雅典城北部),破壞和消耗雅典力量。這時雅典的農業生產完全癱瘓,還發生了兩萬名奴隸逃亡的事件。

西西裏之戰後,雅典漸失海上優勢,其盟邦相繼叛離。國內還發生了推翻民主政體的政變,建立起了貴族寡頭統治。不過很快雅典就恢複了民主政體,力量有所回升。公元前411年—公元前412年,雅典海軍接連在阿拜多斯和基齊庫斯打敗斯巴達海軍,並在公元前408年收複了拜占庭,重開黑海航道。斯巴達則得到波斯援助,增建艦隊。公元前405年,斯巴達海軍在赫勒斯滂海峽終於全殲雅典海軍,之後斯巴達大將來山德揮兵從海陸兩麵包圍雅典城。在饑餓和絕望中的雅典,於次年宣告投降,被迫接受屈辱的和約:解散提洛同盟,參加伯羅奔尼撒同盟,拆毀長牆工事,隻保留12艘警戒船。長達二十七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了,斯巴達取得了希臘霸權。

戰爭給希臘世界帶來的災難是空前的,小農經濟與手工業者破產,大奴隸主、大土地所有者、投機商人和高利貸者乘機而入,大肆兼並土地,聚斂財富和奴隸,中小奴隸製經濟逐漸被吞沒,代之而起的是以大地產、大手工業作坊主為代表的大奴隸主經濟。大批公民的破產使兵源減少,城邦的統治基礎動搖。不滿富人和豪強統治的貧民在斯巴達、科林斯等城邦先後掀起起義的浪潮,沉重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進一步加速了希臘城邦的衰落。斯巴達稱霸於全希臘後推行其寡頭統製,也引起了各國的強烈不滿,許多城邦起兵反抗,伯羅奔尼撒同盟趨於瓦解。公元前3世紀前半期,希臘境內戰火不絕,各邦力量在內耗中衰落下去,最終被早已對其覬覦已久的外敵馬其頓所滅。

亞曆山大——“四海一家”的君主

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希臘諸城邦大傷了元氣,與此同時希臘北部一個貧瘠落後、默默無聞的城邦——馬其頓卻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338年,馬其頓軍隊大敗希臘聯軍於喀羅尼亞城下,確立了在全希臘的霸主地位。馬其頓的下一個目標,便是東方的波斯及其他文明世界。公元前336年,馬其頓王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的兒子亞曆山大登上王位,時年20歲。他決心繼承父業,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遺願。

亞曆山大(公元前355-前323)才智卓絕,勇武過人,13歲時就師從希臘著名學者亞裏士多德,接受係統的希臘文化教育。他潛心研究兵法,16歲起隨父出征。在著名的喀羅尼亞戰役中,18歲的亞曆山大任副統帥,指揮左翼主力取得輝煌戰果。亞曆山大繼承王位之後,即著手仿效希臘人的製度,實行政治、軍事改革,削弱氏族貴族的勢力,加強君主的權力;改革貨幣,獎勵發展工商業;最重要的是軍事改革,他創立了包括步兵、騎兵和海軍在內的馬其頓常備軍,將步兵組成密集、縱深的作戰隊形,號稱馬其頓方陣,中間是重裝步兵,兩側為輕裝步兵,每個方陣還配有由貴族子弟組成的重裝騎兵,作為方陣的前鋒和護翼。亞曆山大通過這些改革,使馬其頓的軍事實力更加強大。亞曆山大在進行了充分準備之後,首先出兵,撲滅了馬其頓和希臘各地的反叛硝煙,鞏固了專製王權,然後便著手實施其父的遠征波斯計劃,以攫取東方的財富。

公元前334年春,亞曆山大率領馬其頓和希臘各邦的聯軍,包括步兵3萬人、騎兵5000人和160艘戰艦,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向波斯進軍。雖然亞曆山大所率領的軍隊規模對於統治西亞和埃及的波斯帝國而言不算龐大,但是當時的波斯帝國已經衰弱,大流士三世昏庸無能,政治腐敗,內部矛盾重重。亞曆山大以快速的攻勢輕易地征服了小亞細亞半島。公元前333年,亞曆山大的軍隊在伊蘇斯大敗波斯軍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落荒而逃,王室眷屬被俘,損失步兵、騎兵約10萬人,輜重全部丟失。

公元前332年,亞曆山大又揮師南下,沿地中海東岸前進,攻占敘利亞,未經一戰進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為“阿蒙神(埃及太陽神)之子”,他自封為法老。聯軍在尼羅河口興建亞曆山大城,該城由亞曆山大親自勘查設計,作為繼續東征的後方基地。

公元前331年春,亞曆山大回師西亞,借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進,與波斯軍主力決戰。10月初,在底格裏斯河東岸的高加米拉以西與波斯軍主力對陣。亞曆山大以不足5萬騎兵,將號稱百萬、且配備戰車戰象的波斯大軍徹底擊潰,大流士三世狼狽逃竄,後被其部將謀殺,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就此滅亡。隨後,馬其頓軍隊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領土,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曆山大帝國建立起來。

公元前327年,亞曆山大率軍由裏海以南地區繼續東進,進軍中亞,經安息(帕提亞)、阿裏亞、德蘭古亞那,北上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巴克特裏亞(大夏)和粟特。大軍遇到了當地居民的激烈反抗,亞曆山大在作戰中也數度負傷。為了加強對廣大征服地區居民的統治,亞曆山大在多處興建城垣要塞,這些要塞也以亞曆山大的名字命名,並留駐守軍。公元前325年,亞曆山大率軍侵入印度,在印度河穀建立了兩座亞曆山大城,迅速占領了西北印度的廣大地區。他還想進一步征服印度的心髒地帶,向恒河流域進發。但是由於印度人民的頑強抵抗,加之瘧疾的傳染、毒蛇的傷害,而且經過多年遠途苦戰,兵士疲憊不堪。兵士拒絕繼續前進,要求回家。亞曆山大不得不放棄東進計劃,於公元前325年7月將大部隊撤出印度。分兩路西返,一路在海軍將領涅阿霍斯的率領下取海道由伊朗海灣入波斯灣;一路由亞曆山大親自率領,從陸路經卡曼尼亞沙漠而歸。公元前324年初,兩路大軍會師在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由於長途跋涉,亞曆山大的部隊損傷極大,將近十年的亞曆山大遠征,終於結束了。

亞曆山大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其版圖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埃及,北及伊朗高原至中亞,首都設在巴比倫。為了籠絡人心,亞曆山大推行了帶有東方特色的統治政策,不僅保留一部分波斯帝國的地方行政機構和官員,而且還吸收了許多亞洲人加入馬其頓軍隊。為了謀求與東方民族的和解,亞曆山大還推行所謂的“歐亞聯姻”政策,他親自帶頭同波斯國王大流士的女兒斯塔提拉結了婚,許多馬其頓的將領也都娶了波斯顯貴的女兒,同日參加婚禮的多達一萬對。

亞曆山大的征服野心並沒有因為帝國大業的成就而有所減退,他計劃侵入阿拉伯與波斯帝國北麵的土地,還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羅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區。但是公元前323年6月,亞曆山大死於惡性瘧疾,由於死亡的突然降臨,亞曆山大未明確他的接班人,導致爭奪王權的激烈鬥爭。將領們紛紛自立為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王國從此分裂為若幹個希臘化的國家。亞曆山大龐大的帝國隻存在了短短的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