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論語·先進第十一》。
《論語》是孔子弟子和後學記錄有關孔子言行的著作。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鄒邑(今山東省曲阜縣)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者,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對後世影響很大。魯定公時,曾為司寇。後離開魯國,周遊宋、衛、陳、蔡、齊等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都不被重用。歸魯後從事著述和講學,編訂了《詩》《書》等重要古代文獻,並根據魯史修《春秋》。相傳有弟子三千人,其中名字可考者七十餘人。死後,門人弟子及後學記錄他的言行,為《論語》二十篇,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資料。
《論語》是早期語錄體散文,語言基本上是口語,明白易懂。文字簡括,一般隻敘說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的論證。由於孔丘對現實人生和社會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認識,《論語》中頗多言簡意賅、富於哲理性和啟發性的語句。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子罕》),流傳後世,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格言。
《論語》的記錄者並沒有在文學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識,但有時通過簡短的對話,顯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學意義。如《述而》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寫出孔丘安貧樂道的一麵,較有感情色彩。在孔門弟子中,子路的為人最為魯莽直率,常與孔丘發生衝突,這種對話,性格就更鮮明了。
《論語》雖然篇幅不大,但作為儒家經典之一,長期以來,是文人必讀的書籍。它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思想觀念,在我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極為廣泛深刻的影響。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1〕。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居則曰:‘不吾知也〔3〕!’如或知爾,何以哉〔4〕?”
子路率爾而對曰〔5〕:“千乘之國〔6〕,攝乎大國之間〔7〕,加之以師旅〔8〕,因之以饑饉〔9〕;由也為之〔10〕,比及三年〔1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2〕。”夫子哂之〔13〕。
“求,爾何如〔14〕?”
對曰:“方六七十〔15〕,如五六十〔16〕,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7〕。如其禮樂,以俟君子〔18〕。”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19〕,如會同〔20〕,端章甫〔21〕,願為小相焉〔22〕。”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爾作〔23〕。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24〕。”
子曰:“何傷乎〔25〕,亦各言其誌也!”
曰:“莫春者〔26〕,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27〕,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8〕,風乎舞雩〔29〕,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我與點也〔30〕。”
三子者出,曾晳後〔31〕。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講,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32〕?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33〕,孰能為之大!”
〔1〕子路:仲氏,名由,字子路。曾晳:名點,字晳,曾參的父親。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華:公西氏,名赤,字子華。四人均為孔子弟子。侍坐:陪孔子坐著。
〔2〕以吾兩句,大意說: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齡比你們長一些就受拘束而不言。下句的“吾以”二字是倒用。
〔3〕居則曰兩句:你們平時閑居時常說:“人家不了解我啊!”則,作輒解,猶、常常。
〔4〕如或兩句:如果有人了解你們,你們將以什麼來為治呢?