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並奉他為國王。1066年聖誕節,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為英國國王。
諾曼征服戰爭以威廉的勝利而告終,從此開始了英國曆史上的諾曼王朝。諾曼征服是先進社會集團對落後社會集團的戰爭。威廉的勝利不僅把西歐大陸的封建製度移植到英國,而且在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方麵改變了英國的麵貌,使英國同西歐大陸更緊密地融為一體。
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沒收大部分戰敗、逃亡和被殺死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的土地,然後分封給自己的親兵、近臣和諾曼底來的僧侶貴族。他效法大陸歐洲的做法,製定一套封建等級製度。1086年8月1日,威廉在索爾茲伯裏召開效忠宣誓大會,要求英國所有領主對他行“臣服禮”。為摸清國家的經濟狀況、確定土地稅額和封臣的封建義務,威廉於1086年任命一個專門委員會,在全英範圍內調查土地、戶籍人口、封建主和農奴、莊園等的情況,於第二年編成《土地賦役調查手冊》。由於調查過程進行得十分嚴厲,清查項目細致無遺,人們把它比做麵臨“末日審判”一樣,稱調查冊為《末日審判書》。它將各種依附者簡化為維蘭和邊地農,即農奴階級的主要成分。維蘭是擁有約30英畝份地的農奴,可以使用莊園的牧場和林地,每周為領主服勞役3-4天,須交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負擔包括遺產稅、結婚稅、大小什一稅等在內的各種苛捐雜稅。他們的民事案件必須在莊園法庭上審理。維蘭占英國人口總數的38%。邊地農占32%,約擁有5英畝土地,他們每周須服勞役一天,農忙時增加,同樣要負擔各種租稅義務。
諾曼征服的另外一個後果是英國王權的加強,威廉一世不僅鎮壓英國貴族的叛亂,而且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根據《末日審判書》提供的材料,享有170個貴族爵位的諾曼底人外來者,占有英格蘭全部地租將近一半(7.3萬鎊中的3萬鎊)。這些貴族,加上他們的屬下、附庸、侍從,共約一萬人。國王威廉與大小封建主之間建立了主從關係,因而成為整個封建統治結構的核心。他不但依靠諾曼底貴族加強王權,而且大量任用諾曼底人擔任英格蘭教會的高級職位,並把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賞賜給教會。與此同時,高級教士還承擔為國王提供兵役、祈禱和谘詢等義務。每當他提名一位新主教時,就首先接受主教的臣服與效忠,然後授予象征宗教權力的權戒與權杖,再正式就職。
通過諾曼征服,法國的封建製度移植到了英國。到12世紀初,英國最終建立起了封建領主製。
《自由大憲章》和英國議會製度的形成
諾曼征服之初,諾曼王朝在政治、軍事和財政上都曾居於優勢,但威廉死後,特別是其子亨利一世死後,諾曼王朝陷入長達二十年的內戰,王權被削弱。
1154年,威廉一世的孫女瑪提爾達的兒子——法國安茹伯爵亨利繼承英國王位,史稱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開始了英國史上的安茹王朝(1154-1399),或稱金雀花王朝(得名於傑弗利所喜歡戴的金雀花)。
亨利當政時期,實行改革,重振王權。政治上,他整頓中央行政機構,恢複諾曼王朝的禦前貴族會議,作為國王的谘詢機構。他重建國王宮廷和財政部,設置樞密大臣和財政大臣等官職。軍事上,他允許一部分騎士繳納“盾牌錢”後免服兵役,這部分錢則用來雇傭騎士服役,自由民必須按財產狀況自備裝備為國王服軍役。亨利二世也在司法上擴大了王權。他任用一批法律專家,參照羅馬法律、法國(諾曼底)法律和英國各地的習慣法,統一英國法律,並將亨利一世時期的巡回法官改成巡回法庭。巡回法庭按期巡遊各地,接受民間訴訟,加強中央的司法權和對地方的控製。審判方式上則采用陪審團製度和宣誓作證法代替原始落後的“神命裁判法”和決鬥。這樣就削弱了領主法庭的傳統影響,而國王法庭對騎士、市民和自由農民的保護則提高了國王的威望。
