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5、霍布森選擇效應:不要走進“死胡同”(1 / 2)

秘密法則: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說,你們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們的便,價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馬圈大大的,馬匹多多的,然而馬圈隻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來的都是瘦馬、賴馬、小馬,來買馬的左挑右選,不是瘦的,就是賴的。霍布森隻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選。大家挑來挑去,自以為完成了滿意的選擇,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隻是一個低級的決策結果。人們自以為做了正確的選擇,而實際上思維和選擇的空間是很小的。有了這種思維的自我僵化,當然不會有創新。

後人把這種無選擇餘地的“選擇”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霍布森選擇效應”對我們的啟示:對於個人來說,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任何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隻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因此,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就等於無法判斷,就等於扼殺創造。

有一幅漫畫非常有趣,畫的是一座直插雲霄的高山,壁立千仞。平坦的山頂上安然坐著一位領導者,而在他周圍的崖壁上卻懸垂著許多人,看起來像是下屬,他們都用兩手拚命地抓住崖壁。領導者不知提出何種議案,讓那些命懸一線的下屬們對議案進行表決:“不同意的請舉手!”試想,那些岌岌可危的下屬們,又能作何選擇呢?他們有第二個選擇嗎?

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等於扼殺前途。一個人選擇了什麼樣的環境,就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想要改變就必須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就必須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在不同的思維下,有著不同的想法,從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就有著不同的回答。如果隻在一個範圍內思考問題,恐怕就會陷入“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困局。隻有擴大思考的範圍,用發射性思維思考問題,才會解決不可能解決的問題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衝,一同去看。

這大象又高又大,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麼粗。曹操對大家說:“這隻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大臣們紛紛議論開了。一個說:“隻有造一杆頂大頂大的秤來稱。”另一個說:“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隻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大家說:“你這個辦法呀,真是笨極啦!為了稱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