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行均田製
北方自西晉後期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以來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裏無煙”,土地大量拋荒,政府控製著大量的無主荒地,這就使得均田製的推行成為可能。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賦稅收入,485年,馮太後、孝文帝采納大臣李安世的建議,頒布均田令,推行均田製。即按一定的標準將國家控製的土地平均分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不種則由政府收回。同時,鼓勵開墾荒地,發展生產。均田製的推行影響深遠:首先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農民有了安居樂業的可能,生產積極性提高,同時大片荒地被開墾出來,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從而積極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其次,均田製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製,並未觸動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麵有利於國家征收賦稅和徭役,另一方麵促進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從根本上鞏固了北魏的統治;再次是均田製的推行極大地推動了北方內遷各族改變原先落後的遊牧生活而向封建農民的轉化,推動了這一時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現;還有,均田製對後代田製也有很大影響,先後為北齊、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時間長達三百多年。這一製度的選擇、推行為中國封建鼎盛時期的出現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3.設立三長製。
為配合均田製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製,486年,朝廷采納大臣李衝的建議,實行三長製。規定:五家設一鄰長;五鄰設一裏長;五裏設一黨長,選擇本鄉“強謹”的人充當。三長製是北魏基層行政組織。其職責是檢查戶口,征收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製。三長製的推行一是健全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體製,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地控製,二是有利於推行均田製。
作用:健全地方基層政權,取代豪強地主把持的宗主督護製。加強中央集權。
4.推行新的租調製
在實行三長製的同時,頒布與均田製相適應的新的租調製。規定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粟二石,帛或布一匹。這一製度使農民負擔大為減輕,許多受庇於豪強的農民也紛紛轉向政府,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5.孝文帝遷都後,便大力推行漢化政策。
主要內容是:第一,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穿漢族服裝;第二,禁止用鮮卑語,改說漢話;第三,改鮮卑複姓為漢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為元姓,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同漢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鮮卑中建立門閥製度,把漢族地主的門閥製度推廣到鮮卑族當中去。第五,改鮮卑官製、法律、禮儀、典章為漢製,革除鮮卑舊製。
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是非常堅決的,他堅決鎮壓反對改革的叛亂,對改革措施也實施嚴格督察。一次,他在街上看見一個婦女坐在車中,作鮮卑打扮,就在朝廷上責備任城王拓跋澄督察不嚴並讓史官記載下來。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鮮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漢化)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北魏政權得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