亨利二世的一係列改革大大強化了王權,但在“獅心王”理查(1189-1199年在位)和“無地王”約翰(1199-1216年在位)統治時期,英國王權卻有所弱化。“獅心王”理查殘暴無道,而且長年征戰在外,毫無建樹。“無地王”約翰則喪失了英國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從而加劇了國內的不滿情緒。他任意沒收附庸的領地,幹涉領主法庭的審判權力,激起大封建主的憤怒。為籌措對法作戰軍費,他加征額外捐稅,兵役免除稅從1154到1199年間增加11倍,而到1216年又增加了11倍,使過去一向支持國王的騎士和市民倒向諸侯。教會也因國王幹涉其選舉、增加稅收而站在諸侯一邊。在對法作戰上,“無地王”約翰也是連遭敗績。
1213年8月25日,在聖保羅教堂召開的貴族會議上,坎特伯雷大主教斯提芬·朗頓宣讀了亨利一世加冕時頒布的緩和教俗矛盾的《特權令》。1214年,北方貴族拒絕交付約翰勒索的兵役免除稅。1215年初,他們在斯坦福集會,並向倫敦武裝進軍。教會、小封建主和市民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在各階層的聯合行動壓力下,約翰同意在蘭尼米德草地舉行會談。1215年6月中旬,約翰被迫在朗頓和貴族們擬定的《自由大憲章》上簽字。
大憲章是一個典型的封建法律文獻,全文共63條,旨在限製王權,保證教俗封建主的特權不受侵犯。大憲章宣稱,英國教會享有自由,其權利不受幹擾,其自由不受侵犯。不經大貴族會議同意,國王不得向領主征派賦稅。國王承認教會的選舉自由,對自由人不得任意逮捕、監禁和放逐。
大憲章的簽訂,表明各階層的聯合行動成為當時政治鬥爭的一種新形式,為英國議會君主製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和重要經驗。大憲章表明,在反對封建暴政的鬥爭中,騎士和市民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如果說亨利二世時期是英國封建習慣法形成的開端,那麼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大憲章的基本原則——法律至上和保障人權則逐漸被承認為英國立憲政治的基礎,仍有某些積極意義。
《自由大憲章》雖然多少調整了封建等級之間的關係,但是沒有根本解決英王與封建領主之間的矛盾。1258年,以西蒙·德·孟福為首的貴族發動兵變,迫使英王亨利三世簽訂了《牛津條例》,要求國王按照習慣及與重臣協商的原則治理國家,由國王的12名宮廷會議成員和15名諸侯代表組成的聯席會議在牛津舉行,共商國是。牛津會議把一切權力交給了少數貴族,實際實行貴族寡頭統治。
與約翰王無意遵守大憲章一樣,亨利三世也於1262年取消《牛津條例》,導致貴族公開叛亂。不久貴族們獲勝。1265年1月,在倫敦召開了英國史上的首次議會,除5名伯爵、18名男爵與會外,還有每郡兩名騎士代表和每個大城市兩名市民代表參加會議。一般認為,它是英國議會製的開端,是議會君主製形成的標誌。亨利三世之子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在位)登位後發動對威爾士、蘇格蘭和法國的戰爭。為籌措戰爭費用,1295年召開由各封建等級共同參加的議會,人員組成與1265年的議會相同,由於以後曆屆議會的召開均以此為典範,所以人稱1295年的議會為“模範議會”,它標誌著英國等級君主製的形成。
議會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在立法上,國王隻能通過議會頒布法律,廢除法律也必須得到議會批準。從14世紀起,國王為籌措對法百年戰爭費用而經常召開議會,議會的作用和權力不斷增加。在愛德華三世時期(1327-1377年在位),議會形成上下兩院,上院(House of Lords)由教俗封建主組成,有權審理重要的司法案件,糾正下級法庭的錯誤,有權進諫國王,批準稅收和製定法律。下院(House of Commons)由騎士和市民的代表共同組成。下院在13世紀時很少召開,即使召開也僅僅是回答國王顧問的詢問,上院起主導作用。1399年,下院才定期召開,並與上院分別集會,商討和提出一般請願書,並且取得投票決定稅收和批準法律的權利。
