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守將,望風盡走。後主向來懦怯,不諳軍事,待到隋兵百萬壓境,後主才開始害怕,召蕭摩訶、任忠等於內殿,商議軍事。蕭摩訶隻是不說話。蕭摩訶以後主私通其妻,全無戰意。最後被擒降隋。隋軍直入朱雀門。陳朝的大臣皆散走。後主身旁不見一人,隻有袁憲站著沒走,後主說:“朕從來待卿不薄,今眾人皆棄我去,惟卿獨留,不遇歲寒,焉知鬆柏?非惟朕無德,亦是江東衣冠道盡。”說完,遽欲避匿。袁憲勸說道:“北兵入都,料不相犯,事已至此,陛下去將何往?不若正衣冠,禦正殿,依梁武帝見侯景故事。”後主不從,下榻急走:“鋒刃之下,未可兒戲,朕自有計。”不知他有什麼計?從宮嬪十餘人,奔至後堂景陽殿,與張麗華、孔貴嬪三人並作一束,同投井中。隋兵入宮,執內侍問後主藏到哪裏去了。內侍指井說:“這裏。”裏麵漆黑一團,呼之不應,上麵往下扔石頭,才聽到裏麵有求饒的聲音。用繩子拉上來,士兵奇怪怎麼這麼重,本來以為後主體胖,出來後才發現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嬪同束而上。隋兵皆大笑。據說三人被提上來時,張麗華的胭脂蹭在井口,後人就把這口井叫“胭脂井”。
賀若弼夜燒北掖門入,聽說韓擒虎已捉住了陳叔寶,呼來視之,陳叔寶惶懼不堪,流汗股栗,向賀若弼求饒不止。賀若弼安慰說:“不要恐懼。”
晉王楊廣素慕張麗華之美,私囑高熲:“你進入建康,必找到張麗華,勿害其命。”高熲至,召張麗華來見,他說:“昔太公滅紂,嚐蒙麵斬妲己,此等妖妃,豈可留得?”即斬之於青溪。
後主至京朝見隋帝,文帝赦其罪,給賜甚厚。每預宴,恐致傷心,為不奏吳音。後來陳叔寶竟對文帝要求:“我還沒有一個稱謂,每回朝集,無法與人交談,願得一官號。”文帝後來歎息說:“陳叔寶全無心肝。”監者又說叔寶每日喝醉,罕有醒時。帝問飲酒幾何,對曰:“與其子弟日飲一石。”文帝大驚,歎道:“隨他罷,否則叫他如何過日?”楊堅是把陳叔寶作為一個皇帝來批評的,而在陳叔寶眼裏,他做詩度曲才是正業,興趣也全在這上頭,而管理國家不過是他偶一為之的“副業”而已。才會在隋軍兵臨城下時,告急文書未曾開拆就被丟在床下;陳叔寶也完全忘卻了一個皇帝起碼的尊嚴,所以當隋軍殺入宮中,他才會與張貴妃孔貴妃三人抱作一團躲在井裏,以致隋文帝對一國之君如此不顧體麵而大吃一驚。也許陳叔寶並不是“無心肝”,他隻是從來就把自己當作一個風流才子,一個詩文騷客,亡不亡國,無所謂,皇帝的體麵,更是無所謂的了。
陳後主的好日子就像玉樹後庭花一樣短暫,仁壽四年,死於隋大興城,時年五十二歲。
魏征在《陳書》中評論陳後主說:“後主生深宮之中,長婦人之手,既屬邦國殄瘁,不知稼穡艱難。初懼阽危,屢有哀矜之詔,後稍安集,複扇淫侈之風。賓禮諸公,唯寄情於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軸。謀謨所及,遂無骨鯁之臣,權要所在,莫匪侵漁之吏。政刑日紊,屍素盈朝,耽荒為長夜之飲嬖寵同豔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眾叛親離,臨機不寤,自投於井,冀以苟生,視其以此求全,抑以民斯下矣。”清人袁枚對張麗華的評價總還公允:“結綺樓邊花怨春,青溪柵上月傷神。可憐褒妲逢君子,都是周南夢裏人。”《玉樹後庭花》被稱為“亡國之音”。後來就有了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其實曆史自有其向前的步伐,無論陳後主是否寫不寫“亡國之音”,隋文帝楊堅的一統大業還是要實現,而陳後主隻顧享樂、不問政事的理國之舉,是無法阻止曆史車輪的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