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法則:
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有一個經典的實驗,稱為“延遲滿足”實驗。實驗者發給多個4歲被試兒童每人一顆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隻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鍾後再吃,就給吃兩顆。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製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
研究人員進行了跟蹤觀察,發現那些以堅韌的毅力獲得兩顆軟糖的孩子,長到上中學時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自信心和獨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經不住軟糖誘惑的孩子則往往屈服於壓力而逃避挑戰。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實驗證明:自我控製能力是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製調節自己的行為、抑製衝動、抵製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誘惑能使人失去自我,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一不小心往往就會掉入陷阱。找到自我,固守做人的原則,守住心靈的防線,不被誘惑召引,你才能生活得安逸自在。
一位年輕人問一位老者:“我怎樣才能成功地攀登到夢想的山巔?”
老者微微一笑,從地上撿起一張紙,疊隻小船放在身邊的小河,小船不喧嘩,不急躁,借著水流,一聲不吭地駛向前方。途中,蝴蝶、鮮花向它騷首弄姿,它不為所動,默默前行……
老者說:“人的一生,金錢、美色、地位、名譽、誘惑太多。選定了奮鬥目標,途中因思謀金錢而駐足,因貪戀美色而沉淪,因渴求名譽而浮躁,因攫取地位而難眠,故難以像小船一樣,不為誘惑所動,向著既定目標默然潛行。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廢,不能成功的原因。”年輕人恍然大悟,打點起行囊,迎著風向山頂爬去。
荀子說:“人生而有欲。”人生而有欲望並不等於欲望可以無度。宋學大家程頤說:“一念之欲不能製,而禍流於滔天。”古往今來,因不能節製欲望,不能抗拒金錢、權力、美色的誘惑而身敗名裂,甚至招至殺身之禍的人不勝枚舉。
從前有兩個仙人,常到山上的一棵大樹旁下圍棋。一隻猴子長年累月躲在樹上觀看,學到了一手高超的棋藝。後來,這隻猴子下山找人挑戰,結果沒有一個人是它的對手。這個國家的國王知道後,他想,全國那麼多圍棋高手,竟然戰勝不了一隻猴子!於是召集專門會議,研究戰勝猴子的辦法。此時,一位大臣自告奮勇,要求與猴子對弈。國王問他:“你有把握嗎?”他說:“絕對有把握。但是,比賽桌上一定要放一盤水蜜桃。”
比賽開始了,猴子與大臣執棋對弈,猴子總是盯著那盤鮮美誘人的水蜜桃,結果大臣贏得了比賽。
猴子從仙人那裏學得一手下圍棋的絕活,下山找人挑戰,所向披靡,終因抵不住對手故意放置的一盤水蜜桃之誘惑,不能專心致誌、全力以赴地對付棋局而幻滅了不輸的神話。寓言是可笑的,而其中的意義卻是重大的。猴子的悲劇就在於,它骨子裏有一種貪欲。
麵對誘惑不為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讓人感覺到一份放心,這樣的人也是真正懂得如何生活的人。
東漢時,南陽太守羊續,他憎惡當時官僚權貴的貪汙腐敗,奢侈鋪張。他為人謙虛廉潔,生活樸素,平時穿著破舊衣服,蓋的是有補丁的被子,乘坐著一輛破舊馬車,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是粗茶淡飯。
府丞焦儉是他的下級,為人也很正派,與羊續關係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級生活太清苦了,正好聽說羊續喜歡吃魚,就買了一條魚送給羊續。焦儉怕羊續拒收,就笑著說:“大人到南陽時間不長,可能不知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餉鯉魚’,所以我特意買一條送給您。平時您把我當作兄弟,所以這條魚隻是小弟對兄長的一點敬意。您知道的,我絕非阿諛逢迎之輩,因此,務請笑納!”羊續見焦儉這麼說,覺得不收下倒是見外了,於是笑著說:“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
等焦儉走後,羊續便把這條魚掛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儉又買了一條鯉魚,心想一年送一條總可以吧,知道買多了,羊續也不會要。到羊續府上,焦儉剛說明來意,羊續便指著那條枯幹了的“三月望餉鯉魚”,說:“你去年送的還在這裏呢!”焦儉愣住了,搖搖頭歎口氣,帶著活魚走了。
隻要能夠做到非己之物莫取,非正義之利不謀,不斷提高個人素質,不斷加強道德修養,樹立崇高理想,堅守高尚情操,誘惑在我們麵前定會偃旗息鼓,失去它的“威力”。
心靈感悟:
麵對誘惑不為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讓人感覺到一份放心,這樣的人也是真正懂得如何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