王位爭奪引發的大戰——英法百年戰爭
英國和法國這兩個隔海相望的鄰邦在1337-1453年發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史稱“百年戰爭”。這場戰爭起因十分複雜,包括王位繼承、領土爭端以及對佛蘭德爾的爭奪等問題。
長期以來,英國王室一直和法國貴族通婚,英國的諾曼王朝(1066-1154年)和安茹王朝(1154-1399年)都由法國封建主創立,因此英王室在法國境內北部沿海一帶擁有大片領地。後來一些領地相繼被法王收回,但這時南部的阿基坦和加斯科尼仍在英國手中。於是英國想擴大領土,法國想完成統一,雙方經常發生衝突,甚至幹戈相向。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因為他沒有男性繼承人,加佩王朝絕嗣。法國三級會議推舉查理四世的堂弟——瓦羅亞家族的腓力繼位,是為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之母是腓力四世之妹,他以法王外孫資格要求繼承法國王位,但法國以女子無繼承權為由加以拒絕。愛德華三世不甘失敗,伺機報複。
另外,法國北部的佛蘭德爾毛紡織業發達,物富民殷。而當地又是英國羊毛最重要的銷售地區,羊毛輸出是英王的重要財源。在王位爭奪戰中失敗的愛德華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以對法國施加壓力,腓力六世則下令沒收英王在法國的領地。兩國關係日益惡化。火上澆油的是,佛蘭德爾地區雖然在政治上隸屬法國,但在經濟上卻和英國關係更為密切。為了保持紡織原料來源,佛蘭德爾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1337年英法兩國互相宣戰,戰爭爆發。1340年,英國海軍戰勝法國艦隊,控製英吉利海峽,一場百年戰爭從此在法國的領土上展開。
1346年英法兩軍在法國北部克勒西小鎮進行了第一次大戰,雙方國王均親自上陣。英軍以步兵和弓箭手作為主力,騎兵則分布在兩翼。而法軍則以騎士為主力,從熱那亞雇來一批弓箭手配合作戰,兵陣雜亂無章,如同烏合之眾。結果英軍以3名騎士和大約40名步兵的損失,打死了1500名法國騎士。
克勒西戰役後,由於英吉利海峽沿岸黑死病盛行,導致大量人員死亡,英法雙方被迫休戰。到了1356年,兩國軍隊又打響了普瓦提埃戰役。英國王子愛德華以7000人對新即位的法王約翰二世率領的近20000人的大軍。愛德華將長弓手呈V型排列於兩翼,其餘騎兵全部下馬排為三個防禦隊。英軍左翼首先挑戰,隨後在正麵發動了三波步兵衝擊。法軍主力在法王約翰二世親自率領下發動進攻。關鍵時刻,隱藏在英軍背後的樹林中的精銳騎兵突然出動,繞過法軍側翼從背後攻擊法軍。毫無防備的法軍立刻崩潰,英軍把法王約翰二世和許多貴族都俘虜過去,然後向法國索取大筆贖金。
這時的法國經濟因戰爭而陷於完全破壞狀態,人民生活極端困苦,於是發生了一場又一場起義,其中著名的有馬賽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年)和紮克雷起義(1358年)。法國被迫於1360年與英國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割讓大片領土給英國,並交納巨額贖金換回約翰二世。
約翰二世於1364年病逝。王子查理即位,是為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他實行了一係列改革,勵精圖治。一方麵整頓稅收,增強財政實力;另一方麵加強軍隊的建設和訓練,建立海軍,加強陸軍,組建炮兵,重建防禦工事,起用傑出將領。經過十多年的奮鬥和苦戰,軍事形勢明顯好轉,除沿海少數城市外,法軍收複了大部分失地。
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由未成年的查理六世繼位(1380-1422年在位)。由於他成年後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大權便落在封建貴族手裏,他們結黨營私,爭權奪利。當時,形成了以勃艮第公爵為首的一派和以奧爾良公爵為首的另一派,這兩派封建貴族明爭暗鬥,互相傾軋,而英王亨利利用法國封建主的內訌之機,於1415年發動了侵法戰爭。由於勃艮第派與英國結盟,奧爾良派倉促應戰,法軍慘敗,很快失去了巴黎及法國北部地區。1428年,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部的要塞奧爾良,該城是軍事重鎮,據有該地,英軍就可以長驅南下。深重的苦難喚醒了法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在法國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東北邊境一個村莊裏,農家姑娘貞德挺身而出。她克服重重困難,見到了在南方執政的王太子查理,說服了他,得到一支軍隊。貞德身披戎裝,手執軍旗,帶著軍隊向奧爾良猛進。法軍士氣大振。1429年5月,法國軍民以高漲的愛國熱情擊退了包圍奧爾良的英軍,乘勝收複了許多城市。貞德成了人民愛國熱情的象征,被稱為奧爾良姑娘。但是法國封建主對她的聲望和影響感到不安,蓄意謀害這位英雄。在巴黎東北貢比涅附近的一次戰鬥中,封建主故意關閉城門,截斷她的歸路。貞德不幸被勃艮第公爵以高價出賣給英國人,最後被英國人組織的宗教法庭以“妖術惑眾”的罪名處以火刑,活活燒死在魯昂的廣場上。但是貞德的犧牲更加激發了法國軍民的愛國熱情。他們奮勇殺敵,取得節節勝利,1453年7月,英軍被逐出法國,隻有加萊港仍在英軍手中。百年戰爭最終以法國收複失地和國家的統一而結束。
百年戰爭給法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但也促進了法蘭西統一國家的形成。法蘭西人民渴望過上和平穩定的生活,為加強王權創造了條件。而且法國的民族文化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發展,近代法蘭西民族逐漸形成。
紅白玫瑰戰爭
1453年,百年戰爭以英國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英國封建貴族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商人因失去在法國的重要通商據點而不滿,新貴族和市民不滿當權的蘭加斯特王朝的政策,希望通過改朝換代改善他們的政治經濟地位。經過一番力量的分化組合,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金雀花王朝後裔的兩個王室家族內部的鬥爭。其中,以蘭開斯特家族為一方,以紅玫瑰為族徽;以約克家族為另一方,以白玫瑰為族徽。1455年,早就覬覦王位的約克公爵理查勾結沃裏克伯爵,宣布自己為攝政王,蘭開斯特家族當然不肯善罷甘休。於是,兩個封建集團之間為爭奪王位繼承權爆發了長達三十多年的自相殘殺——“紅白玫瑰戰爭”。
戰爭的初期,約克家族占了上風,理查公爵曾經兩次俘虜了亨利六世。但可惜的是,他被輕易到手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不顧親信們的強烈反對,迫不及待地向王位伸出了雙手。他逼迫亨利六世宣布他為攝政王,並冊封自己為王位的繼承人。這就意味著亨利六世自己的兒子失去了太子的地位。這樣一來,惹惱了王後瑪格麗特。1459年,瑪格麗特幫助蘭開斯特家族把理查排擠出谘議會,戰爭又起。此時的理查公爵誌得意滿,根本不把瑪格麗特王後放在眼裏,僅僅派了幾百個人迎戰。如此輕敵的後果隻能是失敗。次年6月,沃裏克伯爵和理查之子愛德華率軍殺回英國,7月10日在北安普敦大敗蘭開斯特軍,攻占倫敦,俘獲國王,理查被宣布為王位繼承人。但瑪格麗特不甘失敗,於12月30日率軍突襲威克菲爾德,殺死理查。理查之子愛德華繼承約克公爵封號後,於1461年2月2日率軍在莫蒂默斯克羅斯打敗蘭開斯特軍,3月4日廢亨利六世,自己登上英國王位,稱愛德華四世,建立約克王朝。此後,愛德華四世率軍1.5萬人追擊瑪格麗特,於3月29日在陶頓之戰中徹底打敗蘭開斯特軍。瑪格麗特逃往蘇格蘭。戰爭到此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